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低年级“讲故事”搭建支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228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故事”是统编本教材的重要语文要素,特别是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师要善用讲故事这种方式。通过激发学生讲故事的热情,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讲故事,促进学生理解语文。讲故事不仅是学生的话语方式,更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方式、生活方式。
  “讲故事”作为语文要素,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语言表达思路不清晰、故事讲述不完整、故事讲解无趣味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搭建讲故事的支架,构筑“故事讲台”,激活学生的“故事嘴巴”“故事耳朵”,有效地提升学生讲故事的语言实践能力。
  一、借用文本插图,激发学生讲故事的热情
  童年是一个故事,童年也是一首诗。那些闪闪发光的故事,应当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统编本教材中的语文篇目,有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有时候还配有插图。在教学中,即便是非故事的文本,我们也可以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借用文本中的插图,能激发学生讲故事的热情。教材文本中生动、丰富、直观、绚丽的插图,为学生讲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撑。低年级学生,以形象化思维为主,在讲故事中,一些学生会出现逻辑衔接不合理等问题。
  如在《开满鲜花的小路》(二年级下册)教学中,如何将该文以故事形式来呈现?我们可以借助插图,从插图中去观察。有美丽的田野,有小动物,有小房子,还有路边的鲜花,小动物凑在一起,谈论着。由此,对该文的讲解,就可以利用插图来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对照课文与插图,进行关联对应,将自己看作“鼹鼠”,以角色体验的方式来讲故事。同样,在讲故事实践中,单凭记忆、背诵无法呈现丰盈的课文内容。我们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冊)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唤醒学生的植树经验。对照课文,了解植树过程有哪些环节,邓小平爷爷是如何植树的。如此教学,学生在讲故事时,就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把握植树的具体环节和过程,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体会。另外,讲故事并非要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讲,可以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将故事讲得更有趣。在教学《大象的耳朵》(二年级下册)时,针对“大象的耳朵,为什么会有耷拉着到立起来的改变?”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设置对话环节,请学生阅读“兔子”与“大象”的对话,了解兔子的想法;类比兔子的语气,阅读“小羊”与“大象”的对话。最后,学生融入自己的想象,去猜想别的小动物是怎样议论大象的。讲故事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拓展,也让语文课堂充满童趣。
  借助插图,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心理需求,让讲故事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借助讲故事,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故事文本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讲故事,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觉。
  二、把握故事发展顺序,让讲故事有条理
  讲故事需要把握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会搞错人物关系,会弄乱故事发展情节。因此,梳理讲故事的逻辑顺序,为学生讲好故事搭建条理化框架。可以引入“示意图”,对于故事的发展过程,通过图示化形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梳理故事发展的脉络。
  在教学《小毛虫》(二年级下册)时,对“小毛虫都经历了哪些变化”进行讲解时,要把握小毛虫变化的时间顺序。通过“示意图”,将最初的样子、时间推移后的样子、最后的样子进行呈现,让学生按照“虫子”“茧”“蝴蝶”的逻辑顺序来讲好故事。针对一些篇幅较长的故事,讲故事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以《小毛虫》为例,从“三个时间节点”入手,对每个节点分列故事,降低学生讲故事的难度。在讲故事时,一些学生会搞混句子的前后顺序。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二年级上册)时,对蝌蚪向青蛙转变的过程,我们可以列出示意图,搭建学生讲故事的“支架”,便于学生厘清语言逻辑顺序。提升讲故事的条理性,要正确辨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特别是人物众多的故事,我们可以画出“重点故事环节”“人物与事件关系”“故事发展规律”等示意图,指明故事发展脉络。如在教学《蜘蛛开店》(二年级下册)时,我们可以设置三个独立的小故事,先由学生朗读,再讲解蜘蛛开店的经历。对学生讲解故事时,提炼关键词,完善示意图,让学生能够完整地讲好故事。考虑到该文故事太长,蜘蛛开了三个店,学生讲述时很容易遗漏内容。为此,我们将故事划分为“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三段,以“什么店”对应“什么招牌”、吸引“哪些顾客”,最后得到“什么结构”为序,将故事、人物、事件进行清晰呈现,让讲故事条理分明。
  故事是学生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也是学生的精神家园。通过讲故事,学生的语文学习呈现出生长的态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师是播种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生活,一起讲故事。故事,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思考,更能激活学生的阅读想象。正是在故事中,学生“生活在别处”。通过讲故事,学生的童年生活更美好。
  三、注重语言美感表达,讲故事突出细节
  讲故事不仅要讲明故事内容,还要让故事清晰明了、生动有趣。对于故事内容,怎样做到详略得当?怎样提升表达美感?一些学生讲故事,太简略,没有趣味性;一些学生讲故事,太啰唆,没有详略点……我们可以融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故事线索,并对关键点进行标记,指导学生在该详细讲的地方详细表达,该简略讲的地方适当简练。
  如在教学《青蛙卖泥塘》(二年级下册)时,首先让学生对照课文,找出都有哪些顾客。接着,请学生思考青蛙为了将泥塘卖给这些顾客,又做了哪些事。然后,以“青蛙卖泥塘”延伸与“老牛”“野鸭”“小鸟”“蝴蝶”“小兔”“小猴”等不同动物之间的对话。最后,对“老牛”和“野鸭”两个动物进行详细标记,需要重点讲清楚。这样,以导图分支的方式,提醒学生在讲故事时分清主次、把握详略重点。另外,在讲解故事时,要让故事听起来更生动,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让故事听起来更精彩。我们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增加一些描写场景、人物形象的词语,丰富学生故事表达的美感。
  在讲述故事过程中,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欢愉的家园。通过讲故事,学生不仅能获得讲述与聆听的快乐,更能获得一种彼此的积极沟通。作为教师,要赋予学生讲故事的自由时空,让学生敢讲、会讲、善讲,从而将故事讲完整、讲清楚、讲生动。在讲故事中,教师悄悄地播种下文化、精神的种子。教师要成为学生讲故事的同行人,和学生共同点燃一盏故事之灯。
  通过讲故事,教师能找到一条语文教学如何进入学生心灵的通道,让学生能够步入语文的诗意丛林。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天真儿童与母语文化的情感纽带,充分发掘学生讲故事的潜质、潜能,让学生与教材中的“故事”天然亲近。讲故事的教学方式,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入理解、真切关怀。教师可借助“支架”,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讲故事。
  (作者单位:山东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统编本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列的方式编排。其中,“语文要素”指向语文课程工具性建设层面,不仅自成体系,且为每个单元的教学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对于语文要素在统编本教材单元中的呈现,教师不仅要明白和理解要素内涵,更需要借助扎实的语文教学路径加以推进和落实。笔者以为,这种推进和落实的最佳方式就是语言实践。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文为例,谈谈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  一、全面解读
所谓“叙事性文本”,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包括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名人故事等。对于叙事性文本,教學中应当教什么?应当怎样教?又为什么这样教?这些取决于教师对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包括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其解读策略。在这个维度上,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漂亮的倒影。”  一、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  在对叙事性文本解读中,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将各种写作知识灌输给学生,包括如何有序写作、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统编本教材要求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在习作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点,教师要设计有效写作形式,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整理各种信息,提出自己的质疑,寻找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结点,这样能让学生展开高阶
《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南宋的叶绍翁,主要讲述了自己孤独在外,因秋风落叶联想到自己的孤苦伶仃,后看到远处篱笆旁还有一丝灯光,猜想是孩子正在捕捉蟋蟀,进而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的故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因而在具体讲解分析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理解注释并结合联想、同桌交流等方式说说诗句的意思。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能熟读这首诗,现在请用老师教给你们的方法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非常典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点,应充分落实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及用法,让学生更有效地交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也是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用”的含义,同时也指出应结合有效的教学举措,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悟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仍存在以下误区:  1.不予评价。语文课上,有时教师叫学生单独朗读,当他读完,教师不予置评,直接叫下一位学生继续读。在理解文本,发表自己见解的环节,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价值取向相悖或不符合教师的预期时,教师也常常不做评价。  2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有一个精彩的导入,还要有一个完美的结束语。好的结束语可以让课堂教学意犹未尽,引起学生无尽的思考。教学中设计结束语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们享受到成功探究文本的喜悦,树立自主阅读的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故而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束语,构建精彩的课堂。  一、概括式,深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大力倡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引导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传承迫在眉睫。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中传统节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也是重
王俊/图  我的成长日记  妈妈生下蛋后,爸爸把蛋放在它的脚蹼上,用体温孵化。孵化的时候,爸爸不能工作,妈妈又回到海中补充生产时消耗的营养。  我刚孵化出来的时候,长着一身蓬松的绒毛,是灰色或淡灰褐色的。此后的3-5周内,我大部分时间是在父母脚背上度过的。要吃东西的时候,就把嘴巴伸进爸爸妈妈的嘴里去寻找。  我吃得很多,长得很快。一旦褪去了刚刚出生时的绒毛,就能到海里游泳了。  想了解我吗?  遇
“视觉化策略”是指读者根据文字讲述的动作、人物、场景等信息,在脑中描绘出形象可感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本文通过对绘本《一条大鱼向东游》中“视觉化策略”的运用加以分析,试图在绘本阅读教学方面给教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绘本教学”是阅读教学炙手可热之“物”,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地大放异彩,引得不少小语界名流为之“倾心”。同时,有关儿童阅读的探究也为当今小语人另辟蹊径,绘本逐渐成为许多教师开辟“战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