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真正发生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菠、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炸”,会写“烧、烤、炒”3个字。
  2.发现偏旁“火”与“灬”的
  联系。
  3.了解中国美食的传统烹饪方法,并能说出用这些方法制作的家乡美食。
  4.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巧识字
  1.情境“点菜”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第三单元,我们一连领略了祖国的山川文化、节日文化和造字文化,今天我们要走进美食文化。(板书课题:《中国美食》)美食大家喜欢吗?读出喜欢。
  师:你们读得这么好,我很愿意来为你们服务。打开课本第35页,如果这是你今天中午的菜单,你想点什么?先仔细读一读,研究一下,马上我来为您点餐。(出示菜单)
  2.识记生字找规律
  (1)“一点菜”拼音识字。
  (出示课文菜单)
  师:每位同学都可以点自己喜欢的几样,谁先来?一边点一边领着大家读一读,认识一下。
  师:先生,您好!请您点餐!谁来继续?不重复。(关注“蒸”后鼻音,“蘑菇、豆腐”读轻声。“炸”多音字,视频区分zhá、zhà意思的不同。)
  (2)“二点菜”借图识字。
  (出示去拼音、变次序的菜单)
  师:嗯,这份菜单有拼音,你们会点菜不稀奇,再来换一份菜单。(学生上前指着点餐,不跟读。)
  师:看图识字也是我们早就学会的好方法,真不错!去掉图,行不行?
  (3)“三点菜”规律识字。
  (菜单去图片,只留字。)
  师:好厉害呀,这份菜单里有很多生字,你们怎么记得这么快?(出示二会生字表)
  预设:
  生:我预习时学会了。
  师:课前预习有收获,不错。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看课外书、看菜单认识的。
  师:有字的地方你就学,了不起!那记这些字,你有窍门吗?你可以举这里的一个字来说一说。
  (学生以“菠”为例,草字头下面就是个“波”字,这个字也读“bō”,是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蘑、菇、爆、烤、腐”等。以“煎”为例,“前”加四点底,这个字读“jiān”,和“前”的读音很像,也是形聲字,像这样的形声字还有“茄、煮、炖、蒸、饺、炸、酱”等等。)
  师:这里还有一个字很有意思。(出示“粥”)在古代,这个字最早是■,表示将稻米放在一个三只脚的锅里烧煮。后来,又将■写成■,将■写成■,并用 “■”来表示煮粥时锅中的热气腾腾。再后来,人们又把“■”省去了,并将蒸汽状■写成“弜”,便有了现在的“粥”字。这样一来,这个字你记住了吗?
  二、引发矛盾巧分类
  过渡:同学们识字会找规律、想办法,真聪明!菜单怎么变都难不倒你们 ,现在就让它们恢复原样吧!(出示课文插图)
  故意设置矛盾情境:嗯?我听到有两盘菜在悄悄说话呢。
  葱爆羊肉说:能不能把我分到凉拌菠菜一组去啊?我们都是四个字的菜,应该是一家呀。
  水煮鱼说:我也想和蒸饺换位子,我应该和三个字的菜在一起。
  预设:学生发现不行,凉拌菠菜是素菜,葱爆羊肉是荤菜,不能放在一起。蒸饺一组是主食,水煮鱼跟它们也不是一类,不能放一起。
  总结:原来,这些菜在菜单里的排列还是有奥秘的,分别是素菜类、荤菜类和主食类。下面我们分类来读一读。
  三、感受烹饪悟字义
  1.素菜类:凉拌菠菜
其他文献
纵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体现“说理”的习作有9篇,贯穿在3~6年级之中。习作数量之多,习作要求之明,言语思维强度之大,足显教材编者意图之强烈:让学生学习“说理”,做到“言之有理”,逐渐形成一定言语智慧。  “说理”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用言语说理,贯穿在一个人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是体现一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标识之一。长期以来,中小学写作教学,重视客观摹写,张扬主观表达,重视真情实感,这已经成为当
文本解读  1.贴近生活。“趣味识字”中出现的词语“西瓜”“冰棍”“绿豆汤”符合夏日时令,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學生的最近发展区。且词语的编排以内容为主题,读起来朗朗上口,像一首小儿歌。“展示台”展示的是一些食品的包装图片,这些教学资源取自于生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识字,使学生打通“识字”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在具体的情境中,养成关注汉字、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2.聚焦经典。“日积月累”中出现了
图画是绘本的灵魂与生命,它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典型的象征形态,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文字无法达到的独特效果,其形象性和整体性更符合儿童的阅读和认知模式。为此,借由绘本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训练“图感”,发现图画的意涵和功用,培养读图能力,在当今读图时代出现有其必然性。实践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一、线索预测法  读绘本,首先要学会预测。但预测不是随意地猜猜看,而是根据读到的信息(本文指图像信息)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清晰记得与王希锋校长的第一次接触是缘于一通电话。去年暑假,王校长通过了高新区面向全国招聘名校长的层层选拔,来到丰奥嘉园小学任职校长并主持工作。我负责电话通知王校长参加区里的校长培训,在简短说明来意后,王校长用带有山东大汉独有的粗犷的嗓音干脆地进行了回复。一分钟多一点的通话时间,没有过多话语,简短而爽朗。我想这应该是一位十分豪爽的校长吧!  又见其人,意料之外。在百度上搜王希锋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声母j q x,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正确拼读j q x和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三拼音节,知道j q x和ü相拼,ü上两点要省略的拼写规则。  3.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搭積木、下棋”两个词语,认识“棋、鸡”两个生字。  4.正确朗读儿歌《在一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承上启下  1.同学们,又到我们学习拼音的快乐时光啦。快看!空中飘来了一些气球,气
课改多年来,我接连教了3轮的一年级,自以为对一年级课程教学中要把握的那点东西已烂熟于心。曾自诩为“低段教学专业户”,觉得不备课进课堂,照样能把学生哄得小眼发亮,小手频举,小嘴常开,再加上教学评优所带来的专业自信,越发有了恃才傲物、故步自封的心理。但那天上《王二小》一课,我却遭遇 了“滑铁卢战役”。这堂课之所以失败,最大的症结是教师受教学经验化、模式化、技术化的惯性使然,不加研究地凭经验和感觉去处理
本文承接上期文章简要介绍现代的偏旁部首分析法。  一、社会发展促进了汉字的形变  汉字是社会交际的重要辅助性工具,人们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个“工具”,使它易识、易写,就要对它不断做出改进。于是,古文字经过隶变楷化,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演变成了现代汉语用字的现代汉字,相比甲骨文、小篆体,现代汉字的形体结构有了巨大变化。  二、社会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变化  语言的变化与汉字关系最密切的是词。现代汉语中一些词
教学现实:从神到人的尴尬  统编本教材保留了许多经典篇目,特别是一些中外神话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为神话,包含《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四篇课文。“故事”和“想象”是神话教学的两个关键词,尤其是“想象”,将神话故事与纪实故事区分开来。  神话故事是人类的童年创作,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人類文明与文化的源头,与儿童有着天然的贴合力。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常常出现尴尬
教学之余,我便是记者,只不过这记者完全是编外的,名副其实的“土记者”一个。  “土记者”自有它的来由。从小到大,我的语文成绩不好,其中最怕的就是作文,师范毕业参加工作要写几百字的计划总结之类,也会绞尽脑汁,不知如何下手。1992年参加中文专业自考时,意外发现很多作家都有当记者的经历,于是也想着从“豆腐块”起步,把写作这块短板补起来。读了一本《新闻采访写作》之后,便依葫芦画瓢地在身边找起新闻来。哈!
随着统编本教材的投入使用,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统编本教材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又把阅读引向了课外,这已成为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焦点。但是仅仅停留在增量的层面上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清晰的课内外阅读目标,需要研究课内外阅读融合的切入点,需要找到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让课内外阅读的研究由单一的增量走向提质。  “能说会写善表达”是语文学科重要的学习能力指标,也被师生们公认为难以逾越的学科高山。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