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与声律:诗词朗诵教学须“有法可依”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词占的篇幅不算多,但是作为流传至今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老师们是十分重视的。其中,诗词的朗诵是教学的重头戏,意思的揣摩、感情的体悟、句式的咀嚼,都要通过反复的朗诵来完成。那么,朗诵到底怎么教呢?
  现状一:
  师:请看这首诗《寻隐者不遇》,大家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诗的感觉即可。
  (生以各种腔调自由读)
  现状二:
  师:为了大家能更好地朗读,下面我们统一划分一下诗句的节奏,比如五言诗就是在第二个字后停顿一下,七言诗就是在第二字、第四字后分别停顿……大家记住了吗?以后都这样读。
  生:记住了!
  现状三:
  师:我们朗读古诗一定要注意平仄,平声长、仄声短,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看这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那就是“仄仄平平平仄平”,读起来就是“短短长长长短长”……
  (生按要求读)
  面对诗词朗诵教学这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难怪朱光潜先生说:“中国人对于诵诗似不很讲究,颇类似和尚念经,往往人自为政,既不合语言的节奏,又不合音乐的节奏。”(《诗论》第六章第五节)那么,是否有科学的依据来进行指导呢?有!朱先生在《诗论》一书中,提出了关于“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理论,我们就可以很好地把其中的一些论点转化为自己教学的出发点。
  一、字音的长短、高低、轻重,都可以随文义语气而相应伸缩
  朱先生认为,意义着重时,声音自然随之变长变高变重;意义不着重时,声音也自然随之变短变低变轻。即便同是一个字,到底是读得长、高、重,还是低、短、轻,全看行文口气。比如,“子”字,在“子书”里比在“扇子”里要读得声调长,语音重。
  所以,四声调不纯粹是长短、高低或轻重的分别,平仄相间也不能等同于长短、高低或轻重相间,那种把“平平仄仄平”一定看作“长长短短长”“轻轻重重轻”或“低低高高低”的,就会走入迷路。
  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其中,“童子”的“子”是仄声,一般认为仄声就该读短些轻快些,但在这里却不能,因为它是句末尾字,而且“童子”是个专门的称呼,鉴于此,就应该声调拉长,读得悠扬些。同样,第二、四句末的仄声“去”“处”,都应该读得舒缓、绵长,让人感受到山中云雾缥缈、所寻之人踪迹飘忽。
  再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莺啼”两字都是平声,如果都读得绵长,就会感觉非常古怪且气息不匀,相反,如果把“莺”读得短些,“啼”读得长些,就能很好地表现出诗句想表达的到处是鸟鸣清脆之声的文义。
  因此,我们在指导朗读时不能机械地执行平长仄短之分,一定要根据作者想要表达的文义、意境,根据需要来读。
  二、读诗要掺杂音乐感,注意“顿”的划分,体现声律美
  我们常把一句话中的字分成几组,某相邻若干字天然地属于某一组,每组自成一小单位,这就是“顿”。朱先生说,我们平时说话的顿,注意意义上的自然区分,而读诗的顿有时要注重声音上的整齐段落,往往在意义上不相连的字在声音上可相连。如“采芙蓉”可读成“采芙——蓉”,“星河影动摇”可读成“星河——影动摇”。
  粗略地说,中文诗每顿通常含两音字,奇数字句诗则句末一字音延长成为一顿。这样看来,四言诗每句含两顿,五言诗每句表面仅含两顿半而实际有三顿,七言诗每句表面仅三顿半而实际有四顿,因为最后一字都特别拖长,凑成一顿。比如朱熹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隨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其中“近午天”“过前川”“学少年”,按照音乐节奏完全可以读成“近午——天”“过前——川”“学少——年”,则具有了音韵的美感。
  朱先生还特别指出,读诗须掺杂几分形式化的音乐节奏。这个倾向在词中尤其明显。词有谱调,到某字必顿,都依一定格律。但是词中的顿常仅表示声音段落,与意义无关。
  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其中“醉里吴音相媚好”最后三个字可以不连读,即“醉里——吴音——相媚——好”。按照意义说,“相媚好”是彼此间很亲热的样子,意义上连属,但按照音乐节奏,它又完全可以断开。
  值得一提的是,句末是一定要顿的。诗词大半每“句”成一单位,句末一字在音义两方面都有停顿的必要。句末一字是诗句必顿的一个字,所以它是全诗音节最着重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句末要押韵的缘故——如果最着重的一个音没有一点规律,音节就不免杂乱无章,前后便不能贯穿成一个完整的曲调了。
  三、诗句中所用字的声母、韵母、音调,均可以影响到诗句节奏的划分,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以杜甫的《白帝》一诗为例:“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云”给我们的感受一般是飘逸的,不论是“云淡风轻”还是“云无心以出岫”,都有轻盈之感。但“白帝城中云出门”中的“云”不是。首先,这句诗的特点是除了“城”“出”两个字外,没有同声母的字;其次,这句诗中也没有两个同韵母的字。这两点就决定了句中字音毫无连绵之感。再加上从声调来说,其中并没有两个相连的字是同声调的,更是使该句诗读起来几乎是一字一顿,每一个音都像一块石头一样落下,有分量,绝不轻飘,给人以凝重之感。
  “白帝城下雨翻盆”在句式上与上句是相同的,特别是“盆”字的读法,“p”本是个送气音,可以绵长,但“盆”的韵母是“en”,很短促,也就意味着在张口送气的一刹那,语音完成,就停止了送气。所以当“盆”字成了这句诗的韵脚时,便没有办法读得舒缓悠扬。   所以,首联就要读成“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 ——翻——盆”。这么一读,整个意境就立了起来,乌云漫天、大雨倾盆的景象带给读者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痛快淋漓,而是积郁其中、喘不过气的强烈情感,我们深切感受到诗人杜甫的内心在翻腾着一场暴风骤雨,但并没有宣泄的渠道。这和杜甫当时看到民不聊生但无可奈何的心境非常契合。
  四、同一首诗中根据诗人写作的需要,诗句朗读可以转化不同的韵律节奏
  还是以《白帝》一诗为例,颔联“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这句诗在读的感觉上与上句是相同的,我们还是不能像平时那样,按音节的读法“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来读,而还是应以一字一顿的方式来读:“高——江——急
  ——峡——雷——霆——斗,古—— 木 ——苍——藤——日——月——昏。”因为这么一读,把奔腾的江水、被冲击的山峡、震耳欲聋的雷霆都浓缩在一个激烈的画面中。就连一贯在自然界脆弱的古木枯藤,也有了遒劲有力的质感。这样的朗读,表现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冲突,这种朗读和首联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
  但到了颈联和尾联:“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在写作手法上与前两联有了很大不同,它由写景转入写人、写事。诗人像是一个普通的叙述者,缓缓道来:战火纷飞、战乱不止,男儿上战场多半战死,家中只有孤儿寡妇。我们依稀好像听到她们的哭声,秋天到了,却无衣无食,如何过冬?何以生存?所以这两联诗句中,词语的音韵地位降低了,词语的字义地位提高了。音韵只成了组织叙述的一种语言手段,它不再具有改变词的字面意义、赋予词语以新的意义的力量。它的读法又变成了一般的以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读法:“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声调舒缓、平徐,不再具有上两联的那般敲击、跳动的力量,却给诗带来了叙述的朴素性,使读者产生了客观叙述的真实性,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综上所述,诗词的朗诵在节奏和声律上需要通盘把握,也要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创作心境以及读者感受挂上钩,切不可机械地生搬硬套,破坏诗词朗诵的美感。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責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本文承接上期文章简要介绍现代的偏旁部首分析法。  一、社会发展促进了汉字的形变  汉字是社会交际的重要辅助性工具,人们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个“工具”,使它易识、易写,就要对它不断做出改进。于是,古文字经过隶变楷化,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演变成了现代汉语用字的现代汉字,相比甲骨文、小篆体,现代汉字的形体结构有了巨大变化。  二、社会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变化  语言的变化与汉字关系最密切的是词。现代汉语中一些词
教学现实:从神到人的尴尬  统编本教材保留了许多经典篇目,特别是一些中外神话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为神话,包含《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四篇课文。“故事”和“想象”是神话教学的两个关键词,尤其是“想象”,将神话故事与纪实故事区分开来。  神话故事是人类的童年创作,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人類文明与文化的源头,与儿童有着天然的贴合力。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常常出现尴尬
教学之余,我便是记者,只不过这记者完全是编外的,名副其实的“土记者”一个。  “土记者”自有它的来由。从小到大,我的语文成绩不好,其中最怕的就是作文,师范毕业参加工作要写几百字的计划总结之类,也会绞尽脑汁,不知如何下手。1992年参加中文专业自考时,意外发现很多作家都有当记者的经历,于是也想着从“豆腐块”起步,把写作这块短板补起来。读了一本《新闻采访写作》之后,便依葫芦画瓢地在身边找起新闻来。哈!
随着统编本教材的投入使用,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统编本教材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又把阅读引向了课外,这已成为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焦点。但是仅仅停留在增量的层面上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清晰的课内外阅读目标,需要研究课内外阅读融合的切入点,需要找到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让课内外阅读的研究由单一的增量走向提质。  “能说会写善表达”是语文学科重要的学习能力指标,也被师生们公认为难以逾越的学科高山。其实“
【教学目标】  1.认识“菠、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炸”,会写“烧、烤、炒”3个字。  2.发现偏旁“火”与“灬”的  联系。  3.了解中国美食的传统烹饪方法,并能说出用这些方法制作的家乡美食。  4.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巧识字  1.情境“点菜”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第三单元,我们一连领略了祖国的山川文化、节日文化和造字文化,今天我们要走进美食文
统编本教材的拼音教学安排在“我上学了”“识字”两个板块的后面,让刚上一年级的学生逐步适应了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后再进入拼音的学习,以降低难度。教材的编写也发生了变化,老师们要提高汉语拼音教学的效率,宜采用活动和游戏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音节拼读这一重点,与学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加强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  一、方法多样,联系生活  汉语拼音的学习,要注意儿童的特点。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声母b、p、m、f,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正确拼读b、p、m、f和单韵母ɑ、o、i、u组成的音节。初步掌握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3.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爸爸、妈妈”两个词语,认识“爸、妈”两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趣味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单韵母六兄弟交了朋友,还认识了两位声母朋友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还记得它们吗?(出示:单韵母ɑ o e
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人。换言之,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生命的成长。故习作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对学生在言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切实帮扶。下面以习作教学《小小“动物园”》为例,谈谈如何在言语实践中发现完整意义的人。  《小小“动物园”》是统编本四年级上册习作2的内容,要准确把握本篇习作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必须先了解小学中年级写人类习作的编排序列。中年级统
面对统编本教材,先于执行的是在研究的基础上理解与读懂。懂,最温情的语言,懂了,才有使用时的默契和游刃有余,最大化地实现教材的价值。2017年至今,两年的使用与思考,我以为整体观照下的多方比对是深入解读教材的有效方式。“多方比对”是指突破以往就一篇教材读一篇的窄化视野和扁平思维,将某一篇说话训练点放在一个单元、一册书、一个年级,甚至六年中去阅读与考量,并通过多方比对,立体全面地解读教材,直至通透在心
经历是成长的催化剂,因为经历了难以忘怀的情景,所以我的成长中增添了很多值得回味的故事,一个个生动、活灵活现的画面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的故事更有味道。  送教下乡,让我学会了关注学情  我时常周末跟随教研机构的专家、教研员走进乡下的学校上课。起初,我把下乡上课不放在眼里,但是那一次上课,让我终生难忘。记得那是送教到一个偏远的乡镇,原计划40分钟的课一个小时都没有上完,听课教师窃窃私语地议论,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