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悟神奇到体悟精神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ma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现实:从神到人的尴尬
  统编本教材保留了许多经典篇目,特别是一些中外神话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为神话,包含《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四篇课文。“故事”和“想象”是神话教学的两个关键词,尤其是“想象”,将神话故事与纪实故事区分开来。
  神话故事是人类的童年创作,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人類文明与文化的源头,与儿童有着天然的贴合力。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常常出现尴尬的场面。如《普罗米修斯》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看图(一只鹫鹰),它的嘴怎么样?
  生:尖尖的,还有钩。
  师:它的爪子呢?
  生:看起来也很锋利。
  师:对,这就是最凶残的飞禽,喜欢啄食腐肉。而肝脏是我们身体器官最柔软最怕疼的地方。想象一下,这只凶残的鹫鹰一下一下啄开普罗米修斯的胸膛,又一点点啄食他的肝脏,那是怎样一种痛苦?
  生:特别疼。
  生:疼得晕了过去。
  师:如果是你,你能承受吗?
  生:不能。
  生:可是老师,他是神,我们是人啊!
  师:(稍微愣了一下)请大家读出撕心裂肺的疼痛感。
  (学生在教师激情引读中,配乐朗读三次。)
  无独有偶,在《女娲补天》一课中,教师采用了相似的套路,让学生画出女娲找石过程中的动词,可能遇到哪些困难,进而体会她为了人类历尽千辛万苦,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上两例教学最大的误区正如学生所指出的那样“他是神,我们是人”——将神话体裁教学等同于一般记叙文,将神降格为人,以人解神,完全消解了神话故事自身的神奇色彩。也就无法落实“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一阅读目标。而且,神话教学是否适合有感情朗读,是否适合结合生活体验理解,都值得商榷。
  这种常见的课例有几个问题引人深思:
  神话故事怎样感悟主人公的精神或情感?
  神话故事是否适合有感情朗读?
  神话故事教学有没有一条基本路径?
  教学预设:从神性到神圣性的升华
  神话是先民认识自然、思考宇宙、解释生命的思维创作,它的口语化、故事性与神奇大胆的想象,是整个上古文化的根源。朱大可教授说:“神话中所包含的信仰、伦理、宇宙模式、想象力和叙事方式,都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精神结晶,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
  神话源于浪漫主义的想象,是虚构,不是写实,主人公是神,不是人。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的;在改编成课文后,又承担着不同的阅读任务。教材在单元导语中就明确了读写目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概括一下,可知神话故事本质特点在于神奇,即主人公为神,女娲、普罗米修斯都属于英雄神,但神身上所寄寓的精神却是属于人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也就是说,这些中西神话中的神既有超越了人,进而神通广大的一面,又有局限于人,尚且无能为力的一面,神性与人性共存。但恰恰是这有所限制的人性,使他们的神性上升到了神圣性的高度。通俗点说,孙悟空神通广大,可以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转眼之间取回真经,但只有护着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由妖猴修炼成斗战胜佛。
  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将神视作人来理解,而要源自神,经过人,再到神,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种英雄神的文本。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理解的第一印象、第一要务当然是神奇,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不妨从鲜明的体裁特点入手:找出文中你觉得神奇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觉得它神。
  女娲可求助雨神灭火,找到五彩石用神火冶炼,最终把天补好;普罗米修斯可以到太阳神那里取火,被宙斯下令绑缚悬崖、鹫鹰啄食肝脏而不死……都神奇极了。在这里,神超越了人,具备某种神力,可以完成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承受人不可能承受的惩罚。这些,学生会很轻松地理解,而认识神“属人”的一面则需教师着力引导。
  师:大家充分感受到了神话之神,这源自人们神奇的想象。那么,你还能让这个神更神吗?试着补充或改一改课文的某些情节。
  生:女娲飞到山上一看,五彩石少得可怜。她站在那里,大喊一声:五彩石……只见许多五彩石就自己滚了过来。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圆,有的方,很快聚集到女娲面前。
  师:真够神奇的!那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比如,孙悟空神通广大吧,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不就可以直接把经取来吗?作者偏偏让他陪着师父一步一步走到西天,还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生:这样才显得心诚吧?
  生:要是那样取经也太轻松了吧?
  师:对啊,同学们,神之所以还有像人的地方,正是因为这样才能表现他们身上的精神。比如忠诚、牺牲、奉献、博爱,等等。那下面我们就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为了突出女娲的精神,写出了她补天的不容易。
  学生默读全文,发现她要冒着生命危险,要四处寻找,要炼上五天五夜……有这些人性化的地方,才能感受到女娲对人类慈母般的爱。这样,无所不能的神因有所不能反而凸显了其神圣性。
  至于普罗米修斯,同样,若无受罚情节,他仅是个为人类盗火的勇士;反之,才是个伟大的英雄。宙斯决定给他“最严厉的处罚”,这个处罚并不是处死,而是限制自由,制造磨难,是蕴含着灵与肉的双重苦难。代处罚者由自然界的日晒雨淋,到鹫鹰的啄食肝脏,由外而内、周而复始的痛苦是生不如死的。但普罗米修斯拒不认错,坚持为人类谋福,表现出的正是一个人类创造者的父亲形象。故事中被缚、流血的意象,与十字架上的耶稣高度吻合——为救世人而奉献牺牲。若他一直是个无所不能的神,如何体现这种奉献呢?
  教学理想:从课文到课程的构建   课文只是出发点,应该藉由这一文本把学生引向广阔的阅读海洋。大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意识,但只在课尾推荐《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古希腊神话》,想当然地认为学生课下会去阅读。实际上只有个别学生翻翻,收效甚微。
  要由神话课文开发出神话课程,需要找到探究点,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有真正的阅读发生。
  比如,课文中写女娲补天的起因像是一场自然灾害,而在《淮南子·览冥训》写的却更为可怕:四极倾废,九州破裂,烈火飞燃,猛兽噬人,大雨滂沱,洪水涝荡,人民水深火热,于是女娲熔炼五色巨石补缀苍天以制止天漏,斩断鳌足和诛杀黑龙以镇压水怪,又堆积芦灰以堵堙洪水。这一切混乱的末日景象又是哪来的呢?原来竟然是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
  引出这个原因后,再推荐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进而推荐《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整本书阅读。通过趣味阅读题,引导学生阅读后开一个神话故事会:
  这本书中,男神和女神分别有多少位?
  与自然现象有关的神都有谁?
  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神有哪几个?
  哪个神的功劳最大,为什么?
  哪些神话故事已经成为成語,意思又是什么?
  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中,初步感受到上古神话深层结构的一致性,那就是道德高标,神即圣贤。另外,在中国古人思维里,神与人没有严格区分,神人之间存在相续关系。
  《普罗米修斯》一课后,可介绍神话中真正的结尾:为了满足宙斯的条件,赫拉克勒斯把半人半马的喀戎作为替身留在悬崖上。喀戎虽然可以要求永生,但为了解救普罗米修斯,同时为解除九头蛇毒的痛苦,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普罗米修斯交换。后来喀戎被宙斯升上天空,成为手持弓箭的人马座。从而激发学生阅读与研究的兴趣,并尝试进行比较阅读。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与我们中国古代神话的神可大不一样,阅读后完成这些题目:
  古希腊的神住在哪里?(A.天上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能自然、大方地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能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吸引人。  2.认真听别人讲故事,能记住主要内容,与同伴交流有趣的地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交流方法  1. 回顾导入。  有趣的故事,大家都喜欢听。这段时间,我们开展了“多彩故事,七彩童年”语文主题活动,大家读故事、讲故事,徜徉在故事的海洋中。在与故事中人物嬉笑开怀的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讲故事呢!在四
记得首次阅读“看课”的情景,是在课间时间。与往常一样,课间小读杂志,《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7年1~2月合刊,刊物有点厚,读读停停,耗费了些时间。第81页的“吴教授看课”,初看栏目,眼生!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系列,只当作一般案例来读。一眼瞄下去,感觉不对:授课者是小语“大咖”,评课者是知名教授,两个重量级人物组合在一起教、评,会是一番怎样的情形?读到第一环节后的“讨论”时,被直来直去、毫不遮
对任丽芳留下深刻印象,应该是在2007年。那年,我们各自所在的学校共同参与了华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项目,我们经常会在一起参加研修活动。记得有一次的研修活动是华师大李政涛教授主持的,他要求我们分小组学习讨论,随后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交流。作为小组组长,我安排任丽芳代表我们小组进行大组汇报。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位胖乎乎的小姑娘,吸收转化的能力特别强。我当时在小组交流时所发表的观点,她
纵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体现“说理”的习作有9篇,贯穿在3~6年级之中。习作数量之多,习作要求之明,言语思维强度之大,足显教材编者意图之强烈:让学生学习“说理”,做到“言之有理”,逐渐形成一定言语智慧。  “说理”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用言语说理,贯穿在一个人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是体现一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标识之一。长期以来,中小学写作教学,重视客观摹写,张扬主观表达,重视真情实感,这已经成为当
文本解读  1.贴近生活。“趣味识字”中出现的词语“西瓜”“冰棍”“绿豆汤”符合夏日时令,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學生的最近发展区。且词语的编排以内容为主题,读起来朗朗上口,像一首小儿歌。“展示台”展示的是一些食品的包装图片,这些教学资源取自于生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识字,使学生打通“识字”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在具体的情境中,养成关注汉字、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2.聚焦经典。“日积月累”中出现了
图画是绘本的灵魂与生命,它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典型的象征形态,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文字无法达到的独特效果,其形象性和整体性更符合儿童的阅读和认知模式。为此,借由绘本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训练“图感”,发现图画的意涵和功用,培养读图能力,在当今读图时代出现有其必然性。实践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一、线索预测法  读绘本,首先要学会预测。但预测不是随意地猜猜看,而是根据读到的信息(本文指图像信息)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清晰记得与王希锋校长的第一次接触是缘于一通电话。去年暑假,王校长通过了高新区面向全国招聘名校长的层层选拔,来到丰奥嘉园小学任职校长并主持工作。我负责电话通知王校长参加区里的校长培训,在简短说明来意后,王校长用带有山东大汉独有的粗犷的嗓音干脆地进行了回复。一分钟多一点的通话时间,没有过多话语,简短而爽朗。我想这应该是一位十分豪爽的校长吧!  又见其人,意料之外。在百度上搜王希锋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声母j q x,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正确拼读j q x和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三拼音节,知道j q x和ü相拼,ü上两点要省略的拼写规则。  3.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搭積木、下棋”两个词语,认识“棋、鸡”两个生字。  4.正确朗读儿歌《在一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承上启下  1.同学们,又到我们学习拼音的快乐时光啦。快看!空中飘来了一些气球,气
课改多年来,我接连教了3轮的一年级,自以为对一年级课程教学中要把握的那点东西已烂熟于心。曾自诩为“低段教学专业户”,觉得不备课进课堂,照样能把学生哄得小眼发亮,小手频举,小嘴常开,再加上教学评优所带来的专业自信,越发有了恃才傲物、故步自封的心理。但那天上《王二小》一课,我却遭遇 了“滑铁卢战役”。这堂课之所以失败,最大的症结是教师受教学经验化、模式化、技术化的惯性使然,不加研究地凭经验和感觉去处理
本文承接上期文章简要介绍现代的偏旁部首分析法。  一、社会发展促进了汉字的形变  汉字是社会交际的重要辅助性工具,人们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个“工具”,使它易识、易写,就要对它不断做出改进。于是,古文字经过隶变楷化,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演变成了现代汉语用字的现代汉字,相比甲骨文、小篆体,现代汉字的形体结构有了巨大变化。  二、社会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变化  语言的变化与汉字关系最密切的是词。现代汉语中一些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