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探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p9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小的精力,使成效最大化,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效课堂教学是教学的生命,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能推动新课程的实施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深刻理解课堂有效性的内涵。
  1.课堂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协调地发展。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具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效益,不能为追求形式而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对教学反思的能力。
  4.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为条件。
  5.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掌握教学设备的使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掌握教学设施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有效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解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及相关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个性得到释放,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教师不能搞“一言堂”,更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讽刺、挖苦等,否则,就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追求有效课堂教学成为一纸空文。如:在讲授教材有关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实验时,尽可能多地联系实际,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讨论。如:用一个玻璃杯罩住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的蜡烛,一段时间后,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这一问题具有开发性,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明白了蜡烛熄灭的关键在于蜡烛与氧气隔绝的本质原因,再讨论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再如: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就灭了,家里煮饭燃烧的柴火泼水就灭了,这是为什么?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既理解了灭火的条件,掌握了所学知识,又通过平等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创设问题情境。
  适当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巧妙地创设情境,合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处于期待、困惑的心理状态,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大纲”要求和自己对教材的掌握与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联想到吃松花蛋为什么放点醋味道更好?学习碳酸氢钠时,要让学生知道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它曾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吃腌菜太酸,可加入小苏打减弱酸性;蚊虫叮咬在痛痒处涂上小苏打,痛痒顿减。介绍这些,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活化了化学知识。很明显,这一课堂改革措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对教学进行反思,提高教学效率。
  1.对教学深度进行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的内容太深,超过了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会导致课堂讲解费时多,课后复习的时间多。不但教师教得不轻松,而且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不轻松。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把握教学的深度。
  2.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也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在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充分理解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分子、原子”的时候,教材所讲授的知识比较朦胧、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就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采取比喻、画图的方式,以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分子、原子的概念。这样,学生容易接受知识,教学既轻松又高效。
  3.对学生的作业、练习、试卷进行反思。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练习和试卷测试后,应该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二次讲解,进行有意义、有规律的总结,使学生在反思小结中理解、分析出错的原因。这样,学生在以后碰到同样或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其他文献
近来,关于钓鱼岛的问题,日本政府颠倒黑白,我国人民个个都义愤填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其实,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的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入我国海防管辖范围,说明这个地方并非“无主之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们要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
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纵观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在传统的“填鸭式”或者“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也就丧失了思维独立性,只能机械模仿、循规蹈矩,盲目屈从于权威,也就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无法从历史学科中汲取知识,获得营养。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摘要: 多媒体教学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从视觉、听觉、色彩、动感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教学 应用  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使用使内容充实、形象,声情并茂,易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使知识信息量加大,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具吸引力。下面是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
学生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七年级的学生兴高采烈来到初中,而到了八年级,由于成绩等原因,部分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在学习上有所建树,进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生利用新接触的物理学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育,从而为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因为情感、动机、意志、兴趣、
摘要: 在化学教学中,为了真正达到教学要求,应让学生亲身感受、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化学教师必须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知识再现规律,重视重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探究内容并小结探究内容,完成书面小结,相互传阅,然后由学生小结,并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得与失作出合理评价。  关键词: 新课标 化学教学 探究式教学 实验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只
摘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德育三个方面,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然后恰当地增删和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使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突出生物知识的系统性。教师应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后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基本策略 新课标理念  当前教育改革正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变。这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关于高中物理,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课程要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适应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教学必须做出改变。  一、转变物理教学理念,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