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民健身在我国的兴起,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全民健身更加需要正确的精神指引,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人文精神 语境 社会体育专业 发展
社会体育极强的社会性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建设必须坚持人文精神的指引。从这个角度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进行思考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 体育人文精神回归需要的条件
1.1 注重体育教育,培育体育人文精神的社会基础
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在于能够满足社会及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其价值的方法和手段是通过体育教育。这里的体育教育不是学校里的那种体育教育课,在我国应该是包括体育教育课在内的以社会所有成员为基础的全民体育活动的教育。在我国,全民体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就是“全民健身”。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提高全民体育意识、普及群众体育活动、增强国民体质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出发,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同时也体现了体育人文本位的回归。
1.2 努力实现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的融通,构建体育人文精神的理性基础
这是一条从体育的“人文学科”的角度达到体育人文精神回归目的的道路。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之间是一种相依、互融、共进的关系。首先,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相互依赖。体育科学离不开体育人文的支持。一方面,科学在体育领域的传播离不开体育人文作为学科的工具性的支持。科学的内涵只有经过人文语言的包装,才更易于理解和富于说服力;另一方面,体育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思想的支撑,才能保证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人文关怀下的体育科学进步,才是造福人类的天使。同样,体育人文也离不开体育科学的支持,体育科学为体育人文的发展塑造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先进体育科技内涵了人文精神的因素,而体育人文也并非纯粹的哲学思辩,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许多的理性成份。最后,两者在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的互融共进。
1.3 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现实体育生活的结合
体育人文精神是一个神圣的文化象征,是体育发展的一个文化导向,它对体育生活的作用仅发挥道德的“文化作用力”。所以,在当代体育人文精神回归过程中,必须实现体育人文精神的客体化、形式化和对象化。通过活动传播体育精神、人文精神,使体育的社会化能借鉴、迁移到人的社会化过程模式中,这也会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体育人文精神。
2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的几点共性问题
2.1 办学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在客观上受到经费保障投入和环境资源短缺等方面的局限,仍未能适应专业招生人数递增与发展的需要。在主观上统筹规划和评估论证不够,这将成为影响和制约当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可持续协调发展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北京大学阂维方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学校规模以及学校内部系和专业的扩大,有助于带来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节约”。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在校生规模、平均招生规模都较小,难以形成上述规模效应。从体育人文精神层面考虑,这种现象正是由于“重竞技”这种价值取向的误导引发的,由于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忽略了社会体育,自然就减少了对社会体育各方面的投入。
2.2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笼统宽泛,人才规格要求模糊不清。
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和规格要求的关键。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应在健身指导、组织管理、开发经营等方面受到全面培训,应同时具备从事这几方面工作的能力。目前的一些高校缺乏自身特色和优势,对培养目标处于模糊状态,其主要根源是对此新专业的设置评估论证缺乏科学定位和认识不足。
2.3 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基地建设相当薄弱,针对性、实效性不佳
主要问题表现是实践教学课时数安排较少,总课时时间较短。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单一,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导致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有如此多的空缺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投入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国家、高校以及社会体育组织在人力、物力、财力和人才等专业需求资源上的投入上的不足。而引发这些现象的就是人文精神在体育领域的流失,收益快而大的競技体育扭曲了人对体育价值的理解,体育精神文明完全被“物化”,使全社会将目光都投向了竞技体育而搁置了社会体育的发展。因此,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改变社会的体育价值取向,顺应体育发展的趋势,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更是少不了体育人文精神的支持。
3 人文精神指引下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对策
3.1 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近年来,许多学校在不断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体育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确保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因此,建议各高校应尽量尽快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场馆、设施,确保多种项目在学校的普及,使学生能够选择学习到自已满意的项目。另外,也可以尝试与其他单位进行资源共享,改善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师资也是一种人才资源,人才选拔要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择优聘任。
3.2 努力扩大专业平台,增强适应性
进一步加强我国社会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对相近学科的基础课进行精简、融合,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综合性,扩大课程的综合范围,构筑公共基础课平台;在专业课设置上,纵向拓宽专业口径。根据专业方向分为若干系列选修课,给学生留出广阔发展空间,在学生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已的学习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发展方向
3.3 积极整合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打破课程体系的单一性、独立性和封闭性,增加开发性。强调拓宽基础教学的课程,改变本科教育内容偏窄、偏专的倾向,增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文化索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起可适应终身体育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课程体系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动态性
目前社会体育办学面临尴尬的境地,许多院校都申请了社会体育专业,但是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都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系统、统一的教材,也没有清楚的专业定位,各个高校自己走自己的路。要把专业办好,最好的办法是集思广益,关注专业发展对体育人文精神回归的迫切需求,关注社会的实际需要,更多地关注实践和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体育人文精神指引下逐步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之路,为体育事业培养新一代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体育人文精神 语境 社会体育专业 发展
社会体育极强的社会性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建设必须坚持人文精神的指引。从这个角度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进行思考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 体育人文精神回归需要的条件
1.1 注重体育教育,培育体育人文精神的社会基础
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在于能够满足社会及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其价值的方法和手段是通过体育教育。这里的体育教育不是学校里的那种体育教育课,在我国应该是包括体育教育课在内的以社会所有成员为基础的全民体育活动的教育。在我国,全民体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就是“全民健身”。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提高全民体育意识、普及群众体育活动、增强国民体质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出发,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同时也体现了体育人文本位的回归。
1.2 努力实现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的融通,构建体育人文精神的理性基础
这是一条从体育的“人文学科”的角度达到体育人文精神回归目的的道路。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之间是一种相依、互融、共进的关系。首先,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相互依赖。体育科学离不开体育人文的支持。一方面,科学在体育领域的传播离不开体育人文作为学科的工具性的支持。科学的内涵只有经过人文语言的包装,才更易于理解和富于说服力;另一方面,体育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思想的支撑,才能保证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人文关怀下的体育科学进步,才是造福人类的天使。同样,体育人文也离不开体育科学的支持,体育科学为体育人文的发展塑造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先进体育科技内涵了人文精神的因素,而体育人文也并非纯粹的哲学思辩,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许多的理性成份。最后,两者在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的互融共进。
1.3 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现实体育生活的结合
体育人文精神是一个神圣的文化象征,是体育发展的一个文化导向,它对体育生活的作用仅发挥道德的“文化作用力”。所以,在当代体育人文精神回归过程中,必须实现体育人文精神的客体化、形式化和对象化。通过活动传播体育精神、人文精神,使体育的社会化能借鉴、迁移到人的社会化过程模式中,这也会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体育人文精神。
2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的几点共性问题
2.1 办学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在客观上受到经费保障投入和环境资源短缺等方面的局限,仍未能适应专业招生人数递增与发展的需要。在主观上统筹规划和评估论证不够,这将成为影响和制约当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可持续协调发展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北京大学阂维方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学校规模以及学校内部系和专业的扩大,有助于带来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节约”。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在校生规模、平均招生规模都较小,难以形成上述规模效应。从体育人文精神层面考虑,这种现象正是由于“重竞技”这种价值取向的误导引发的,由于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忽略了社会体育,自然就减少了对社会体育各方面的投入。
2.2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笼统宽泛,人才规格要求模糊不清。
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和规格要求的关键。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应在健身指导、组织管理、开发经营等方面受到全面培训,应同时具备从事这几方面工作的能力。目前的一些高校缺乏自身特色和优势,对培养目标处于模糊状态,其主要根源是对此新专业的设置评估论证缺乏科学定位和认识不足。
2.3 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基地建设相当薄弱,针对性、实效性不佳
主要问题表现是实践教学课时数安排较少,总课时时间较短。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单一,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导致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有如此多的空缺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投入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国家、高校以及社会体育组织在人力、物力、财力和人才等专业需求资源上的投入上的不足。而引发这些现象的就是人文精神在体育领域的流失,收益快而大的競技体育扭曲了人对体育价值的理解,体育精神文明完全被“物化”,使全社会将目光都投向了竞技体育而搁置了社会体育的发展。因此,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改变社会的体育价值取向,顺应体育发展的趋势,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更是少不了体育人文精神的支持。
3 人文精神指引下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对策
3.1 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近年来,许多学校在不断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体育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确保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因此,建议各高校应尽量尽快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场馆、设施,确保多种项目在学校的普及,使学生能够选择学习到自已满意的项目。另外,也可以尝试与其他单位进行资源共享,改善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师资也是一种人才资源,人才选拔要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择优聘任。
3.2 努力扩大专业平台,增强适应性
进一步加强我国社会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对相近学科的基础课进行精简、融合,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综合性,扩大课程的综合范围,构筑公共基础课平台;在专业课设置上,纵向拓宽专业口径。根据专业方向分为若干系列选修课,给学生留出广阔发展空间,在学生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已的学习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发展方向
3.3 积极整合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打破课程体系的单一性、独立性和封闭性,增加开发性。强调拓宽基础教学的课程,改变本科教育内容偏窄、偏专的倾向,增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文化索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起可适应终身体育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课程体系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动态性
目前社会体育办学面临尴尬的境地,许多院校都申请了社会体育专业,但是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都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系统、统一的教材,也没有清楚的专业定位,各个高校自己走自己的路。要把专业办好,最好的办法是集思广益,关注专业发展对体育人文精神回归的迫切需求,关注社会的实际需要,更多地关注实践和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体育人文精神指引下逐步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之路,为体育事业培养新一代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