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分初中学生的学习因智力发展水平低,分析、综合和评价等能力缺乏,他们往往反应较慢,接受能力差,因此数学越学越糊涂,思想负担也越来越沉重,甚至出现厌烦、急燥的抑制状态,对数学有一种恐惧心理。所以,探讨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改变数学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
(一)对抗心理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愿迫切,大量地给学生施加压力,加之部分老师注入式的单向教学,对学困生缺乏情感投入,缺少信任和鼓励。学困生由于长期处于家长的责备、同学的讥笑、老师的批评以及被人冷落的状态,于是产生了压抑心理。当他们不能忍受来自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轻视或粗暴时,往往产生对抗心理,有时当面顶撞老师和家长,或在课堂上搞恶作剧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二)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某些学困生在读小学时由于某方面原因没有把数学学好,基础较差,升上初中后,学习更觉得吃力,数学成绩不能马上提高,这时的心理就会产生自卑,轻视自己或自我消沉,有时还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的情感反应。这种结果导致学困生更加不相信自己,觉得自己难有作为,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自己的身心健康,还会使学生本身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
(三)惰性心理
不少学困生贪玩、怕困难、怕苦、怕累,上课不爱动脑、动手,不爱发言,不爱写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敢问老师或问同学,学习不用功,学习目的的不明确,加上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的一些基础概念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好,以致影响到后阶段的继续学习。
(四)记忆心理
心理学研究认为: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的保持、再认和再现。数学记忆是参与解题活动的基础,其中数学概念、原理、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识记是再认、再现的必要条件,再认、再现又是认识保持的结果、证明和加强。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部分学困生对数学的一些符号、概念、图形及原理进行有意记忆不长久,没有进行适时的再认和再现,所以在解题时对题意不理解,对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分不清,解題方法不对劲,因而造成解题出现盲目性,答非所问。
(五)思维心理
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它讲究逻辑的严密性,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规律密切。而且中学数学的推理水平是随年级升高而发展。学困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与教材的逻辑结构要求的距离越来越大。部分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一知半解,只求结果忽略过程。缺乏独立分析和理解能力,逆向思维和抽象能力差。另外,部分学困生还把小学的学习方法带到初中来,特别是对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方法缺乏总结,只会做大量的重复性习题,只会一味模仿,一旦题目有所改动,就束手无策。如只能准确地回答1的相反数是-1,-6的相反数是6,却不能准确回答a的相反数是什么。
二、应对策略
(一)启动师生交往策略,帮助学困生排除心理障碍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师在钻研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关注学困生的发展特点及个性差异,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对待学困生,教师应像热爱优秀生一样热爱他们,像父母一样关爱他们,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要成为他们学习上的引路者、生活中的朋友,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及其他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树立要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在上数学课前,教师要及时了解学困生在学习数学上的情况,引导学生充分复习旧知识,帮助学困生及时回顾本节新课所需的有关旧知识,对他们在新课中出现的被遗忘的旧知识应给予及时的辅导补救。在上课时要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答错的可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可允许补充,没想好的也可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对不同问题有不同见解的可允许争议,自由发表见解,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让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难度不太大的题目让学困生回答,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学困生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们就会放开胆子,摆脱负担,畅所欲言。这不仅提高了师生互动的正面效益,还可消除学困生由于知识障碍而产生的畏难、厌倦情绪。
(二)运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部分学困生对学习数学都存在着自卑及畏难心理,因而对学习数学往往失去信心,缺乏兴趣。前苏联数学家奥加涅曾指出:“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良好的数学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课堂情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让他们自信地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如在学习相遇问题,为了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在上课开始时,请一些学困生自愿组合,两人一组演示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等问题情景,帮助学困生理解同向、相向、背向的含义。又如在讲授折扣销售问题,可行让学困生在课堂前调查商场或市场销售问题,再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他们上台表演顾客与售货员之间的讨价还价情景,让学困生产在表演过程中理解销售量中的原价、售价、折扣率、利润(率)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直观表演教学模式,对学困生吸引很大,学生在这种情景下学得既轻松,又有味道,更有新鲜感,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学困生普遍存在思维能力滞后,无法正确地分析题意和解答问题。所以,数学老师在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兴趣和信心的同时也要加强学困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实物图形、电脑平台等,启发学生的思维,运用数形结合教学,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如在初一学习不等级式组及其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本人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学习四个特例,再引导学生从特例中结合数轴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归纳为如下四种情况(设a 学生觉得如此归纳易懂、好记、轻松、形象、直观、便于操作理解。其次,在学习公式、法则、性质定理时,要求学困生掌握它们的推导和公式、定理的逆向应用,在解应用题和几何证明题时,要求学生写出分析,这都可以达到培养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乘法公式时,部分学困生产生往往产生(a-b)2=a2-b2的错误思维,为了避免学困生产生这样的思维错误,教学时把(a b)(a-b)=a2-b2和(a-b)2=a2-2ab b2进行对比,再把后者写成(a-b)2=(a-b)(a-b),让学生清楚地看出这两个公式的左边分别是(a b)(a-b)和(a-b)(a-b),它们是不相等的,从而得出(a-b)2≠a2-b2,经过这样的比较,学困生对公式的学习印象较为深刻,记忆也会持久些。
转化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把学困生的学习心理与知识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数学,重视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困生找回失去的自信心,明确学习目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及时发现与疏导他们学习上的障碍,让他们成为数学的胜利者。
一、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
(一)对抗心理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愿迫切,大量地给学生施加压力,加之部分老师注入式的单向教学,对学困生缺乏情感投入,缺少信任和鼓励。学困生由于长期处于家长的责备、同学的讥笑、老师的批评以及被人冷落的状态,于是产生了压抑心理。当他们不能忍受来自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轻视或粗暴时,往往产生对抗心理,有时当面顶撞老师和家长,或在课堂上搞恶作剧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二)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某些学困生在读小学时由于某方面原因没有把数学学好,基础较差,升上初中后,学习更觉得吃力,数学成绩不能马上提高,这时的心理就会产生自卑,轻视自己或自我消沉,有时还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的情感反应。这种结果导致学困生更加不相信自己,觉得自己难有作为,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自己的身心健康,还会使学生本身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
(三)惰性心理
不少学困生贪玩、怕困难、怕苦、怕累,上课不爱动脑、动手,不爱发言,不爱写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敢问老师或问同学,学习不用功,学习目的的不明确,加上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的一些基础概念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好,以致影响到后阶段的继续学习。
(四)记忆心理
心理学研究认为: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的保持、再认和再现。数学记忆是参与解题活动的基础,其中数学概念、原理、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识记是再认、再现的必要条件,再认、再现又是认识保持的结果、证明和加强。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部分学困生对数学的一些符号、概念、图形及原理进行有意记忆不长久,没有进行适时的再认和再现,所以在解题时对题意不理解,对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分不清,解題方法不对劲,因而造成解题出现盲目性,答非所问。
(五)思维心理
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它讲究逻辑的严密性,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规律密切。而且中学数学的推理水平是随年级升高而发展。学困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与教材的逻辑结构要求的距离越来越大。部分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一知半解,只求结果忽略过程。缺乏独立分析和理解能力,逆向思维和抽象能力差。另外,部分学困生还把小学的学习方法带到初中来,特别是对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方法缺乏总结,只会做大量的重复性习题,只会一味模仿,一旦题目有所改动,就束手无策。如只能准确地回答1的相反数是-1,-6的相反数是6,却不能准确回答a的相反数是什么。
二、应对策略
(一)启动师生交往策略,帮助学困生排除心理障碍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师在钻研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关注学困生的发展特点及个性差异,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对待学困生,教师应像热爱优秀生一样热爱他们,像父母一样关爱他们,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要成为他们学习上的引路者、生活中的朋友,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及其他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树立要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在上数学课前,教师要及时了解学困生在学习数学上的情况,引导学生充分复习旧知识,帮助学困生及时回顾本节新课所需的有关旧知识,对他们在新课中出现的被遗忘的旧知识应给予及时的辅导补救。在上课时要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答错的可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可允许补充,没想好的也可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对不同问题有不同见解的可允许争议,自由发表见解,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让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难度不太大的题目让学困生回答,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学困生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们就会放开胆子,摆脱负担,畅所欲言。这不仅提高了师生互动的正面效益,还可消除学困生由于知识障碍而产生的畏难、厌倦情绪。
(二)运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部分学困生对学习数学都存在着自卑及畏难心理,因而对学习数学往往失去信心,缺乏兴趣。前苏联数学家奥加涅曾指出:“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良好的数学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课堂情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让他们自信地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如在学习相遇问题,为了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在上课开始时,请一些学困生自愿组合,两人一组演示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等问题情景,帮助学困生理解同向、相向、背向的含义。又如在讲授折扣销售问题,可行让学困生在课堂前调查商场或市场销售问题,再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他们上台表演顾客与售货员之间的讨价还价情景,让学困生产在表演过程中理解销售量中的原价、售价、折扣率、利润(率)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直观表演教学模式,对学困生吸引很大,学生在这种情景下学得既轻松,又有味道,更有新鲜感,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学困生普遍存在思维能力滞后,无法正确地分析题意和解答问题。所以,数学老师在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兴趣和信心的同时也要加强学困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实物图形、电脑平台等,启发学生的思维,运用数形结合教学,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如在初一学习不等级式组及其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本人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学习四个特例,再引导学生从特例中结合数轴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归纳为如下四种情况(设a 学生觉得如此归纳易懂、好记、轻松、形象、直观、便于操作理解。其次,在学习公式、法则、性质定理时,要求学困生掌握它们的推导和公式、定理的逆向应用,在解应用题和几何证明题时,要求学生写出分析,这都可以达到培养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乘法公式时,部分学困生产生往往产生(a-b)2=a2-b2的错误思维,为了避免学困生产生这样的思维错误,教学时把(a b)(a-b)=a2-b2和(a-b)2=a2-2ab b2进行对比,再把后者写成(a-b)2=(a-b)(a-b),让学生清楚地看出这两个公式的左边分别是(a b)(a-b)和(a-b)(a-b),它们是不相等的,从而得出(a-b)2≠a2-b2,经过这样的比较,学困生对公式的学习印象较为深刻,记忆也会持久些。
转化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把学困生的学习心理与知识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数学,重视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困生找回失去的自信心,明确学习目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及时发现与疏导他们学习上的障碍,让他们成为数学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