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它能启发、诱导、激励人们去探索、开拓、发现、创造,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和特长,这一点是为大家所共知的.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讲究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转变观念,激发创新
  1. 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 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 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探索和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 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探索和解决问题”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采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二、创设情景,实践创新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名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 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三、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创新
  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为人的创造才能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出创新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 在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中,教师的适时点拨非常重要. 如在教学“比和比例”时,教师有意识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大树的高. “树那么高如何测量?”多数学生摇头. 少数几个开始讨论,有的说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的说拿绳子量,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 这倒是个好办法,犹如“曹冲秤象”,可是树木无枝可攀,如何上去呢?……同学们议论纷纷,一筹莫展. 这时,老师说:“事物的高度和它的影子有关系吗?”一句话启发了学生,他们找来竹竿等物,笔直立在操场上,测了它们的影长和实长后,发现实长是影长的2倍,同学们很快算出了高度. 正当同学们兴致勃勃时,教师又说:“它们的这种关系是不是固定的?”同学们又转入深深思考,结论是:必须在同一时间内确定它们的关系. 教师适时点拨,点燃了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使他们的创新才能大放光芒.
  四、加强逆向、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中,只进行由此及彼的单一训练,忽略由彼及此逆向思维训练,易造成学生从知道结构上的缺陷性及解题方法的刻板. 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就可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框架,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中,解题时,我以身作则地特别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 如,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和积的乘方法则后,说等式左边各项幂的底数之和等于右边幂的底数,以猜想形式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增强学生逆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研究的思维活动,创造性解决问题. 我在教学中,重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大胆设想,广开思路、求实创新,效果尤佳.
  五、完善评价标准,激励创新
  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 ?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事实证明,那些爱思考、爱创新、有个性、有想法,基础知识扎实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其次,创新教育不是直接培养科学家,它是引导不同的青少年在社会的不同方面成才. 虽然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创新思维的养成教育,却是受益终生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入手,力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在自主的操作活动中,在老师精心的预设中更好地投入学习,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更好地、不断地进行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
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好动.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在数学课上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并使其各方面思维能协调发展. 我们一旦诱导学生“动”起来,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数学课堂也会大放异彩.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践行“动中求知”的理念,让学生在动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如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给我们勾画出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框架. 《标准》指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 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做”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让
【摘要】 在当前实际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高,学习起来较为吃力,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提高数学课堂质量的金钥匙.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培养途径  一、引 言  数学源于生活,又被应用到生活的各个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结果,能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统计意识,  2.使学生在简单的统计活动中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括实际,注重实效性。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
[摘要]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谈些看法。  [关镛词]多媒体教学;学习兴趣;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思维的灵活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渗透到各行各业,多媒体教学设施广泛进入课堂教学。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了新的境界,多媒体技术灵活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能化枯燥
【摘要】 如何打造高效率课堂是现在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议题,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除了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还要努力研究初中数学课程的种种规律,让教学和研究有机结合,最终打造出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高效率;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活动的关键环节和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和增强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怎样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