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质疑兴趣的有效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_nc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听了一堂公开课,上的是一篇课外阅读文,文章情节很感人,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似乎配合很默契,所以课上得相当顺利。临下课老师提出“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懂”,学生们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举手。为打破尴尬,老师说“如果你们没有问题,老师想提几个”。最后老师匆匆忙忙地提了几个问题,草草收场。是无问题吗?没有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不难看出,这是一堂精心设计、反复试讲过的公开课,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流畅,只是没想到借班试教的学生不留情面,连“简单”的问题都不想提,最后留给大家的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我们提倡精心钻研教材,科学艺术地进行教材处理和教案设计,这种设计,当然应该是教学行为的全程设计,这种设计具体到细节也无可厚非,甚至对年轻教师来说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时下很多教师拿着精心设计反复试讲的教案走进课堂,他的教学过程完全按照既定设计进行,如果学生配合教师便上得兴致盎然,否则就“呜呼哀哉”了。不难发现,在这种教学行为中,学生始终都只是一个配角,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一个参与者,教案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居高临下控制了整个课堂教学。我们常说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试想,没有学生积极参与质疑,整堂课下来,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有质量吗?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想办法让学生质疑,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精彩纷呈,才能生机勃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激发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是啊,兴趣是成功的第一个老师。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这里除了教师用自己的渊博知识感染学生,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诱发学生,用形象的姿势激发学生,还有精彩的课前导人,精心设计的朗读过程等等因素。
  
  一、借助于精彩的课前导入,提高学生质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接触到异常刺激时,大脑皮层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这时大脑的劳动处于紧张而愉快的状态。根据教学内容、课时要求,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和安排新颖别致的课题导人方式,常常能引发认识冲突,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下面仅举两例。
  
  1、引用古诗,导人新课。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童趣》时采用了此方法。出示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教师导人语:作者把月亮想象成“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人吋借阐述“白玉盘”“瑶台镜”与朗月的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章奠定了基础。
  
  2、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课前导入时播放王菲原唱《但愿人长久》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导人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神往的,被视为美好事物的化身,在科学落后的古代,人们只能通过想象猜测月亮上有些什么,当代发达的科技为我们揭开了月亮神秘面纱。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月球之旅吧。背景音乐旋律悠扬动听,学生们都沉醉其中,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兴趣陡升,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更为自由、主动的质疑创设了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朗读过程,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提供学生质疑的机会
  
  反复诵读课文,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突出。在《伤仲永》一文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诵读层次,以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一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其间“环谒于邑人”的“谒”,“泯然众人”的“泯”,虽是生字难词,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就可自主掌握,老师不必越俎代庖。而“不能称前时之闻”的“称”,“日扳仲永”的“扳”等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初一学生掌握起来有点难度,教师要作稍微的点拨。二读课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如“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余闻之也|久”,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朗读文言文时常出现的一字一顿读法和停顿不当(读破句)等弱点。三读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似乎自己就在仲永身边,正为他才能的消失而感慨万分。四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内容,对初一学生教学文言文,我们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而注重培养他们主动求解的兴趣。五读课文要求部分内容当堂成诵。
  有层次朗读是打开理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重视朗读训练是提高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从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并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朗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然后出现课堂上“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局面,真正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一根本目标。
  
  金娟伟,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其他文献
正式开学前,我作为班主任与初一新生按照学校要求参加了一周的军训,军训内容中安排班会活动,参加了学生们的“两分钟自我介绍”,想不到从这些同学嘴里“吐”出的自我形象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我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好交朋友。”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可谓“异口同声”。  班会结束后,我有意留下了几位同学,我问他们听了同学们介绍后,能认识并记住其中的几位。同学们说,基本没有记住,因为讲得都差不多。
寻根,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哪怕必须离开养育自己的土地,故乡仍然是人们内心深处一片最柔软、最温暖的土壤。现代都市生活是喧嚣的,也是动荡不定的。在如同浮萍一样漂泊的生活中,追忆那方生养自己的土地,在梦幻中温习儿时嬉闹的场景,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诗人余笑忠在《种豌豆》这首诗中选择了一个平凡而常见的意象“豌豆”,来表达自己对逝去生活的怀念,对当下生活境况的思考。  应该是一个人种一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激荡着初中语文教学的今天,广大语文教师践行着“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等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试从“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构想角度,就语文教师的素质与语文教学,作了一番粗疏的思考,现简要描述。    一、初中语文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冶炼品德的黄金时代,他们的世界
近几年,随着电脑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许多中学语文教师都将耕耘了多年的黑板换成了白色的屏幕,将手中的粉笔换成了灵巧的鼠标,将充满着智慧的板书换成了程序化的课件。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学以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并且愈演愈烈,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但是,我们的老师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我们在过多地关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璀璨的瑰宝,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皇冠上的明珠。这些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折射:或述爱国情怀,或讲人间真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品味、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使之受到熏陶和感染,陶冶情操,提升素质,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难题。下面就我在语文诗词教学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
“生活化写作”是立足于生活的写作。是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生活的写作。写作训练既要立足于课堂,又要延伸到课外;既要激发并保持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又要教师适时做好点拨指导,循序渐进。将生活融入写作,会改变写作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状况。使写作言之有物;同时让写作介入生活,会使生活变得丰富深邃。情趣盎然。那么在写作训练中。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呢?    一、构建情境课堂,让写作“动”起来    课堂
睡眠  说到底,我要感谢它  这个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的家伙。  它有时会对我很友好  让我走进它深藏秘密的宝塔  在幽深的秘境探索  全然忘记自己的存在  我穿着它赐予的外衣,就能在它的  领地穿梭  只留一具简单的肉身  存在于世。  我天天敲它的门  它仿佛也知道我的依赖  有时会像一个捣蛋鬼,拒我于门外。  我尝试着变脸、变形  从缝隙中挤入。有时  无计可施。我像一个世俗的攀附者  极
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在给老师教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加强班级、学生、教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怎样使年级的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课改的进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一边总结一边创新。  管理自古有之,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管理。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技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学校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一轮课程改革施行以来,当前的基础教育
一    “对压迫者的圣母情结”[1]是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揭示了作家创作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动机,反映了潜意识状态中的创作倾向。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普遍流露出对底层苦难人民的极大同情与关注,这与19世纪以前的众多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与进步。第二,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圣母”式的人物,表现了母性的宽容、仁爱与救赎。  “圣母”这一概念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