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插图,让课堂“溢出”精彩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zhib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强调:“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课文插图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文插图,充分挖掘整合,以便真正实现学生与课文、作者、编者的深度对话,让课堂溢出精彩。
  一、巧用插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认知水平与表达能力。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观察却不够细致,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习作表达能力。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需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巧用插图,则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插图说说内容人物,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他们说说人物的具体动作、神情,揣摩其心理等。如课文中有几幅插图,则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如课本中《三顾茅庐》的插图内容是刘备与童子对话的情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刘备的动作、神情,揣摩刘备三兄弟当时的内心活动。再如《狼和鹿》一文中有三幅插图:鹿群悠闲生活的场景图、狼四处捕捉鹿的画面、鹿群在躲避灾难的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将这三幅插图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摆放,然后引导其观察插图中分别画了什么,接着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三幅图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巧用插图,推促学生强化理解
  有些课文的语言有点抽象,仅靠教师讲解学生有时无法理解。而课文插图,则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具体的语言,继而真正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与情感。不过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巧用插图理解,须在学生充分品析课文语言、充分联想之后,不能一开始就借图导入,那样会“帮助”学生建立“印象”,剥夺他们想象的权利,反而让课堂失去了应有的韵味。
  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有两幅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重点对比“我”与母亲。让学生感知,“我”小的时候,母亲牵着“我”;“我”到中年的时候,母亲也老了,“我”抱着母亲睡觉。由此理解课文主题,即母亲对子女的爱与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再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在观察“奔马图”,然后理解课文中相应的句子“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最终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真正把握“励志”的内涵。
  三、巧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讲授,强调知识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当前虽倡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但缺少相应抓手,而插图则是最好的抓手之一。插图,不仅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想象,而且还可以经过想象挖掘其背后内涵,在推促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推促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此时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插图要把握时机,注意时间,不能冲淡主题。
  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分别说了些什么,具体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这样,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插图,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过发挥联想让学生想象插图中所没有的画面,即百花争春的场景。这样不仅填补了古诗的空白,唤醒了学生的体验,而且还在丰富学生阅读体验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插图巧用还有很多方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使用插图,一定要结合课堂需求,结合学生实际,不能为了用而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让插图发挥其应有作用,才能让课堂溢出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泗洪县朱湖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视觉化策略”是指读者根据文字讲述的动作、人物、场景等信息,在脑中描绘出形象可感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本文通过对绘本《一条大鱼向东游》中“视觉化策略”的运用加以分析,试图在绘本阅读教学方面给教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绘本教学”是阅读教学炙手可热之“物”,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地大放异彩,引得不少小语界名流为之“倾心”。同时,有关儿童阅读的探究也为当今小语人另辟蹊径,绘本逐渐成为许多教师开辟“战场”的
“讲故事”是统编本教材的重要语文要素,特别是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师要善用讲故事这种方式。通过激发学生讲故事的热情,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讲故事,促进学生理解语文。讲故事不仅是学生的话语方式,更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方式、生活方式。  “讲故事”作为语文要素,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语言表达思路不清晰、故事讲述不完整、故事讲解无趣味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搭建讲故事的支架,构筑“故事
【教学意图】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统编本编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第一学段中采用对韵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识字。笔者结合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古对今》的教学设计,让学生
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为了儿童的学习,还为了儿童能主动地学习;教育不仅为了儿童学习知识,还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不仅为了儿童明天的发展,还要为他们的童年获得最初的人生幸福。  情境教育就是为儿童创设主动学习,使儿童享受人生幸福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儿童的思维罩上情感的色彩,思维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潜在智慧就在情感的触动下生发出来。捕捉教学情境亦然,就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生本教育理念越发深入人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线语文教师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探寻实现“生本课堂”的途径。以下是笔者的探索和思考。  一、立足“学”之本,构建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应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使他们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得到发展。实现生本课堂,我觉得首先要从学生的“学”入手,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基础的有效 “先学” 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应当在学
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与其他的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单独针对具体的文本展开教学,就会切断原本联系紧密的文本类群。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由于篇幅相对短小、内容相对浅显,又被称为小古文。由于当前都以白话文的阅读为主,学生对于小古文的解读和认知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就决定了在教学小古文时,教师先要以白话文作为前奏,为学生搭建走进小古文的阶梯。鉴于此,笔者以为强化小古
统编本教材提出的“语文要素”这个概念,即语言训练的基本要素,它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这些“语文要素”都有机地分布在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之中,让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抓手。那么,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让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呢?  下面,我结合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这两课的实际教学过程,来谈谈怎样聚焦语文要素,使得教学目标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想象的契机,使学生乐于动口,勤于动笔,有效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插图的空白点入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相互呼应,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课文插图经常会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力是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策略、评价、鉴赏以及运用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是高阶的思维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力,主要基于教材,关联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保证阅读的“量”,并通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学习方式与练习活动,培养学生信息提取、意义理解、观点阐释、形成观点、表达创新等能力,达成阅读的“质”。在此过程中,教材是重要的“孵化器”。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既是学生阅读感悟的对
小说是对生活现象的描摹,常常会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并通过一定的表达技巧与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因此,小说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探索人物形象的过程。还原法是探索人物形象特征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情节还原,厘清脉络,了解冲突  小说与生活的不同,就在于小说充满着“情节感”,因此,采用情节还原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更深刻。  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