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高一“新”生地理学习的困难与对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xyx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157-01
  高一新生是刚刚步入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一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对学生以后的高中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高一新生地理学习的困难与对策十分有必要。
  
  1、高一新生特点概况
  
  1.1、孤独感
  高一学生从待了三年的初中来到高中这样一个新环境、新集体中十分容易引起焦虑孤独感。来到新的校园,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熟悉的环境,人生地不熟。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会感到紧张不安。于是宝贵的学习时间大多数就被用来怀念母校,思念亲人,想念昔日的同学,这样则更使他们的心情忧郁,精神不振。
  1.2、失落感
  不少学生是父母的希望之所在,是老师眼里的尖子,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进入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面临的是如林“高手”的激励竞争, “尖子”可能不尖了。面对角色的转变,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态,素质较好的学生会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来找到属于自己的适当位置,但相当一部分高一学生会因失去自信而产生失落和自卑感,从此一蹶不振。
  1.3、担忧感
  与初中课程相比,高中课程以理性为主,相对初中课程以感性为主来说难度加深。其次,高中学习的形式也由“扶式”变为“牵引式”,学生的角色由被动转主动。在高中更强调的是课前的预习,课内的思考,课后的复习巩固。而刚升入高中的新生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仍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因而学习上显得被动。出现很多科目上课听不懂的现象,于是就表现出担忧、焦虑、甚至恐慌感。
  
  2、高一新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高一新生就像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高中生活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新鲜的,但因为一下子九门课压下来,对于没有经验的他们来说必然在时间或思想行动上对不同的科目必然会有所取舍,因此,对于语数外之外,理化之外的地理学习,他们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2.1、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
  地理、历史、生物在很多初中生眼中只作为副科而存在。所以,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非常薄弱。比如在新课前的讲解时,我发现很多学生竟连地球属于太阳系也不知道。可以说高一地理学习对于一个班里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都是从零开始的。
  2.2、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史地生等是副科,所以学生包括诸多家长、部分教师在思想上都是极不重视的,甚至还存在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学习地理毫无用处,就这样,高一的学生们开始忽略地理,而这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高二的选科情况,而很多学生在高一就存在了一种思想,那就是如果分科的话也要选物理化学,认为选文科是没用的表现。
  2.3、新课改教学时间的不足
  随着课程改革的大力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化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但由于课时紧张,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一些可以通过教材知识展开的内容也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
  2.4、不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比如新课改下的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题份量明显变多,而活动题多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学生多进行自主讨论,加以老师的适当点拨,这样学生能在课上充分动脑筋,不再一味依赖老师的讲。但是,由于新课改实施的时间还不长,现在的高一新生曾经经历的小学、初中全都是老师满堂灌的模式,当一进入高中,在课业重并且自己还没有调节过来的情况下,忽然发现不少课上需要讨论很多问题,并没有出现以前上课时在第几页划哪些东西的情况,于是大多数的高一学生虽然觉得一节课上下来很有精神,但却因为最后自己的书上没能记上什么条条杠杠的东西,于是就会出现一种恐慌心理,不知道自己能学的怎么样,万一因此考试考不好会怎样。
  
  3、新课改下的高一“新”生地理学习解决措施
  
  高一新生面对的问题很多,但是如果能以新课改为宗旨,在平时上课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一定的改进,还是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的。
  3.1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考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这种情况下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忽略,客观条件已很难改变,现在需要的是从思想上让学生进行转变,因此,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十分有必要的,只要他们喜欢上这门学科,就必然在学习这门课时投入很大的热情,有了热情又何愁自己学不好。
  那么,如何很好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3.1.1生活中寻找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处处留心皆学问”。新课改下,地理教学更应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找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让课堂融人生活,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3.1.2教材难点轻松化解
  学生刚进入高中学的就是最难的地理必修一,这是历届的学生都会比较头疼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内容需要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力,因此很多学生会因为畏难情绪而直接消极学习甚至放弃学习,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作用就要很好地被体现出来,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讲解化难为易,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如在要学生记忆全球气压带名称时可以适当提示他们用拳头上的凸凹来记忆。这样的方法无疑会让学生充满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兴趣。
  3.1.3增强学生信心,调整考前情绪
  不管之前有没有认真听课,好好背书,考前一周,大部分学生都会比较紧张,如果引导不好,成绩会受很大影响。 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放松心理,复习内容以记忆为主,是回忆性的浏览。要侧重基础知识的记忆,应是查缺补漏,可以找出前面做的练习,重点分析做错的题。总之,要主动为学生取得好成绩找出路、想点子,帮助他们度过这段紧张的时光。
  3.2要因生制宜
  现在的高一学生都是一些90后的孩子,都多多少少会有90后的特点,比如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承受挫折能力弱;极力表现与众不同;对网络十分依赖……种种的这些特点都需要老师更加用心的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以便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高一新生在地理学习中,自身不同特点都会影响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关键在于认真分析学生心理,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做好引导和转化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苏教版实验教材的亮点之一,率先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独设置为一模块进行教学的。有人认为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做出如此较大幅度的创新安排,编者考虑一方面基于彻底改变“一例一类题”的呈现形式,避免分类型套模式,而编排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以达到对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的反思及批判,另一方面基于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逐步有机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这样的角度看
高三复读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刚经历了高考落第的挫折。在短时间内难以走出沮丧的阴影,特别是高分复读生因为志愿填报过高而掉档,其低落的情绪较之一般更为强烈,在秋季开学,望着昔日的同窗背起行囊奔赴理想的学府,而自己却要拾起本准备尘封的课本,拖着疲惫的双腿重新回到起跑线上,个中滋味谁能体会?  去年秋季,我兼任了我校理科复读班的物理教学,对于上复读班的课我是毫无经验,一开始上课我便像对待应届班一样进
与小学生沟通其实很不易,现在的孩子大都会说:我们有代沟。其实不论哪个时代师生都存在交流的难题。跟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交流方式,与成绩不同的孩子交流也要有不同的方式,性别不同也要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特别是现代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任性、自私,这都给教师们带来了交流的困惑。非常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师生交流的方法。以下是自己的一点体会,本人认为以下三种交流方法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    一、真诚的微笑和
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在予人规矩的基础上使人“巧”。所谓的予人规矩是指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修词、逻辑、文理等有关的语文基础知识;所谓使人“巧”,就是让学生在掌握语言、修词、逻辑、文理等有关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获得写作的相关技能与技巧。因为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生不一定写作能力就强,他必须通过长期的、经常性的训练、强化与运用,“巧”才能有效地生成。但要做到“巧”,可却不是一早一夕的事,这需要教师的
背景分析: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在民间有不同的版本,嫦娥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形象。苏教版第九册《嫦娥奔月》叙说的是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使老百姓免于受害,吞下仙药升天奔月的故事,并由此有了一个美好节日——中秋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纲要》提出:“教材只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如何让学生抓住一些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感悟词语的温度,体验和理解嫦娥的牺牲与付
[摘要]从分析08年、09年泉州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入手,结合近几年阅读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中考考场上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知识量,用最准确概括的语言来答题。具体说来,在阅读时就要能够读薄、读细、读透文本,在回答问题时更要懂得巧妙地在原文中寻找原原本本的答案、答案的变形以及找出原句作为例子加以分析、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方法;答题技巧;原文语句    《2010年泉州市中考语文考试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是互为影响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教师的教在不断影响学生的学和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也在不断影响教师的教,并在促进、检验着教,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具有相互反馈作用。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学生不断获取语言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学生要掌握某一语言项目,不仅要在观念上形成规则性知识,而且要能正确地操作和运用,这需要经
教育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永远要做的事情。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但它反过来又影响社会发展的快慢和质量。教育的基本职能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传承,其核心是纯洁灵魂,塑造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教育又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的制约和困绕。因此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在不同的时期也一定有不同的热点受到广大社会的关注,教育本身也就是在解决这些热点问题的同时完善和发展。本文就教育的部分热点问
陶行知先生在论述“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本质时有一段精辟的见解,“‘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身心全顾的。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是学习语文的机会。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课程生活化,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2010年3月30日、31日在章丘市举行济南市优质课评比,我有幸前往学习、观摩。通过听课,自己有很多感触。现将本次活动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30日,我听了6节课,31日听了4节课。共10节课。  我统计了一下:技术方面:我所听过的10节课,每节课都是用powerpoint,其中有3位老师插入了flash,8名老师插入了视频(很多不止一处视频),3位老师插入录音,这说明课件的技术含量在加重,有些素材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