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为何长寿?——《中华读本》引论

来源 :美文(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53647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以三十多年的时间,系统地探索了中华文化。探索的方式是,遗址考察、全球比照、典籍研究、跨国演讲。探索的课题主要分四个方面——空间意义上的中国;时间意义上的中国;人格意义上的中国;审美意义上的中国。围绕着这四方面的内容,我从已经出版的二十余卷《秋雨合集》中选出八本,作为《中华读本》,供广大读者参考。为了不使体量太大,我犹豫再三,删去了一些本来也可以收入的著作。例如,在国外的古文化遗址对中华文化进行比照的考察纪录,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专项学术研究。留下来的,就 I have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Chinese culture for over thirty years. The way to explore is the site inspection, the global comparison, the study of classical books and the transnational speech. The topics to be explored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China in the spatial sense; China in the time sense; China in the personality sense; China in the aesthetic sense. Around these four aspects, I have selected eight volumes from the already published volume of “Autumn Collection” as the “China Reader” for the readers’ reference. In order not to overweight, I hesitated to repeat, deleting some of the books that could have been income. For example, the ancient cultural sites in foreign countrie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records, as well as special academic research on Chinese culture. Stay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一个诗人首先是那种有着自由精神的人,可以不无怀疑地说这是一个高贵的人,以其语言的力量,走向事物深处和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当然一切关于自由话语的前提就是不自由,因此陶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节日民俗是由各种琐细的民俗仪式与民俗符号构成的,它们是一个个充满意义的符号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传播是节日
简·雅各布斯的城市规划思想自其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于1961年诞生以来,深深地影响了西方好几代城市规划师,却迟至2006年才在华文世界出版。本文试图通过对简·雅
中日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无论是文字还是文化都有许相同或相近的地方。随着汉字一起传入日本的中国儒家思想结合日本的民族特色,形成有别与中国儒家的日本儒家文化,同时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湖北鄂西地区土家族丧葬仪式的研究成果,分析和探讨了中国音乐学界对于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笔者在湖北五峰县采花乡红渔坪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教学水平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占据着中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与工作都是围绕学生来开展的。为了有效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必
利用数阵解决某些特殊数列的项数或求和问题,关键是抓住问题中给出数阵的各行各列所构成数列的特征,再根据特殊项推出各行各列的前几项,进而求出通项或各项和,从而顺利地解决
由于对“现代性”在诗歌中的意指存在不充分的理解,吟述“大地”、展露“还乡者”情怀的现代诗经常受到“缺乏现代性”的指责。在当代汉语诗歌的语境当中,这种指责渐渐变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