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基于儿童的课堂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这就表明课堂是儿童生长的沃土,课堂是为儿童成长服务的。
  【关键词】回归;儿童课堂;教学心得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A
  大家都知道,长期以来,教师凭借个人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从事教学。在实际操作中,教学的实效是依赖对文本的解读。但这种解读多数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上,为内容而解读;或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解读。这种随意性与个性努力的需求,淡化了对课堂主体——儿童的关注。伴随着课改的深入,我的教学观念也逐渐明晰:回归,回归语文教学的源点:儿童与生活。这个回归不是简单的返回,是一种扬弃后的回归,是对课改观念的一种升华。《小松鼠找花生果》示范课的经历让我对儿童产生了敬畏之感。
  接到通知,我要为全校的年轻教师上一堂示范课,课题是《小松鼠找花生果》。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科普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采用科学言语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课文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为线索: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查阅资料之后,我当初觉得故事通俗易懂,不难理解。重点应放在揭示花生结果的科学道理上:为什么开花在地面上,而果实却在泥土里?于是根据重难点我设计了教案。然而在课堂实践中,孩子们就是读不出味儿出来,我很着急,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到最后只是勉强将文章读过(不到位)。在揭示科学道理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做了精彩的课件演示,哪知在看完之后进行交流时,不少孩子一头雾水。就是说不清楚花生生长的过程。
  课后,我反思许久未有所得,便再次将案头的《新课标》翻开看。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学生的学情,重视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进步,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良性发展。因此,虽然我们强调教学文本的解读,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解读,也并非所有的解读成果都可以用于教学。站在儿童需求的角度才是最好的,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必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以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方向,掌握适度原则,实施有效教学。
  晚上,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站在儿童成长需求与生活体验的角度对《小松鼠找花生果》进行了重新解读:文中的小松鼠不正是我们眼前的天真活泼,懂事的孩子吗?小松鼠的心理情感变化与孩子的生活情感是一致的。所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小松鼠一道享受找花生果的乐趣是本课的重点,孩子们喜欢小动物,喜欢亲近它们,所以孩子们很容易进入角色。所以,教学时紧抓小松鼠找花生果:由花生开花了(好奇)——想摘花生果过冬(高兴)——每天看着,没有见到一个花生果(着急)——花生果长在泥土里(惊喜)为线索,配以两幅图,让孩子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想象这一过程中小松鼠的动作、表情、语言,引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品味文本的趣味性。这样的文本解读产生了这样的课堂:
  师:小松鼠问什么?怎样问的?
  生:这是什么?
  师:怎样问的?
  生1:有礼貌地问。(生读)
  生2:好奇地问。(生读)
  师:对呀!看到这么美的东西又不知道是什么,难道不好奇吗?
  ……
  师:什么,花生,你们听到花生会想到什么?
  生1:花生糖。
  生2:花生油。
  生3:油炸花生。
  生4:煮花生。
  ……
  师:那么,小松鼠想什么呢?谁能划出来。
  生:他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
  师:为什么?
  生:有备无患,还可以帮爸爸妈妈做点事!
  师:多懂事的孩子呀!谁能去掉“他想,”再读读。
  师:此时,他的脑袋里装满了什么?
  生:花生!
  师:摘这么多花生回去,你还会想到什么?
  生1:怎么吃?
  生2:爸妈一定会夸我!
  师:夸你什么呢?
  生:夸我是个好孩子!
  师:有这么多的花生,还有家人的夸奖,可能还有小伙伴的羡慕,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生:高兴!
  师:那就读出来吧!
  鉴于本课的特点,再结合本单元的编者编排的意图,我努力在第一课时熟读的基础之上,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像,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与文本有机结合,在观察与想象中走入小松鼠的场境之中,将小松鼠好问、爱幻想的形象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言语之间,他们不是在回答问题,而是在与大家分享生活的乐趣,孩子们想到好吃的花生食品、松鼠想到过冬的粮食,两者之间产生碰撞,碰撞出生活的乐趣,同时也找到一位可爱的伙伴。
  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教师在解读教学文本时,要尽量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心声。唯有如此,我们的文本解读才能有的放矢,阅读教学才能服务学生的阅读需求、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进而获得课堂学习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李敏)
其他文献
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现代政治在价值取向上关注经济发展,在制度建构上强调民主化、法制化、决策理性化[1]。这就客观上要求学校管理方式也要给予适当的回应。从国家教育发展政策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
对于现代人来说,体温表不仅被医院诊所广泛使用,也早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物品。  然而在300多年前,医生们曾因无法准确测出病人的体温而大伤脑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人们找到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请他帮忙研制一种能准确测量体温的仪器。  当时,伽利略正在威尼斯一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答应了医生们的这一请求。因为一时难以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他苦苦地探索着。  一天,伽利略给学生上实验课,他问道
【摘要】摆脱应试作文束缚,释放学生写作潜能,成为新课改形势下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作者自身的实践探索,着重采取打破思维定势,解放学生思想等措施,力求使学生写真事、叙真情。  【关键词】作文;潜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很多
摘 要  由于缺少认知的必要性激发、建构的充分性论证及确证的真实性“证实”或“证伪”,物理概念教学往往沦为“伪建构”;再加上初中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建构时的思路不清、思考中断又进一步使概念教学沦为重灾区。利用思维可视策略立足于个体最近发展区,能记录思维表象,支持心理扫描,完成概念激发;建立思维链条,推动概念建构;进行反思回溯,完成概念建模确证,真正实现概念建模;同时又可将“因材施教、因材施助、因材
【摘要】教者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课堂资源进行精彩的教学设问不仅会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意外和惊喜,会令师生陶醉在“教学相长”的境界中,还会使我们感受到教学的意味深长且回味无穷的意趣,而且这往往能成为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产生意想不到、预设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感悟;突破;教材;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
教育变革之父Lewin认为,在诱发变革的过程中,“削弱限制力量是一种比增强驱动力量更好的途径,因为它们能使情境中驱动力量更加自然地发挥作用”。其中,“限制力量”可以理解为包括对课程改革持反对态度的家长在内的阻碍因素[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2]:“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与学习管理制度。”如果能将家长纳入到“课程共同体”中,邀请其参与到课程改革的计划、执行和考核中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也对教师优化课堂、在信息技术下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一、树立现代信息教育理念;二、注重学科整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三、信息技术运用,增加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语文课堂  【
摘 要随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各地政府也相继制定和实施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的相关办法。教师资源既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管理操作层面相对容易配置的资源,于是,教师校际轮岗流动就成为促进教育资源大天平更加平稳的主要手段。然而,在追求教育资源均衡的实践中,也有“小不均衡”在涌动。本文对政策稳定性、相关利益冲突以及“小不均衡”现象产生
哈佛大学毕业的美籍华人安田先生在《非诚勿扰》相亲时,因为不满意他原先选中的心动女生对一个问题的回答而最终放弃了他的选择。  他对两位女嘉宾的提问是:假如你中了大奖,有很多钱,比如是一千万美金,你会怎么用这笔钱?  心动女生回答:我的生活还会照旧,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不会有什么改变?  另一位女嘉宾回答:我会带我妈妈出去玩,以后再也不需要她工作了。  显然,这样的回答不能令受过哈佛教育的安田先生滿意。
【摘要】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可以从指导观察、创设情境、改革评价方法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兴趣;观察;情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写作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