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幼对话与课程结构看以幼儿为中心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xu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借助对师幼对话与课程结构的分析来探讨教师的教学问题。在教学目标方面,探讨了目标的层级性、发展性及弹性、不确定性与暂时性等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探讨了讨论教学法的形式、特性等。在学科及学科教学法知识方面重点探讨了科学领域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最后,研究者从社会建构论角度分析以幼儿为中心的主张。
  【关键词】师幼对话;课程结构;教学目标;讨论;社会建构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10-11
  
  在许多幼教工作者看来,教学活动“以幼儿为中心”是毋庸置疑的。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均知道要以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和能力为首要考虑因素。然而,有研究者发现,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教师个人的个性、喜好、价值观及生活经验等都会有意无意地左右着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活动的实施。① 教师自身的专长、知识、个人兴趣等是影响课程的决定因素之一,而且这一影响不是标榜着“以幼儿为中心”就能消除的。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本研究致力于探讨“以幼儿为中心”的信念与做法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及其衍生的问题,希望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地点是位于台北市区的一所私立幼儿园,该园强调“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研究班级为中小班,共有30名幼儿,其中年龄属于中班的幼儿共9名(男生6名,女生3名),年龄属于小班的幼儿共21名(男生6名,女生15名)。研究对象是带班教师顾老师。
  顾老师的最高学历是大学幼教系本科毕业。顾老师从事幼教工作20年,在教学上非常强调与幼儿双向互动,并善于借助讨论来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她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因此通过互动讨论能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及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便于针对幼儿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她还认为幼儿的知识有限,教师有必要为其搭建学习的鹰架。
  (二)数据收集方法
  研究者以非参与式观察方式进入活动室,将教学活动内容拍摄成录像,并将录像内容转译成书面文字加以分析。在每一次观察摄像之后,研究者均针对研究问题访谈顾老师,以便了解顾老师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此外,研究者还收集了顾老师的教学日志及反思、每周课程设计及方案课程活动设计图等文件资料,加以整理分析。
  研究者于2002年9月9日~2003年1月4日数次进入活动室观察摄像,拍摄顾老师组织幼儿进行的方案活动(大致时间是每周一、三、四、五上午9∶40~11∶30,具体活动和拍摄时间视当天活动安排而定),并于拍摄结束后访谈顾老师。共计拍摄6次,访谈11次。最后,研究者抽取2002年11月4日~2003年1月4日的主题活动“制作好吃的馒头”,从中选取2002年12月11日的教学活动“讨论改善已制作的苹果馒头”及当日10∶16~10∶29时段内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及师幼对话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见表1~表4)。表1~表4所呈现的既是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框架图,也是方案“面粉”的主要活动内容。
  (三)数据分析方法
  研究者分别将录像内容、访谈资料进行转译和编码,随后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者参考Dixon
其他文献
原方案的目标制定基本上关注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过程也能为目标的达成服务,活动期间幼儿进行了几次操作,教师还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演示。但是,我觉得整个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幼儿的主动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我认为要想提高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着眼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可作如下思考:  一、趣味性  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好奇、好动、好探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在原方案中,教师能将探究作为学习方法贯穿整个活动,但在引导幼儿探究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从目标与内容的关系上看。教学活动的目标应来自幼儿的发展需要,活动内容应为目标服务。而原方案中“猜测、探索在大小不一的瓶子里吹气球”这一环节与目标没有任何联系,可删除。  其次,从幼儿自主探
初看原方案,觉得它目标明晰、层次清楚、环节流畅。但经过细究,我产生了一些疑问:  一问:探究方法是否适宜?即使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吹气球也是一个力气活,对幼儿的肺活量是一个考验。在第一次、第二次吹气球的操作中,幼儿明明是不可能把气球吹大的,但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仍会费很大的力气去尝试。而这样多次无效而费力的尝试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呢?到了后面,他们还有力气再操作吗?这样的方法对于探索空气压力是不是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是核心,材料是关键。原方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较多,导致幼儿的探究过程比较零散、冗长。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材料宜作一些调整。  一、精心设计材料  原方案中,教师为了让幼儿探究“能否将瓶中气球吹大与瓶中空气压力大小有关”的原理,提供的材料有大瓶和小瓶、没有洞洞的瓶和有洞洞的瓶。探究时,幼儿几次更换材料,教师的示范材料又有所不同
通过对巴托克《小宇宙》中第79首《献给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对精密逻辑的把握、对传统的关注和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笔者通过布鲁姆的“诗歌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猜测结果,即是什么、会怎样,更需要通过大胆联想猜测原因,即为什么。比如,当幼儿第一次在小瓶中操作并发现气球吹不大时,教师不妨问问幼儿:“为什么就吹不大呢?能说说原因吗?”然后,根据幼儿的归因,引出在大瓶子中吹气球的探究活动。之后,再引导幼儿有根据地猜测:“能不能把瓶中的气球吹大跟瓶子的大小有关系吗?”“那究竟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再来试一试。”这样顺水推舟展开在有洞的瓶子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原方案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科学活动的特点,幼儿缺少探究、判断、比较和发现的机会,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够。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在设计活动时特别注重了以下几点:  
2013年10月22~25日,“中国幼儿数学教育研究论坛”在浙江省嘉兴市召开.论坛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唐淑、张慧和、张俊,福建师范大学丁海东,河南大学赵振国等幼教专家做主题报告,并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