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幼儿的角度思考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自由探索自主发现
【出 处】
: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发表日期】
:
2013年12期
其他文献
有一次,小喆突然跑到我面前,眼里噙着泪水,特别委屈地问我:“老师,我丑吗?”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问我。“阳阳说我丑……”他哽咽着,眼泪不停地流。看着眼前这个黑黑瘦瘦的小男孩,我一时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只是下意识地蹲下身轻轻地擦去小酷的泪水,轻声地安慰他:“老师觉得你一点也不丑,你会做很多事情,是一个能干的小男孩。” 孩子们继续玩着,我却在想,到了大班,“漂亮”是大多数孩子喜欢讨论的话题。女
设计意图: 歌曲《秋天弯弯》从弯弯的果实人手描绘秋天丰收的景象,又以“弯弯的扁担”“弯鸾的手臂”“弯弯的嘴儿”将歌曲推向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该歌曲歌词简单易上口,旋律优美欢快且重复较多,适合大班上学期幼儿学习。不仅能帮助幼儿梳理有关秋天的经验,更能让幼儿体验秋天丰收时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和内心的喜悦。 秋天的果实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将幼儿的这些经验加以梳理,引出一句句歌
我曾经看到一则短文《乌龟与男孩》,它引起了我的共鸣。 小男孩很想和乌龟一起玩耍,但乌龟却把头脚缩进了壳里,任男孩用棍子捅它,敲它的壳,把它掀翻在地上……也不见一点效果。爷爷看见了,便说:“不要用这种方法,来,我教你一个更好的办法。”他让男孩把乌龟带进屋内,放在暖和的壁炉旁,几分钟后乌龟觉得热了,伸出了它的头和脚,主动向男孩爬去。“有时候人也像乌龟一样,”爷爷说,“不要用强硬的手段逼迫他。只要以善
设计意图: 民间童谣《房子里有箱子》充满童趣、富有绕口令色彩。童谣原有八句,因里面的匣子这一物品已经远离幼儿生活,所以我根据需要改编为了六句。童谣语言浅显,通俗易懂,节奏明快,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小班幼儿诵读。童谣中,房子、箱子、盒子、镯子等物品一层层地打开,又一个个地关闭。通过学习童谣,孩子们既可以认识更多带“子”字的物品,又能够理解物品之间的空间关系,还能练习正确发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此,
原方案的目标制定基本上关注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过程也能为目标的达成服务,活动期间幼儿进行了几次操作,教师还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演示。但是,我觉得整个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幼儿的主动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我认为要想提高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着眼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可作如下思考: 一、趣味性 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好奇、好动、好探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在原方案中,教师能将探究作为学习方法贯穿整个活动,但在引导幼儿探究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从目标与内容的关系上看。教学活动的目标应来自幼儿的发展需要,活动内容应为目标服务。而原方案中“猜测、探索在大小不一的瓶子里吹气球”这一环节与目标没有任何联系,可删除。 其次,从幼儿自主探
初看原方案,觉得它目标明晰、层次清楚、环节流畅。但经过细究,我产生了一些疑问: 一问:探究方法是否适宜?即使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吹气球也是一个力气活,对幼儿的肺活量是一个考验。在第一次、第二次吹气球的操作中,幼儿明明是不可能把气球吹大的,但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仍会费很大的力气去尝试。而这样多次无效而费力的尝试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呢?到了后面,他们还有力气再操作吗?这样的方法对于探索空气压力是不是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是核心,材料是关键。原方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较多,导致幼儿的探究过程比较零散、冗长。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材料宜作一些调整。 一、精心设计材料 原方案中,教师为了让幼儿探究“能否将瓶中气球吹大与瓶中空气压力大小有关”的原理,提供的材料有大瓶和小瓶、没有洞洞的瓶和有洞洞的瓶。探究时,幼儿几次更换材料,教师的示范材料又有所不同
通过对巴托克《小宇宙》中第79首《献给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对精密逻辑的把握、对传统的关注和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笔者通过布鲁姆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