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彼此 采撷精华 突破难点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下、左、右、前、后”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小学数学原先是将其放在“数数”活动中,现在单独学习,教学目标更新了。教材,作为体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是如何安排的?新近两轮数学课标相隔十年,相应的教材又做了哪些调整,提供了哪些学习方法?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选取了现行比较常用的6种教材,试图通过比较与分析,借鉴彼此,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6个方位的学习目标,更有效地设计教学。
  【关键词】左右概念 位置 教材比较
  “上、下”“前、后”“左、右”这6个方位词,我们常常用来表达空间、时间、数量这三类范畴。当它们投射到时间域、数量域时,一般成对使用,如“上下”五千年、2015年“前后”、5分钟“左右”等,都表示约指。当它们用来表示空间位置时,则分别指向三维空间中每一维的两个对称方向,一共是6个方向。小学数学原先不单独学习这6个方位词,放在“几个和第几个”中,是“数数”活动的一部分。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好地认识现实空间,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将这6个概念纳入了课程要求: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十年之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项要求没有更改,[1]继续沿用。
  一、放在哪一册学习更合适
  “位置”的学习放在哪一册,2012年版的各套教材的决定不尽相同,见下表。
  困难的是“左右”概念的发展。国外学者皮亚杰和艾尔金等人曾做过系统的研究,我国朱智贤、陈敦淳等先生对实验进行过验证,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5~7岁阶段的儿童能比较固定化地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7~9岁阶段的儿童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到了10岁左右,儿童才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4]左右辨识的困难对于某些人来说,即使长大成人也常常混淆,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他自己的小传中,透露了自己的烦恼:从小被叫作天才,但是常常无法分清左右位置,需要根据左手背上的一块胎记来告诉自己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如果闭上眼就左右不分茫然无知了。
  按照数学课标要求,这6个方位学习的定位是“会用”要达到“理解”层次,那就要求儿童不仅能知道自己身体的左右方位,还要能够理解随着观察人的位置移动所观察物体的位置关系也在变化。这样看来,儿童7岁学习(一年级下或二年级上)或许更为适合。笔者之所以较为关注学习的年龄,是因为对位置的理解首先不是需要数学基础,而是要有神经、大脑相关区域的发育基础。教学与心理机能发展孰前孰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过,把学习内容设置在儿童容易理解的年龄段学习,师生都会感到愉悦。
  6种教材中,原先有3种在一年级下学习,现在只有2种(人教版提前了),教材确定的依据是什么呢?各版本的教参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笔者猜测可能是因为学习认数和运算的迫切需要。如数的认识、大小比较都离不开数序,数序就是数的位置排列,需要甲方位词来描述和确定。
  二、情境内容有什么调整
  内容调整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只留重点,像苏教版删去原先的“上下前后”这一内容,直接学习原先的第2课时“左右”。在新授时以左右概念为主,练习时整合另外4个方位。第二种是新添课时,像西师大版不仅把“左右”从原先的“上下左右”中分离出来,而且重新设计了学习活动。第三种情况则以调整为主。像人教版把“上下”与“前后”合并但增加了练习,总量仍有2课时,另外删去了“第几行第几个”的表示;青岛版删除了“不同方向看物体”只学习6个方位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两处调整看上去较小却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这两处调整的细节都与“左右”有关。首先,各套教材在“左右”的情景图中全都规整了人物的朝向。也就是说,教材图中的“学生”与看图的学生同向。这样调整是有意义的,可以避免产生歧义。如2002年北师大版教材中(见图2),学生看到图中学生的“右”和自己的“右”方向不一致,学生需要假想自己转过身来再来辨认哪边是“右”。这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困难的。现行的2012年版教材(见图3)则将教材中的“学生”转过身来,这样一来,两者朝向相同,“左右”不再为难了。可是,如果碰到面对面的情况,该怎样辨别“左右”呢?比如像曹培英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问题[5](见图4),到底以谁为标准呢?这样的问题教材中是不出现了,但困惑还是存在。
  (三)在情境中“贴图”说话
  新课标教材的版式与原来的大纲版教材相比有许多不同,其中一项是提供了教材附页。在教材附页中有一些动物、植物、玩具、生活用品等辅助教学的图片。在位置的学习中,人教版、北师大版等教材都有利用附页中的图片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样例。以人教版为例(见图10),它把中国经典的儿童故事“龟兔赛跑”作为学习素材。教材要求是先让学生看图、贴图,然后要求学生“看图讲故事”。显然,编者意在“贴图说话”:龟兔赛跑,乌龟、兔子在同一起跑线上,乌龟在左(右),兔子在右(左),边上小动物们在为它们加油(猴子、松鼠、鸽子的位置有上下之分);起跑后,兔子在前,乌龟在后,中间兔子休息,乌龟赶上,最终……学生一边摆图一边说话,一边说话一边摆图,小动物的位置信息自然地嵌入故事情境中。随着情节的发展,学生还可以实时移动龟兔的位置。贴图和直接印刷在图上表示有什么不同?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贴图的优势,可以把一幅静态的图变成一场动态的剧,导演是学生自己。在这场卡通剧中,位置动,情节变,位置关系不单有方位之不同还有距离之差。在动态情境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场景中的参照物也随时可变,与兔子相比,乌龟原来在后,后来超越;与乌龟相比,兔子原来在前,后来骄傲落后了,等等。因此,在动态场景中,参照物和比较物可动态生成,再加入时间变化、情节变化等因素,角色的位置关系多元而鲜活,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又深刻。“贴图说话”还可以进一步地和信息技术结合,比如在iPad上学生不但可以增减、移动角色,还可以把学生说的语音和实时移动的过程录下来,自动生成一出学生自编自导的卡通剧。“贴图说话”在西方已经有较长教学历史,成效明显,是一种很值得期待的学习方式。
  “上、下、前、后、左、右”这6个方位正式进入小学数学已有15年了,为学生认识三维空间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起点,也为进一步学习解析几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借鉴各套教材的特色,梳理脉络、取舍素材已经成为我们获取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同行来挖掘教材内涵从而实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使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参考文献:
  [1] 李文馥,徐凡,郗慧媛. 3~7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研究——并与8~13岁儿童空间表象特点比较[J]. 心理学报,1989(4):419~427.
  [2] 吴念阳,李艳,徐凝婷. 上下意象图式向抽象概念映射的心理现实性研究[J].心理科学,31(3):605~608.
  [3] 陈敦淳.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2(6):29~33.
  [4] 曹培英. 关于左右概念教学的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2006(1):4~11.
  [5]吴肖娥,黄超. “左右”教学实录与评析[J]. 小学数学教育,2015(12):53~54.
  (浙江省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 310000)
其他文献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数学理解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以促进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深入理解。现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图形平移”教学为例,说明如下。  一、引入旧知,联想提问  教学开始教师出示物体运动的情境,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是怎么运动的。  当学生说出窗户和移门是平移运动的时候,教师继续提问:“在三年级时我们就认识了平移,这个单元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个内容。猜一猜,我们将研
【摘 要】要实现算理贯通,就要促进多种表征贯通;要实现理法相融,就要促进算理走向算法。教师采用行动研究法,探查了有利于算理贯通、理法相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学习路径。该加法的关键与本质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够直接相加”,这为加法竖式的“相同数位对齐”做好了铺垫。优化的学习路径由4个层次推进的认知任务构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
【研究缘起】  新学期将始,打开浙教版新思维小学《数学》课本,第一课就是“生活中的比”。不由得想起三年多前在张奠宙先生家里为撰写《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一书中的“数方夜谈”而与先生促膝长谈的情景,于是又翻出先生《返璞归真 正本清源——“比”不能等同于除法》一文细细研读,反复参详先生的基本观点。  (一)“比”是一种数量关系。“比”不是除法运算,只是在求比值时才要用除法。(
腊梅花  腊月的最后一天,我跳上枝头,站在冬的骨头上,成了一朵腊梅花。  我调皮,但我可爱至极,如果我喜欢,我就变成教室门前枝头上,那朵鲜艳的腊梅花,去点燃老树的骨头,给寒冬点上一颗朱砂痣。因为有了这个玩笑,日子开始变得幸福无比。  不会让你知道,我就是那朵含笑的腊梅花,我温暖的老师。当你带着阳光,哼着喜欢的歌,走过我的身旁。  我看着你推开门,走进暖意融融的教室,伙伴们唧唧喳喳,唯独少了我,你轻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对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的思考,进而展开突破常规的教学设计。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收集整理数据、统计表、复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等有关统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节课对后续学习一系列的统计知识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笔者细读教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比对2001年版课程标准和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综合分析其
【课前思考】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学习“倍”之前,学生头脑中建构的关于比较两个数量大小的方法是比较数量的多与少,即比较两个数量的差,也就是常说的差比。在比较两个数量关系时除了差比,还可以将一个量确定为标准量,通过判断另一个量里面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量,来比较两者的比率关系,即我们常说的倍比。比率这一概念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学习比例的基础。实际上,倍、分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印度电影史上叫好又叫座的一部电影,观影过程中,我的心随着剧情而跌宕起伏:时而为影片呈现的讽刺笑点欢笑不已,时而为影片营造的悲情气氛落下泪来,时而为影片无声的提问陷入沉思。一部长达3个多小时的喜剧电影,带给我无尽的思考——教育,该以怎样的面目对待一个个鲜活的、未来有无限发展可能的生命?  这部影片用3个多小时的光影故事,描画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人性画卷。三位青春不羁、勇于思考的大学生
【摘要】循证教学是指凭借证据实施教学,能弥补传统的依据个体经验进行教学实践的偏失。以“圆柱的侧面积”学习为例,介绍对循证教学中的“四循三学”(循证准备、循证过程、循证教学、诊测循证;前置学习、课堂学习、矫正学习)的思考与教学实践。  【关键词】循证;四循三学;圆柱的侧面积  精准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细化教学流
【摘 要】要实现算理贯通,就要促进多种表征贯通;要实现理法相融,就要促进算理走向算法。教师采用行动研究法,探查了有利于算理贯通、理法相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学习路径。该加法的本质与关键是“进位”,即“满十进一”,这为加法竖式的“进位”做好了铺垫。优化的学习路径包括3个层次推进的认知任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每个任务充分呈现算理的直观表征、
余潮波是广东省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自1996年他从副厅级干部的岗位上退休以来,以辛勤耕耘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教育的责任意识,带领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改革创新,努力进取,使基金会的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为了配合省教育厅改造薄弱学校的工作部署,支持我省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发展教育事业,近十年以来,余潮波同志想方设法,不辞劳苦,同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广泛发动我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善长人翁捐赠教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