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l_roo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科中要渗透美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进行美育教育呢?本文从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方法等几个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美育 渗透 培养 创造
  
  美育,即审美教育,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通过美育,可以陶冶性情、塑造心灵、开发智力、培养意志。《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应渗透美育,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一、美育渗透的必要性
  美是真实存在的,美是无所不在的。中学生处于成长的阶段,生理心理迅速发展,他们用心去面对人生,用好奇的目光去看世界,学习各种能力。此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仍在形成阶段,还不能成熟地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问题、鉴别是非、分清良莠。因此,适时地增添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富有诗意的景物画面,使学生感到心灵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语言美。让学生逐渐学会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教育,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观、人生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同时也体会什么是假、恶、丑,给学生一双善于区别精华与糟粕的眼睛,使学生从作品中找到做人的准则。什么是应追求的,什么是该鄙弃的,善恶美丑了然于胸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美育渗透的可行性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育的资源。数千年的中华历史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得天独厚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都为美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和资源。从春秋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战国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汉代司马迁的“就极刑而无愠色”,到晋代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周恩来的“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等等,这些蕴藏在作品中的精神和美德为在语文中进行美育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使美育渗透具备可行性。我们学习语文,能仅仅学习文章的结构、词语、修辞吗?这些精忠报国、钻研求实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吗?另外,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又渗透在生活的角落。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多角度,多范围、多方法地实行,相比其他学科能取得更好的美育效果。
  三、美育渗透的方法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以课本为主,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课本来进行的,因此美育也应以课本为主,培养审美能力。以课本为主即要挖掘文章的美,作品的美。在优秀作品中,普遍存在自然美、人物美、艺术美等。
  自然美在作品中表现为来自自然界中美的东西,这可谓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敕勒歌》中的平川、大山、苍穹、风、草、牛、羊令人感受到苍茫富饶,广袤无垠的美;《沁园春·雪》中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
  人物美是社会美的主体,作品中塑造了大量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背影》中蹒跚爬上月台为“我”买了橘子的父亲;《孔雀东南飞》中勤劳善良,忠于爱情的刘兰芝。这些美的人物会使学生产生敬慕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
  艺术在作品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语言美。语文教材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读起来朗朗上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扫”、“露”、“支”、“撒”、“牵”、“罩”等动词,语言准确,凝练。另外,作品的音乐美、结构美也是特色,《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引人入胜。这些语言、结构、修辞,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习这些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为学生提供创造美的样板。
  (二)联系实际,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知识是同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与实际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塑造正确的审美观,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在讲述《我与地坛》一课时,我提示学生能不能从身边的景物去发掘自然的美?如不怕风吹雨打茁壮成长的小草、逆境中傲然挺立的小树、虽已落幕却要染红半边天的夕阳,在这些日常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事物中看到生命的希望、斗争的乐趣。有了这些美,我们不应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吗?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看到生活的美、生命的美、社会的美,树立热爱生命、献身社会、报效国家的伟大理想。
  (三)身体力行,注重美的创造。
  教师在美育中处于施教地位,同时又是美的创造者。审美教育存在于日常教学中,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遵循美的规律,顺利完成审美过程。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敏锐的审美感受和鉴赏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美的形象,美的内涵做正确的评价,使学生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美的创造。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感知美、欣赏美,更应该创造美,以作品直接描述的形象为诱饵,激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
  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对二十一世纪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语文学科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条主渠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通过具体可感的独特的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共鸣,起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从现在这一节课开始,注重美育,用行动来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彭展声.浅谈教师赏识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范才生.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赵太平.浅谈素质教育中职教教师观念的转变.职教论坛.2003(10).
其他文献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夜观星空,特别是和妈妈一起,听她娓娓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星星的传说,或是应她的要求背诵一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诗歌.到了现在,在繁忙的功课之
摘 要:语文知识广博而复杂,要想打下深厚的语文功底需要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丰富的语文知识是在不断积累、不断梳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也就是说,要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融汇整合,要综合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知识 积累 整合 素养  语文知识广博
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这使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学生自主选课,使得班级概
“合同制”职工是指高校后勤实体中不属于学校事业编制,以劳动合同为契约的员工。这支队伍中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为解决教师配偶、子女就业而接纳下来的近乎学校事业编制的老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也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带领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开阔视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创作世界的师生间的心灵对话。借鉴当今电视节目主持人或诗情画意,或幽默风趣,或巧妙过渡,或刨根究底、穷追不舍的主持风格,可以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新的活力。  一、值得借鉴的“主持”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环境、背景以及更为复杂的其他信息都可以形象而直观地得以呈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身份也变得
摘 要:备课一直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环节,在新课标下,我们采取新的备课方法。这些新型方法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假设课堂情境,多角度的教学方法和制作新颖课件等。新型备课方法更易于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备课 师生互动 学生主体    在课程与学生中间,教师充当着重要的桥梁。备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其重要一环。随着新课标理念的贯彻落实、文本的使用与开发、课堂教学的优
摘 要:人文素养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而作为教师要上好中学语文课,自身应具备更多一些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而作为教师要上好中学语文课,自身应具备更多的人文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成为当今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结合十多年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尝试和实践,我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谈谈个人的观点、认识和设想。  一、为什么要对中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充;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句话,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语文发展和精神发展两个方面和谐并进、动态生成的过程。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只有浸入文本、走近学生,紧扣语言文字,找准言语实践作用点,才能有效地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