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爱上诗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o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女孩的时候,曾经也痴迷过新诗。为了买一本诗集,步行很远很远,穿过村庄和田野,去另一个小镇上的书店买书,为此,这么多年,我还记得那个书店的店名“夜雨”以及那个瘦高清白的店主人。在他的书店里,我买过余光中、泰戈尔、席慕容等的诗集。那个时候,我还读顾城,读北岛,读戴望舒,读舒婷,读徐志摩。每当电台里乔榛朗诵《雨巷》,丁建华朗诵《致橡树》时,我都激动不已。学校举行朗诵比赛,我读余光中的《民歌》,获奖。在班级的新春联欢上,我读余光中的《乡愁》,读到自己哽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以及“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等等。那些或朦胧或忧伤或激昂或哲理的诗句,给一个乡村女孩平淡苍白的生活平添了许多绮丽的色彩。读到一首深深震撼心灵的诗句后,女孩儿会凝入沉思中,眼神也迷离起来,思绪不知飘忽到何方,也会拿起笔,写下稚嫩的诗句,在班级和学校的墙报上涂鸦上随性写下的断行。或许,青春就是一首诗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诗歌从我的生活中逐渐远离,工作、结婚、生女,每天睁开眼就是开门七件事,生活不再像是一首诗,而是一篇平淡朴实的纪实散文了,直到她,我的女儿,重新让我回忆起那段青春朦胧的岁月,重新让我回到诗歌的世界。
  在女儿的阅读中,我从来没有刻意去让她读某一样类型的文学作品,除了适合她的年龄特点之外,基本上和我自己的阅读一样,都是随兴所至。我清晰记得她第一次和我兴奋谈起的第一个诗人是西班牙的洛尔迦。那是她在读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中,邂逅了洛尔迦,她一见就喜,和我大谈洛尔迦的生平、洛尔迦的诗句。“吉他/开始哭泣,黎明的酒杯/破碎。”这恐怕是她最爱的一句了,就连没有读过洛尔迦的我也被她感染得耳熟能详。另一个让她痴迷的诗人是聂鲁达,不知她在哪儿读到了聂鲁达的诗,之后央求我给她借了一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聂鲁达的《诗歌总集》。这本书几乎被她放在桌边床头,随时翻读。她被聂鲁达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繁复的意象以及南美大地的壮阔丰美所深深震撼。对聂鲁达的长诗《大地上的灯》,她写有这样的评论:
  亚美利加州的爱 ——读《大地上的灯》
  《大地上的灯》是聂鲁达的《诗歌总集》中的第一首长诗。
  茂密的雨林,缠绕着巨蟒的参天巨树,潜伏着鳄鱼的危机四伏的大河,突兀的山岭,飞鹰与邦巴斯草原,地底下暗黑岩石的矿藏,古印第安民族建造的金字塔与神秘的鲜血淋漓的祭祀仪式……那个与我们隔着整片太平洋的南半球的大洲在诗歌中展现出了奇丽而又壮观的景色,但那不仅仅是景色,而是生命,仿佛远古时期施下的神秘巫术,给予那里一切万物涌动的生命与灵魂。名为亚美利加的大地,诗人的父亲,与母亲。
  我同样惊异于一系列事物叠加产生的令人震撼的效果:
  红木制成的
  羽箭的箭杆,
  聚集在花的阁楼的铁器,
  我大地上兀鹰指挥者
  高翔的利爪,
  陌生的流水,邪恶的太阳,
  凶暴的泡沫浪潮,
  潜伏的鲨鱼,
  极地崇岭的尖齿,
  披着羽毛的蛇神,
  带着稀罕的蓝色毒汁,
  飞鸟和蚁群
  迁徙时带来的古老热病,
  连片的沼泽,
  酸刺的蝴蝶,
  近似金属的木头,
  ……
  我知道诗歌经过翻译总会产生某些偏差,但尽管如此,这一段依然精彩得使我浑身发抖。如此波澜壮阔的音韵与形象之美!如此迷人,如此瑰丽!
  这也是一片在最近的数百年里长期受到杀戮、侵略与掠夺的土地,充满了压迫与反抗,耻辱与光荣,卑鄙的与高贵的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但我们记住的总是它独特的带着苦难与顽强的美,是诗人与亚美利加洲的爱,是亚美利加洲对子女的爱,即便在战争之中,在幻灭之中。
  忘掉那些植物、野兽、大河、矿藏,飞鸟与人类吧!终究这只是生命,生命是大地上的灯,少有这样被书写与歌唱的生命。
  被她喜爱过的诗人还有里尔克、波德莱尔,中国的海子。关于海子,有意思的是,她最喜爱的倒并不是那首人人都能背得出来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而是《打钟》,“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打钟的黄脸汉子/吐了一口鲜血”。后来她听到周云蓬的歌,对周云蓬谱曲演唱的海子的《九月》也很有感觉——“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其实这么多年来,我自己几乎是不读诗了,但是因为曾经热爱过,所以并没有忘怀。有一次在书店里看到这样一本书,《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我买了一本回家,搁在书架上都没去看,却被女儿看到了,她读了,非常喜欢。和我大谈北岛、郭路生。尤其是郭路生,我是在读了徐晓的《半生为人》时才知道他的,而他的另一个名字食指,我是在极为偶然的机会读到的一期《今天》上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名字的诗人,但并不知道两者就是同一个人。直到有一次,女儿向我提起郭路生,提起他的《相信未来》,提起他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我才知道原来郭路生就是食指。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诗对她的冲击力也不小,为此她写过一篇读后感想。
  哀悼与祝福——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作者笔名“食指”,原名郭路生,这首诗作于1968年,正是此时,文革中大批北京知青下放到农村,作者也不例外。
  我想象过作者离开北京时的情景,到底是怎样的场面触动了他怎样的情绪使他写下了这样动人的诗句呢?“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我几乎没经历过分离,更没有“哭喊着抓住一只手”的经历。不过从许多文学作品中我大致也可以理解作者的一部分情感。当时的故事片记录过,红脸的青年们将头伸出窗外,大喊毛主席万岁。这和书里写得不一样,书中似乎是车上车下哭成一团,随着汽笛的拉响,尖声顿时变大,知青们冲向窗口,每个人都想抓住一只手,因为那的确是他们“最后的北京”。   离别的痛苦这样深,但在诗中表达得却很含蓄,没有那么撕心裂肺,但读完后却会由衷地感到这是一首好诗,作者一定是非常难过,非常舍不得离开故乡的,这大约就是“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吧。
  作者应当也在谴责这种苦难,即使他并没有这样的意思,也能引出读者的思考,是谁迫使孩子与母亲分开呢?
  之于那个时代而言,这首诗的诞生是令人惊讶的,但也是人性的必然。下面附上全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送上哀悼与祝福!
  阅读的过程其实非常奇妙,遇上什么样的作者,看似偶然,但是却又恍若有迹可循。我一直喜爱北岛,不仅仅是他的诗,后期更是迷上了他的散文,北岛的散文集一本一本地买回家,女儿就一本一本地读着。这样看似是我在影响她的阅读范围了,但是不尽然。就像我迷恋阿摩司·奥兹实因于女儿的推荐,而因为不读诗,一些诗人的名字,一些美妙的诗句,都是女儿读了喜爱了,因此向我倾诉她阅读的快乐而传染给了我,比如保尔·策兰。我还记得那样的黄昏,我和女儿走在昏黄的街道上,她浑然忘却身外喧嚷的世界,一首接着一首背着保尔·策兰的诗,她心中的喜爱、她的心灵所受到的震撼和冲击,这些从她的语调、从她闪亮的眸子、从她激动的手势和踉跄的步履中流溢而出,整个世界仿佛都为之停顿、聆听。而此时,我能在她的身边,感受并分享她的喜悦,也不啻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而她又是怎样邂逅了保尔·策兰的呢,这得要感谢北岛了,是北岛的《时间的玫瑰》让女儿遇到了策兰。策兰有一首诗《死亡赋格》,女儿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她翻查资料,理解何为“赋格”,然后对这首诗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加以理解。
  《死亡赋格》
  ——保尔·策兰
  1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傍晚喝
  我们中午早上喝我们夜里喝
  我们喝呀喝
  我们在空中掘墓躺着挺宽敞
  那房子里的人他玩蛇他写信
  他写信当暮色降临德国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他写信走出屋星光闪烁
  他吹口哨召回猎犬他吹口哨召来他的犹太人掘墓
  他命令我们奏舞曲
  2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早上中午喝我们傍晚喝
  我们喝呀喝
  那房子里的人他玩蛇他写信
  他写信当暮色降临德国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我们在空中掘墓躺着挺宽敞
  3他高叫把地挖深些你们这伙你们那帮演唱
  他抓住腰中手枪他挥舞他眼睛是蓝的
  挖得深些你们这伙用锹你们那帮继续奏舞曲
  4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中午早上喝我们傍晚喝
  我们喝呀喝
  那房子里的人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他玩蛇
  5他高叫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他高叫你们把琴拉得更暗些你们就象烟升向天空
  你们就在云中有个坟墓躺着挺宽敞
  6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中午喝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我们傍晚早上喝我们喝呀喝
  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他眼睛是蓝的
  他用铅弹射你他瞄得很准
  那房子里的人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他放出猎犬扑向我们许给我们空中的坟墓
  他玩蛇做梦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你金发的马格丽特
  你灰发的舒拉密兹
  这是一首保尔·策兰在1945年完成的诗。
  全诗没有标点,诗题已经说明这是一首赋格曲,而事实上它的结构的确如赋格一样严谨完整,旋律流畅而具有紧张感。首段为呈示部,由“清晨的黑牛奶”至“喝呀喝”是乐曲主题,2至5四段为展开部,其中3、4是起到过渡与连接的插句,第5段为再现部,使用了音乐上密接合应的手法,主题的各个音符间有差距和叠应,形成了赋格的高潮。同时,从手法上来说,全曲皆有使用对位法的痕迹,各个乐句相互独立,同时相互补充与照应。
  先用一首乐曲来分析其结构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为呈示部,第1段的记叙概括了全诗的内容,体现了诗中两个人物的对立,“我们”和“他”。“金发的玛格丽特”与“灰发的舒拉密兹”象征两个不同的民族:日耳曼人和犹太人。这两个词组在2、5中相连但分行出现,体现出隔膜与对立。自第3段开始便有了转折,为此后全诗的发展蓄势,3、5两段不再重复主题而是描写“他”的命令,似乎暗示着“他”对“我们”的命运一种强硬且无选择的介入。“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在音乐之后出现,体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音乐艺术代表着文明,而其背后隐藏着的正是“死亡”的权力。末段“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插入“我们”这一主题中间,更加强调了这一可怕的权力决定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且无所不在。这一句的第三次出现,是在“他眼睛是蓝色的”前面,这两个简单句之间,无疑存在着并列且有所叠合的关系,“死亡”与那个蓝眼睛的人有关,那个蓝眼睛的人就是这位“大师”的附身,这种权力的载体。“那房子里的人你金发的玛格丽特”也与这两句的并列相似,“他”的性格,同时也代表了许多德国人的性格,具有着两面性,一面是女性的温柔、美好,富有激情,而另一面则是这优雅与激情邪恶的体现,一种“死亡”的艺术。“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最后一次出现了,这意味着丧钟敲响,“他”放出猎犬,死亡降临。而这一句之后,在压抑与毁灭后又出现了两行诗句“你金发的玛格丽特,你灰发的舒拉密兹”,曲调忽然上升,它意味着两个民族依然延续着两种命运,相互连接,相互映衬,但依然对立。“灰发的舒拉密兹”这位带领犹太人回家的女仆,古老的犹太象征,她在之前象征着犹太人苦难中的信仰,在这里却代表了犹太民族的坚忍与沉默。
  策兰的父母在被纳粹官兵带走之后一直杳无音信,他在这首诗中用看似淡然而不带感情地描写了有着高雅的生活与无限权力的刽子手和饮着苦涩的生命之源,被迫唱怀旧的歌并活埋自己的犹太人,词语短句之间生硬地叠合,苦难的命运隐藏在黑暗的诗句背后,意味着罪行永不被宽恕,“玛格丽特”与“舒拉密兹”,“他”与“我们”,永不和解,而“我们”永远沉默。
  女儿不仅读诗,还尝试着去写,她的几首小诗我觉得还相当不错,比如这首仿何其芳的《秋》:
  秋
  你是谁?
  我是你眼里的蓝天
  我是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时给予北半球的恩典
  你在哪里?
  我在明黄的梧桐叶后面
  我在交错的枯枝映出的斑驳水影中间
  你借着谁的嗓子说话?
  我借那树上鸣应的寒蝉
  我借那晴空中嘶哑着嗓音长叹的黑鸢
  你究竟是什么呢?
  我的身子是焚烧白昼的火焰
  我的瞳孔是昨日忘蝶的紫色蹁跹
  我的心——
  是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哭喊
  是狂风暴雨中沉没的巨大战舰
  是隔开生死的地平线
  左边是丧钟、眼泪
  右边是歌声、太阳的召唤
  我现在还不能确定诗歌会对女儿将来的人生会产生何样的影响,也不确定她在往后的生活中,诗歌会占据何样的地位,她是否会一直热爱下去,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诗歌曾经给她的生活带来过别样的色彩,让她的青稚岁月丰实饱满过,仅此足矣。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图书馆)
其他文献
余潮波是广东省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自1996年他从副厅级干部的岗位上退休以来,以辛勤耕耘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教育的责任意识,带领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改革创新,努力进取,使基金会的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为了配合省教育厅改造薄弱学校的工作部署,支持我省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发展教育事业,近十年以来,余潮波同志想方设法,不辞劳苦,同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广泛发动我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善长人翁捐赠教育基
【摘 要】“上、下、左、右、前、后”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小学数学原先是将其放在“数数”活动中,现在单独学习,教学目标更新了。教材,作为体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是如何安排的?新近两轮数学课标相隔十年,相应的教材又做了哪些调整,提供了哪些学习方法?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选取了现行比较常用的6种教材,试图通过比较与分析,借鉴彼此,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6个方位的学习目标,更有效地设计教
自杀班主任给  教育留下遗书  毕 舸  4月份,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未满30岁的高三年级班主任赵鹏服毒自杀。他留下遗书称活着太累,每天无休止地上班让人窒息,工资只能月光,决定自杀离世。据悉,赵鹏3月份的工资为1950元,包括1450元基本工资和500元补助,而4月份没有补助,只有基本工资。(见《新京报》)  老师号称人类灵魂工程师,当肉身在格式化教育中奄奄一息,无处安放的灵魂就会化为一缕香烟随风
缘起:教育是“长善救失”和“长智救愚”的工作。因为爱教育,更爱思考教育,又想把这种爱和思考记录下来,因此有了“教育在线”这个独立博客。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教育哲学”“教育政经”“教育智能”“教育研究”和“教育评论”,意在“培养聪明的好人”。    昨天上午,W博士给校长作报告,分析美国的基础教育。洋博士给人的印象是特别自信,让人感觉报告者对美国教育了如指掌。  其间谈到美国的特殊教育——美国式的“一
【摘 要】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需要学生根据数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的分析、思考、推理,然后寻找问题解决的正确途径和方法。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小学生容易在解决问题时出现诸多错误。因此,教师从归纳学生易犯错误的类型、分析错误发生的成因及规避方法、挖掘错题的“药用价值”三方面入手来探讨解决问题中的典型错例就显得容易多了。  【关键词】数学错误;错例资源;诊治利用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出错纠错的地方,在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一如既往地成为专家、教师、家长以及在校学生关注的焦点。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模式较往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除了江苏一家依然坚守命题作文,其余16份高考试卷竟然清一色皆为“材料作文”。而且这些材料也一改往年多取自经典的做法,大多数材料都是源自于现实生活,甚至取材于草根阶层。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为人们所司空见惯甚至熟视无睹的事进入到了命题专家的“法眼”,进而成为每
【摘 要】“数字与信息”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从知识在生活中的常见与常用的角度,给了学生足以好好表现的机会,也就是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自学课本、上网搜索等众多途径获得很多信息,给了学生以不同角色“小老师”表现自己的可能。预习任务,让“小老师”的表现有底气;研习任务,让“小老师”的表现有人气;实习任务,让“小老师”的表现有生气。  【关键词】任务驱动学习;表现性任务设计;扮演小老师  【教学实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中,由于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两种教学组织形式
“學什么”与“怎么学”是学为中心教育研究领域中两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学什么”指向教育内容,“怎么学”指向学习方法。从关注知识习得到关注素养立意,从侧重低阶思维的仿学练答到倾向高阶思维的比联创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  那么,我们该“学什么”,又该“怎么学”呢?  一、学什么  数学教学内容中,有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发现),也有为了说清客观事实而存在的“人造知识”(
一谈到教师的素质提升,许多人就想到组织教师去听公开课,去听师范大学里的教授讲解专业知识与课程。这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当然重要。但是,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那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个教师对职业、对学生的态度,一个教师面对未成年人所展现出来的人格。事实告诉我们,后者往往更决定一个教师是否能快速成长,是否能成长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是否能感受到教育生涯的幸福。   一颗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