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在郭磊庄小学从事多年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众所周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因此,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内容应设计科学,而且必须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津津有味的认真思考,能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的联想,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节课时,可以在每个小组中出示一个圆,然后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圆半径作为正方形的边长,以圆心为顶点画一个小正方形,让小组学生讨论一下,圆的面积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学生众说纷纭。然后启发学生开展集体讨论:从大家动手情况来看,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说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有的学生把这个小正方形来量已知圆,得不到结果失败了。有的学生把圆平均剪成4块,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是不行,有的学生想出剪的份数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更接近,减少了重合与空隙部分。教师给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创设这样一个质疑猜想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二、优化设计,拓展思维空间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平时接触的学习资料相对缺乏,因此在教学中依据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对其重难点进行课堂讲授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过程设计上考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把握问题的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节课时,我们就可以在演示把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同时,适时设计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
1、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
2、三角形的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分别有什么关系?
3、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新课标强调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那么我们就要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能量。例如要给微机室窗户做窗帘,问要买多少米的布?这是求面积的应用题。可让学生实际动手测量开始,得出窗户的长与宽。在得出窗户长与宽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窗帘布是大于窗户还是和窗户一样大。如果在你自己的小房间安窗帘,你怎样选择?把问题放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无须顾忌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上学生在动手动脑设身处地解决这一问题后,我们学习面积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同样是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熟悉的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上,通过自主探索、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发现本质并找到规律。过程设计中以学生为主,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和同学共同探讨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从而满足了学生发展需要。
三、强调体验,激发参与热情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我们则可以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教学时围绕例题重点展开探索,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分数除以整数,当分数的分子能整除整数时,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这样的计算方法来得简便,并通过学生动态生成的例题,如:分子不能被除数2整除,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这时应采用“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虽然整节课都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所说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吗?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法则、计算方法,更多的是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发展。
四、倡导质疑,重视提问方式
众所周知,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我们就可以从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有意识让学生计算7÷3,58.6÷11,学生在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而且商的各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重复出现,于是心里充满了好奇疑问。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总是除不尽?”“为什么商当中总有重复出现的数字?”教师指出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疑问,给循环小数下定义。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点改变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把握住问题尺度,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内容,运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为学生创造实践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实现了快乐、轻松和高效地学习。
一、创设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众所周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因此,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内容应设计科学,而且必须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津津有味的认真思考,能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的联想,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节课时,可以在每个小组中出示一个圆,然后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圆半径作为正方形的边长,以圆心为顶点画一个小正方形,让小组学生讨论一下,圆的面积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学生众说纷纭。然后启发学生开展集体讨论:从大家动手情况来看,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说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有的学生把这个小正方形来量已知圆,得不到结果失败了。有的学生把圆平均剪成4块,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是不行,有的学生想出剪的份数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更接近,减少了重合与空隙部分。教师给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创设这样一个质疑猜想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二、优化设计,拓展思维空间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平时接触的学习资料相对缺乏,因此在教学中依据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对其重难点进行课堂讲授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过程设计上考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把握问题的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节课时,我们就可以在演示把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同时,适时设计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
1、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
2、三角形的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分别有什么关系?
3、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新课标强调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那么我们就要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能量。例如要给微机室窗户做窗帘,问要买多少米的布?这是求面积的应用题。可让学生实际动手测量开始,得出窗户的长与宽。在得出窗户长与宽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窗帘布是大于窗户还是和窗户一样大。如果在你自己的小房间安窗帘,你怎样选择?把问题放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无须顾忌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上学生在动手动脑设身处地解决这一问题后,我们学习面积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同样是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熟悉的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上,通过自主探索、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发现本质并找到规律。过程设计中以学生为主,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和同学共同探讨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从而满足了学生发展需要。
三、强调体验,激发参与热情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我们则可以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教学时围绕例题重点展开探索,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分数除以整数,当分数的分子能整除整数时,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这样的计算方法来得简便,并通过学生动态生成的例题,如:分子不能被除数2整除,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这时应采用“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虽然整节课都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所说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吗?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法则、计算方法,更多的是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发展。
四、倡导质疑,重视提问方式
众所周知,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我们就可以从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有意识让学生计算7÷3,58.6÷11,学生在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而且商的各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重复出现,于是心里充满了好奇疑问。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总是除不尽?”“为什么商当中总有重复出现的数字?”教师指出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疑问,给循环小数下定义。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点改变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把握住问题尺度,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内容,运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为学生创造实践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实现了快乐、轻松和高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