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素质与语文教学的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激荡着初中语文教学的今天,广大语文教师践行着“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等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试从“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构想角度,就语文教师的素质与语文教学,作了一番粗疏的思考,现简要描述。
  
  一、初中语文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冶炼品德的黄金时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苦乐观等各方面的思想认识正处于形成、发展、完善的阶段,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方方面面的事物,林林总总的景物,在他们面前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纷繁复杂的世界。有的会使他们受到积极方面的教益,有的会对他们起到消极方面的腐蚀,因而,他们会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困惑,跌入低谷,甚至误入迷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思想启迪教诲的重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完美的人格素质——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形成高尚的道德风范。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德风范,才能给学生树立堪称表率的楷模,才可能给学生做出“人样子”。
  教学中要把人格培养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范文,绝大多数都是古今中外公认的思想性较强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的直接闪烁着真理的火花智慧的光芒。有的渗透着主人公对和平、自由、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有的洋溢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情讴歌和赞颂,有的体现出人类自身在改造完善过程中的积极进取和深刻反思,有的描绘出社会生活中真善美与假丑恶激烈搏斗。前者最终战胜后者的场面……可以这样说。一篇课文,既是智育教材,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格的德育教材。语文教师在处理一篇具体文章时,就应该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把握住方向,选择准“传道”的突破口,用教材中人、事、物所蕴涵的思想内涵联系学生实际,准确分析,精要阐释,科学扬弃,充分评价作品的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刻地发掘作品的现实作用,使学生由困惑走向明智,由低谷步人高峰,由迷津进入康庄,达到纯洁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及铸造人格的理想境地。
  
  二、初中语文教师要具备精湛的业务素质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制高点”。一堂课,只有教师组织引导顺手,学生才能学得舒心。要夺取语文教学的“制高点”,对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的重要性决不亚于一次战斗指挥员所必须具备的韬略。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昭示出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它决不是孤立的、呆板的、僵死的“颗粒”,更不会是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片子”。可以把任何一个知识元素看作一个知识点。由这个知识点或横向或纵向发散辐射开去与另一个知识点聚合,组成一个“知识联络站”,联络站里的知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面,若干个知识面拼凑衔接,就形成一个范围较大的“知识联络区”,联络区里的知识就是一个知识序列,若干个知识序列渗透黏附,就是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体系。这个由知识点到知识面到知识序列到知识体系的分化组合过程。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宏观上控制稳妥,微观上把握准确,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由“山重水复”的知识积累向“柳暗花明”的能力转化。
  一位语文教师,要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非一朝一夕之功,要下决心用数年功夫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这样在素质教育中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俗话说的“学生想得到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就是对初中语文教师业务素质要求的一个形象生动的注脚。因此,教师“举一”必须是准确的,学生才能“反三”;教师抛出的“砖”必须是有价值的,才能引出学生的“玉”。从这个角度考虑,语文教师精湛的业务素质是落实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根本保证。
  
  三、语文教师要具有充沛的情感素质
  
  要把一堂课上好,上成功。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协调好师生关系,迅速反馈信息是必要的前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情感素质是健康的、充沛的。组织、引导安排教学程序,统一教学步骤,决不是宣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的信口开河,或者手舞足蹈的矫揉造作,更不主张教师在讲台上极不严肃的插科打诨,而是要求语文教师言谈举止高雅大方,神色态度谦和亲切,耐心地启发,精当地点拨,当然也不反对适当地运用一点幽默和风趣。
  语文教学应提倡“寓教于情”,就是说尽可能地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情感交流去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的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学生不需要教师虔诚地去顶礼膜拜,教师也不应冷若冰霜地去应酬,而是要用满腔热情捧出知识的“供果”去感动他们,让他们雀跃地跳起来获取。一句尖酸刻薄的话语一个鄙夷厌弃的眼神都会使学生感情上蒙上一层阴影,心灵上受到一次损伤,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值得强调的是,漫无边际的聊天不能体现渊博,恶语伤人也不是严厉的内涵,声色俱厉更不是“师道尊严”的标志,相反,还会给学生造成虚伪、冷酷、绝情的印象,助长他们对语文教师的陌生感、不信任感。因而对语文教师产生厌恶心理,其结果不言而喻。
  追溯我国唐代大文豪韩愈老先生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命题,结合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的实际,我认为,“传道”的指南针应是语文教师的良好人格素质,“授业”的方向盘应是精湛的业务素质,而“解惑”的加速器就是充沛的情感素质。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无精打采,提不起作文兴趣,把作文当着一件苦差事,冥思苦想,笔杆重似千斤,老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有的胡乱拼凑,有的索性从作文选上抄一篇了事,有的干脆“交白卷”。“无话可说
清者,纯净也;明者,明亮也。将“清”字与“明”字合而为一个节气节日,这个节日该有一种怎样的天地明澈的光景哟!这个节日又会令人的内心有一种怎样的沉静安适的坦然心境啊!在古代,人们如何过清明?在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继承传统,把握清明佳节的精髓,还原清明佳节的原汁原味?就让我们在古诗古文中去探寻古人在清明佳节时的踪影吧!   一.清明诗词  大家最熟悉的清明诗是哪一首?  (生)杜牧的《清明》。  (师问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上对学生“口语”有这样要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为了使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达标,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重视并指导朗读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以“读”开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默读、快读、分角色朗读等,交替轮
近期一篇文摘《遭遇中国式作文》,用美国师生的眼光看我们学生的作文最大的弊端是:好像完美,但不真实。身处教学第一线,我感触颇多。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终生学生学习的“四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笔者认为当前作文教学最大的突破点应该是:作文本上说真话。为此目的,教师不妨做一做三个导引。  一.导引学生观察思考客观现实  叶圣陶先生说:“生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一种自我发现与建构,他人无法替代的过程。但在当前的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教学的课堂上,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或学生的回答语无伦次、语意不明时,教者立刻“另觅他贤”,请其他同学来“救急”,唯恐“问题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进程,生怕对“问题生”的投入“石沉大海”。这些表面的浮华、急不可耐无不折射出教师“浮光掠影”、“唯教案至上”的思想情怀。他们心中
蓝天和远山撑开的书缝间  昨晚,走丢了一只白色的标点符号  它是不是跟随长腿的句子悄悄去了远方  漏风的山谷,没回答  夕阳张了张嘴,也没能透露啥信息  一只小羊失踪了  全村人都在找  山坡上的树,拴着一长串“喂——,喂——”  如此决绝  是哪一阵风,拖动了群山的影子  打翻了夜的墨水瓶  如果它还能回来  我一定会请满山的石头给它让路  请所有的小路匍匐到山外  驮着它回家  我只想看看那只
鉴赏古诗,分清诗的类别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不同类型的诗往往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其中,离别诗是一种重要类型,数量很多。离别诗又可分为送别诗(友人远行,作诗送之)和留别诗(自己远行,作诗赠友)。这两种诗中的情感有相同处,也有相异处,值得我们细细区分品味。    一、送别诗的情味    送别诗所写大多为离愁别恨,但也有其他情味,比如勉励、安慰、同情、担忧、思恋等等。    1 离愁别恨  好友远别,使人心
如今的时代,小说家光会编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今天的故事太多了,发达的媒介天天都在呈现着大量离奇有趣惊险刺激的故事,令人目不暇接。《秋千椅》中的故事,报纸的“讲述”栏目与网络BBS上的帖子或许有过似曾相识的演绎。但标题绝不会是“秋千椅”,而一定会是诸如“两段感情之后我才明白真爱”之类。那么小说家还要会什么呢?或者说小说和讲述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小说家更需具备一种独特的感觉,从而能发出一种特别
正式开学前,我作为班主任与初一新生按照学校要求参加了一周的军训,军训内容中安排班会活动,参加了学生们的“两分钟自我介绍”,想不到从这些同学嘴里“吐”出的自我形象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我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好交朋友。”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可谓“异口同声”。  班会结束后,我有意留下了几位同学,我问他们听了同学们介绍后,能认识并记住其中的几位。同学们说,基本没有记住,因为讲得都差不多。
寻根,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哪怕必须离开养育自己的土地,故乡仍然是人们内心深处一片最柔软、最温暖的土壤。现代都市生活是喧嚣的,也是动荡不定的。在如同浮萍一样漂泊的生活中,追忆那方生养自己的土地,在梦幻中温习儿时嬉闹的场景,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诗人余笑忠在《种豌豆》这首诗中选择了一个平凡而常见的意象“豌豆”,来表达自己对逝去生活的怀念,对当下生活境况的思考。  应该是一个人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