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_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面对高中生物知识内容的增加而课时紧张的难题,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们探索的课题。
  关键字:课堂教学 有效性
  立足课堂,让学生从课堂上获取更多更有效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物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生物教师教学的首要目标。
  一、创设教育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切学生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地位,由守到攻,由被动到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正所谓“爱屋及乌”。师生感情的培养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用真诚爱心与责任心来对待学生,学生自会感知,自会感激,自会主动学习。一位优秀的教师会把自己的学生当“宝”,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承认学生有差异,却相信每个学生一定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并且和学生在一起真的很开心。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但对具体情况,却有合适与否之分,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开展起来。再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我们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只要留意,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是与我们的生物教学相联系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他,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2003年暴发的“非典”、2005年暴发的“禽流感”、2006年及2007年浒的“猪5号病”、现在正在全世界暴发流行的“甲型H11N1流感”,从原理、危害到预防都给学生讲,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又消除了紧张情绪,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融入幽默艺术,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有效教学必需要致力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水到渠成。
  简单说说我在生物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几种幽默艺术的方法。
  1、移时错位法 :词语的古今活用,将通俗、新鲜和富有社会生活气息的语言准确导入生物课教学中,必然产生很好的幽默效果。例如:在讲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的原因是“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解释为“在细胞质遗传中,卵细胞占据了几乎全部的‘股份’,自然拥有决定权。而在细胞核遗传中,卵细胞和精子各占50%的‘股份’,所以两者平起平坐。”将经济社会中的“股份”嫁接到生物学科,新颖别致,幽默风趣 。
  2、借用歇后语、民谣、谚语、诗词法。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联会可以说是“有源(缘)千里来相会”,而有丝分裂则是有源(缘)无分,同源染色体分离则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总是要分开的。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描述植物的向光性,让学生通过优美的诗词来愉快地掌握生物学知识。
  3、巧用修辞法。例如: 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中,讲到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最高时,老师感叹道:“难怪<<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我们明白,男人也是水做的!”学生在哈哈一笑中对“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在学习“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时,说:“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失去电子,心理不平衡,变成了强盗(强氧化剂),然后从水分子身上夺得电子,使水分子妻(氢)离子(氧)散。”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趣味性数学、发展性数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数学教育方式,是集知识性、实践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以所学数学知识为基础,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及乐学数学兴趣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为目的数学教育模式。数学活动课有别一般的数学课堂教学,能起到数学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部分学生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甚至对化学这科不感兴趣等问题。对于在一线教学的我们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老师要与学生有效地互动起来,构建一个互动的化学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种互动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促进者,是整个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是导演、评判者、参与者和咨询者。这种互动模式还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
摘要:《巨翅老人》是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个看似怪诞、夸张的魔幻故事,但同时却也揭示了一些人性缺陷,引人深思。  关键词:人性缺陷 魔幻故事 虚伪 残忍  一、故事概要  小说开篇便呈现了这样一幅景象: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雨、死了一地的螃蟹、高烧不退的婴儿、死螃蟹引发的瘟疫、水汪汪的庭院、变成烂泥塘的海滩、混沌的天际、暗淡的天光等等。这里的人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
目的:通过观察芪芍颗粒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模型大鼠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的影响,探讨芪芍颗粒防治桥本甲状腺炎(HT)的机理。材料与方法:采用SPF级SD雌性大鼠60只,周龄4-6周,体质量110±10g。具体方法如下:(1)第1周适应性喂养;(2)第2周将大鼠随机(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
[内容提要]:在语文教学中想尽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养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新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道德教育 质疑 创设情境 欣赏 作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语文学
目的:通过酵母致热大鼠模型动物实验,观察柴黄退热擦剂对模型大鼠腹中膈脑组织中AVP含量调节,试图从分子水平阐释柴黄退热擦剂在小儿发热治疗中的退热作用,探讨发热类疾病在发病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主动地运扩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学生活化的数学。  那么怎么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呢?  一、教学源于生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