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课程提前起步的可能与可为(上)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cula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特级教师王崧舟《天籁》一课启发笔者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与难度进行反思。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百年变迁的历史进行梳理与解释有利于帮助我们对文言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得以确认。本文在实践考量与理论辨析的基础上阐明了小学文言课程提前起步的“可能”,并在结构主义的视角中对提前起步后小学文言文教学设计的“可为”进行了解释与说明。
  【关键词】王崧舟《天籁》 小学文言文 教学设计 结构主义
  目前,小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性成为共识,但是,由于缺乏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统筹安排,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小学的低标准与中学的高要求之间存在着艰难的进阶。小学文言课程的提前起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不仅是指文言内容在小学出现的学段前移,更要求整个小学阶段文言文数量的合理增加以及难度的适当加大。
  一、研究缘起:课例引发的震动与沉思
  2016年4月11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杭州“千课万人”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上执教了《天籁》一课。王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以及课例所彰显出的鲜明的文化品格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笔者曾有幸现场听课,透过执教者艺术化的课堂教学境界与儒雅厚重的文化底蕴所营造出的审美场域,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问题成为笔者思考的核心。
  追问始于惊异。
  《天籁》一课选自庄子的《齐物论》,课文原文如下: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就课文内容而言,此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似乎不应该成为小学生课堂学习的材料。但是,在王崧舟老师60分钟的教学之后,现场五年级的小学生不仅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基本准确地把握文意,还能够对文章的意义进行个性化的阐释。
  这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教学效果令我们重新审视小学生文言文教学的相关问题:小学生的文言阅读接受能力究竟在怎样的水平?小学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难度是否仅仅只能局限于“浅易”?如果小学文言阅读教学内容的难度可以增加,那么教学设计的关键在哪里?在国学热持续升温,传统文化复兴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这样的追问无疑深具现实意义。
  由疑而思。
  以此課为入口,笔者回顾梳理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百年沉浮的历史,结合当前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在历史的视野与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语境下对小学文言课程的意义进行确证,对课程内容的难度进行重估,提出了小学文言课程提前起步、重心前移的主张。同时,笔者通过分析此课成功的教学设计,在结构主义的视野下,由个别到一般,探寻了文言文教学设计在小学阶段可行的路径与规律。
  二、历史回眸:于百年沉浮中确证文言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就是单科的“语文教育”,以读经讲经为主,教材自然都是文言文。20世纪初,现代教育兴起,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教材内容仍是文言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给中国的思想文化以猛烈冲击,白话文以其实用、易懂的优势成为文化先驱者们的工具。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白话文以强势迅速进入中小学教材。1920年1月,教育部训令全国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文改为白话文,1922年起,国民小学教材一律改为白话文,中学和大学的文言教材也逐渐减少。1922年以后一直到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这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教材彻底放逐了文言文。
  在文言文缺席小学语文教材的几十年里,关于文言文的讨论却从未停止。人们对文言文课程价值的认识与各时代对语文课程赋予的目标期待与意义建构密切相关又随着整个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而起伏变化。
  应该承认,现代语文教育的起点始于实用。从“国文”至“国语”再至“语文”的课程名称变化里亦透露着相关的讯息。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很长一段时期里,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快更好地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进行学习与生活。无疑,面向生活、以日常口头语言为基础的白话文更能满足现代教育注重实用、面向并服务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对白话文的选择彰显着特殊时代的工具理性。
  但是,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教育的主流话语形式具有历史的必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一方面,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一刀切”在某种意义上违背了自然演化的规律。毕竟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关系密不可分,白话文脱胎于文言文,二者是母与子、本与末、源与流的关系,切断文言文脉的现代语文教育注定先天不足,难以远行。事实上,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现代文学史的吊诡就在于提倡白话文,甚至要废除文言文的胡适、鲁迅、郭沫若等无一不是接受了完整的私塾教育,在文言的酱缸里浸泡过的!另一方面,文言文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它更是“民族意识与文化精神的记录者、看护者和守成者”(潘庆玉)。文言文教育价值的忽略直接带来了中国文化的断层。如今,国学热再次兴起,但是,因为基础教育中文言教育的不足,绝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受过中文系教育的毕业生也不具备直接阅读古籍的能力。
  总之,当文化先驱者通过语言断裂来实现现代性最大化演进时,其决绝的手段使中国语文在走向现代性过程中同时滑入了历史虚无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的深渊,它不但导致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阵痛,而且使得现代语文教育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
  20世纪末,人文思潮兴起,人们对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的语文观进行反思。随着人文精神的魂兮归来,阅读经典的呼声重新在语文教育的领域响起。加之社会领域现代化的弊端日显,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带来了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环境危机。此时,人们开始回头,到重视“德性”强调“内圣外王”的中国传统文化那里寻找救赎之途。受海外新儒学的影响,校园读经热开始兴起。   2001年,我国进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改后的人教版新教材打破了小学不学文言文的惯例,除了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日积月累部分安排了一些文言韵语之外,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4篇内容浅显、独立成篇的短小文言文。至此,文言文重新回到小學语文教学的视域。文言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亦重新被认识。
  三、现状审视:从小学低标准到中学高要求的艰难进阶
  如前所述,2001年课程改革之后,小学阶段应该学习一些文言文已经成为共识,文言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意义与价值也得到重视。但是,与当前社会传统文化复兴高涨的情绪相比,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在当前的教研话语中还很薄弱,相关的标准模糊,对学习实践的要求极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甚至没有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直接要求,只在优秀诗文的教学要求之中提到一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在五、六年级共收入了完整的文言文课文4篇,都是篇幅短小、故事性强的浅易文言文。其余的诸如《论语》《三字经》等名句均散见于各册教材的“日积月累”,数量非常有限。关于编写这些文言文篇目的意图,《教师教学用书》里做了明确说明:“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不难看出,当前,文言文虽然重新回到小学语文教材之中,但数量少,分量轻,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还仅限于让小学生见见这种语言形式,初步感受一下,以便为初中的学习打下一点基础。对于文言文学习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要求。所幸,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学校、地方课程自主开发与建设的权利,许多有文化意识的教师与教育管理者在国家课程之外开发了许多国学经典课程,带领孩子们学习《三字经》《笠翁对韵》《论语》等蒙学读物与国学经典,它们无疑成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为学生接触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提供了更广泛的资料,并为他们进一步了解传承中国文化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由于缺乏课程设计的理论高度以及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这些国学课程往往缺乏连续性,在内容与实践上都有较大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课程教学的效果也参差不齐,难以保证。
  到了第四学段即初中阶段,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例一下子增加至30%,而且篇幅变长。课标对本学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这个要求是针对学习而言的,在考查评价方面仍没有具体的标准。而现状是初中的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部分的考查已经要求学生学会课内文言知识的“迁移”,会举一反三。考题中开始出现课外的文言语段,要求学生能大概理解文意并分析其中的文言现象。此时,文言文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已经成为学习的难点。
  到了高中阶段,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增加至40%。课标对文言文背诵数量,文言句式,文言实词、虚词等的掌握都有了具体的要求。而高考考纲对文言知识的考查甚至远远超过课标的要求,“课标趋新与考纲护旧之间形成冲突”(童志斌)。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它成了作文之外决定学生语文成绩的最大因素,而作文成绩并不容易拉开距离,所以现实中形成了“得文言者,得语文天下”之局面。
  不妨用一个表格来对比目前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文言文所占比例、学习标准与考试要求。
其他文献
【摘要】分类是指把问题按一定的标准或原则分成若干类,继而逐类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分类知识储备,如人群的分类、种族的分类等。基于学生这一认知基础,我们要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分类迁移到数学中来,在教学中进行分类思想的渗透,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的契机。   【关键词】分类 认识负数 小学数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学生必须修炼的内功,这一内功需要将数学知识
【摘要】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应从核心问题入手,紧抓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构建语文课堂的简约与开放。  【关键词】核心问题 简约 开放 课堂教学   著名语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们都努力地追求着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呢?我认为应该从核心问题入手,构建简约、开放的语文课堂。
【摘要】小学数学复习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中重要的课型之一,主要指学生在学过新知的基础上进行梳理、统整,使知识系统化的教学。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新授教学,应该有倾向性地基于儿童立场,并且将自主权交给儿童,以达到复习课的作用。笔者以学情分析为入手点,结合儿童立场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复习教学课堂模式进行重构。  【关键词】学情分析 儿童立场 小学数学 复习教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复习课,以教
跛行的定义:能够导致动物出现非正常步态的任何蹄部或肢体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S81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4)12-0012-04  1 发生率  跛行通常是仅次于繁殖疾病的第二大常见的母猪淘汰原因(表1)。  跛行除了在淘汰母猪中发生外,公猪和断奶母猪的蹄部问题以及哺乳母猪的关节疾病也是很常见的,请参见下文。  是跛行还是繁殖原因?  一些猪兽医专家除了负责
【摘要】细节对于表现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作文应该有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的描写,应该是一幅生动的画卷,上面上演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笔者尝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清小学生作文的“病症”,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细节描写方法,让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熠熠生辉的粗浅经验。  【关键词】细节描写 作文  俗话说:“成也细节,败也细节”,可见细节无论在什么方面都
一、问题的提出  许多数学老师在教学中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这种题型我明明已经讲过很多遍了,只是数字换了一下,学生又不会做了。的确,学生的个体差异必然导致他们在掌握知识的时间上有长有短,但这并不代表老师将同样的题目讲很多遍就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果我们没有引导学生发现这类题目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学会举一反三,那么讲得再多也只能是徒劳。  二、概念的界定  “举一反三”一词是大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来的,
【关键词】儿童眼光 概念教学 儿童发展  关于数学教学,笔者一直在倡导一种观点:教师要具备三种眼光——成人眼光、专家眼光和儿童眼光,这三种眼光分别对应于三种程度——人格、升格和够格,有同行称其为“三格关系”。“三格关系”强调:有了成人眼光称得上人格,具备了专家眼光称得上升格,但无论是成人眼光还是专家眼光,都要具有儿童眼光。只有具备了儿童眼光,才能称得上够格;只有具备了儿童眼光,才能有效地把学术形态
陈 静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南京市第七批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江苏省“333”工程第四期和第五期培养对象。  从教以来,积极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多次参加全国省区市数学课堂教学竞赛,均获一等奖,主持多项省级以上课题,其中有江苏省“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江苏省“33
一、图片激趣,介绍交流,初步了解白鲸特点  师:(出示几张白鲸图片)这个庞大的、通体雪白的动物叫什么呀?  生(齐):白鲸。  (师板书:白鲸。)  师:“鲸”是鱼字旁,但是白鲸不属于鱼类。鱼是用鳃呼吸的,鲸是用肺呼吸的,所以白鲸属于哺乳类动物。你们对白鲸有哪些了解?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不一会儿就得到海面上来呼吸一次。  生:鲸的鼻子是长在头顶上的。  生(笑):鲸
【摘要】儿童对音乐艺术的感受是感性而直观的,因此,呈现给儿童的音乐形式应该是形象可感、生动鲜活的。图形谱以其独特而直观的方式,将音乐的不同要素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成为辅助音乐教学的有效手段。本文对图形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进行初步探索,以此彰显图形谱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图形谱 音乐教学 有效运用  图形谱在国外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历史。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