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内容的教学相对而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这不仅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基础还较为薄弱,要理解这些简短的文言词句本来就具有一定障碍,同时,诗歌的精髓在于传达与表现情感,如何能够让学生从诗歌语句中体会到文字中所流露的情感及意蕴,是需要教师花功夫的。本文就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创新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究
诗歌在文学中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高度凝练,使读者具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更好地抒发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还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诗歌意识,怎样创新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已经成为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意义
1.弘扬民族文化
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也能教给学生阐明事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提高审美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运用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3.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可以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创新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观念也应该随之改变,从原有的应试教育目标中走出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增强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促进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观念的改变需要教师正确认识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不照搬教参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规律,对所有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学习《山行》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以几个问题来调动起学生对将要学习诗歌的好奇心:“同学们都有爬过山吗?有没有在秋天去爬山呢?”“如果你去爬山,在山上可以看到什么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作者是什么感觉呢?”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读一遍古诗,然后引导学生对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大家想象一下作者描写的景象是怎样的,大家觉得美不美呢?”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每一句描写的景象逐步显现出来,整首诗采取从下往上的角度呈现,先是从脚下往上看“远上寒山石径斜”,然后走到路上“白云深处有人家”,然后是上到山上因为贪恋枫叶“停车坐爱枫林晚”,最后是作者为什么会留恋枫叶“霜叶红于二月花”。整体流程下来,学生对整个思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更有效的记忆,教学质量也相应的会得到提高。
2.要重视诗歌的音韵美
教师优美的范读,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登鹳雀楼》一诗。一位教师在教授这首诗时,进行了较为恰当的朗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老师在什么地方停顿了。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在每句的第二个字停顿了。这时,教师引入节奏划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自读古诗。而同一节奏划分方式是属于大部分诗歌的,具备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利于以后的诗歌学习。
音乐的配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方兴未艾,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古典诗歌的教学也不能缺了它的帮助。教师利用音乐来配合诗歌的朗诵,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事先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图片、录制声音来制作视频课件。在课堂上,采用直观的方式播放课件,穿越古今,搭建文字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填补诗歌凝练语言后的丰富内涵。
3.要重视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一般篇幅短小、含义深远,因而对字词的选用提出更高的要求。诗歌史上也不乏如贾岛这样注重“推敲”的诗人。诗歌的语言美在何处?一般认为,首先在诗歌语言的准确性。因其精准,而表意恰当。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为例。《宋词选》说:“这首词在当时是著名的作品,作者因此而获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称号。上段写春天绚丽的景色,确有独到之处,‘闹’字点染得极为生动。”后代文人对“闹”的生动准确也是颇多阐述。这样的字甚至被称为诗眼,是体味一首诗的根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课本里选取的又是经典之作。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传统的诗歌教学采用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感悟,其结果指向完成诗歌的背诵,不易于经典的学习。结合自身教育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结合诗歌特有的美,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小学生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长期的工具性观念影响下,小学诗歌教学现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只有把握好诗歌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立体地全方位地完善诗歌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究
诗歌在文学中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高度凝练,使读者具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更好地抒发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还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诗歌意识,怎样创新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已经成为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意义
1.弘扬民族文化
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也能教给学生阐明事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提高审美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运用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3.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可以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创新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观念也应该随之改变,从原有的应试教育目标中走出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增强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促进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观念的改变需要教师正确认识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不照搬教参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规律,对所有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学习《山行》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以几个问题来调动起学生对将要学习诗歌的好奇心:“同学们都有爬过山吗?有没有在秋天去爬山呢?”“如果你去爬山,在山上可以看到什么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作者是什么感觉呢?”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读一遍古诗,然后引导学生对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大家想象一下作者描写的景象是怎样的,大家觉得美不美呢?”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每一句描写的景象逐步显现出来,整首诗采取从下往上的角度呈现,先是从脚下往上看“远上寒山石径斜”,然后走到路上“白云深处有人家”,然后是上到山上因为贪恋枫叶“停车坐爱枫林晚”,最后是作者为什么会留恋枫叶“霜叶红于二月花”。整体流程下来,学生对整个思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更有效的记忆,教学质量也相应的会得到提高。
2.要重视诗歌的音韵美
教师优美的范读,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登鹳雀楼》一诗。一位教师在教授这首诗时,进行了较为恰当的朗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老师在什么地方停顿了。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在每句的第二个字停顿了。这时,教师引入节奏划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自读古诗。而同一节奏划分方式是属于大部分诗歌的,具备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利于以后的诗歌学习。
音乐的配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方兴未艾,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古典诗歌的教学也不能缺了它的帮助。教师利用音乐来配合诗歌的朗诵,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事先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图片、录制声音来制作视频课件。在课堂上,采用直观的方式播放课件,穿越古今,搭建文字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填补诗歌凝练语言后的丰富内涵。
3.要重视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一般篇幅短小、含义深远,因而对字词的选用提出更高的要求。诗歌史上也不乏如贾岛这样注重“推敲”的诗人。诗歌的语言美在何处?一般认为,首先在诗歌语言的准确性。因其精准,而表意恰当。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为例。《宋词选》说:“这首词在当时是著名的作品,作者因此而获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称号。上段写春天绚丽的景色,确有独到之处,‘闹’字点染得极为生动。”后代文人对“闹”的生动准确也是颇多阐述。这样的字甚至被称为诗眼,是体味一首诗的根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课本里选取的又是经典之作。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传统的诗歌教学采用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感悟,其结果指向完成诗歌的背诵,不易于经典的学习。结合自身教育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结合诗歌特有的美,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小学生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长期的工具性观念影响下,小学诗歌教学现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只有把握好诗歌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立体地全方位地完善诗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