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体化谈运动能力研究及其价值意义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m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什么是运动能力、如何培养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运动能力如何评价等诸多问题是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从本期起,本刊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研究员,结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中国学生运动能力等级标准与测评系统研究”围绕“运动能力”撰写系列文章,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运动能力是日常或特定环境中对运动技能准确而熟练运用的能力。运动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体育课程一体化倡导注重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纵观我国学者对运动能力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各自探讨着运动能力的概念辨析、培养、影响因素等,不仅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运动能力的研究选题有所不同,而且,运动能力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突出和重要。然而,很少涉及从一体化的角度对运动能力进行研究。基于一体化探讨运动能力研究的价值意义体现得更加全面,既在体育相关政策的落实上起到推动作用,又在运动能力相关理论的补充完善上起着关键作用,更在运动能力有关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一、运动能力的研究视角梳理与内容分析
  关于运动能力的研究值得系统梳理。运动能力的研究视角不同,探讨的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全面把握运动能力,从不同视角来看非常必要,运动能力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反映着运动能力被关注的程度,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选题依据。笔者将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角度探讨运动能力现象、特征、培养、定位、形成、等级、标准、测评、进阶、影响、应用等。
  1.运动能力研究视角较为多元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运动能力”相关研究文献,并对1974年以来的1440篇运动能力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研究视角大致划分为如下几类:一是从探讨关系的角度研究运动能力,如,跑台机能试验与运动能力[1]、肌肉收缩与运动能力[2]、身体成分与运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3]、遗传因素与运动能力发展的关系[4]、论核心素养下体能与运动能力的关系[5]等。这些研究显示,运动能力与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厘清关系能够更好地把握运动能力。二是从测量评价的角度研究运动能力,如,专项运动能力的预测[6]、国外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测定及其研究工作简介[7]、跳远运动能力测评[8]、运动能力测评APP的设计与实现研究[9]、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生运动能力评价模型研究[10]、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评价指标研究[11]等。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对运动能力测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反映出运动能力测评的重要性。三是从促进发展的角度研究运动能力,如,体育游戏对4~5岁幼儿眼手协调运动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12]、体感游戏促进幼儿感知运动能力发展研究[13]、运用“基于比赛”的篮球教学理念有效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提升[14]等。该类视角的研究,抓住了研究运动能力的本质,即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为最终目的。这些研究不仅反映出视角多元,还呈现出从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训练学等多个领域探讨运动能力的趋势,还呈现出随时间推移,运动能力研究选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且测量评价与促进发展的研究更受研究者的重视等特点。以上研究为进一步完善运动能力理论体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系统地建构运动能力体系指导实践,从一体化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运动能力的研究更为必要。因为,一体化重点要解决体育课程的衔接性问题,而清晰把握学生的运动能力现状、等级及培养问题等,都与体育课程的顺利而有效地实施有较高的关联度和影响性。但总体上来看,已有文献从一体化的角度研究运动能力的成果还不多见。
  2.运动能力研究内容尚不系统
  对运动能力的研究除了多元化选题外,还有丰富的内容值得探索。通过对运动能力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围绕运动能力的研究内容涉及面相对较广,如特征、评估、影响、培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但从运动能力理论总体建构来看,尚不够系统。具体而言,目前运动能力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如,运动能力特征研究[15]、运动能力评估量表研究[16-17]、运动能力影响因素研究[18]、运动能力培养研究[19]等都尤为重要,且做了深入探讨,但从系统化建构来讲,运动能力研究内容缺口还较大,如,运动能力如何定位还认识不一,要能够准确区分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能力三者的必然联系和主要区别,否则,就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研究运动能力的价值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在理论创建研究完善体系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运动能力的形成对学生未来科学参与健身运动,提高在运动比赛中灵活而准确地运用能力奠定坚实基础;运动能力包含哪些类型,还要确定一个最有指导性的分类依据,并将其与实践对接,便于组织学习与培养,一体化研究按照运动能力包含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的划分方式,系统把握其理论建构,提出实践方略;运动能力由哪些要素组成,更需要深入探討,运动能力的组成要素不清晰,会直接影响真正意义上的运动能力形成,一体化研究确定的运动能力结构要素是由体能、技能和心智能力3个核心要素组成;运动能力是如何形成的,技术、技能、能力是如何层层递进的,在培养过程中,各阶段如何夯实基础并逐步跨越,也是让学生有效形成运动能力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划分运动能力等级,等级间如何确定级差,一体化研究将运动能力按6个等级设置,不仅能更好地实施结构化内容,而且明确了达到运动能力四级相当于掌握了该项运动,而五、六级2个等级重点为发展特长的学生而定;不同等级运动能力如何评价,要能够打破过去定性看技评的方式确定水平高低,要能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综合评判运动能力水平,还要对以往人工测评有所突破,要能够与时俱进研制智能化测评方式,便于精准、客观、便捷地把握运动能力水平,一体化研究提倡综合性,更推崇智能化;不同学段如何规定运动能力等级,以往的体育课程评价从未对各学段的运动能力水平做出统一规定,一体化研究提出了“定级不定项”的评价方案,小学毕业要达到运动能力二级,初中毕业要达到运动能力四级,但规定等级而不规定项目,这既符合各地各校实际,也能充分考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运动发展需求;运动能力该如何应用,能不能用是由运动能力达到的水平所决定,会不会用受运动能力应用的技巧与方法掌握程度影响,如果形成了运动能力而不会用,说明运动能力的培养还不到位,还不够全面,一体化所提出的是达到能够在日常或特定环境中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就是要强调“有且会用”才是真正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达成。只有更加系统地研究运动能力,建立健全运动能力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二、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研究整体设计
  从一体化的角度研究运动能力,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研究,也是一次从认识、理解到体系建构,再到操作指导的综合性研究。该研究重点聚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其中,内容设置是系统建构运动能力理论的前提,方法选择是能否顺利完成运动能力理论建构和发挥实践指导作用的保障。
  1.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研究内容设置
  从一体化的角度对运动能力进行研究,首先,需要明确一体化与运动能力是何种关系。一方面,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关键是要呈现上下学段体育学习的衔接,之所以衔接不理想,甚至脱节现象突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下一个学段不知道上一个学段学生的运动能力达到何种水平,出现低级重复地学习。研究运动能力,尤其是研制运动能力评价标准,精准测评各学段学生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将能从根本上解决衔接问题;另一方面,运动能力的形成本身需要学、练、赛、评一体化组织。其次,运动能力研究内容需要系统化设置,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需要探索其现象、定位、特征、等级、标准等,全面把握运动能力“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从实践研究层面来看,需要探索其培养、形成、进阶、测评、影响、应用等,系统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等。对运动能力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综合研究,不仅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建立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整体框架,且能够在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精准把握改革的着力点,优化体育课程教学组织模式,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水平。
  2.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研究方法选择
  从一体化的角度研究运动能力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样需要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与之匹配,文献资料、访谈、调查、观察、考察、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个案等研究方法的运用都对系统探讨运动能力系列问题起着重要作用,只是诸方法各有侧重。文献研究是运动能力研究的最起始的方法,只有系统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才能找准运动能力研究进展与现状、经验与问题,精准定位后续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但文献的来源要全,否则,有可能做重复性研究。访谈法的应用要基于运动能力研究的实际需要,尤其是访谈对象的选择、访谈内容的设计、访谈时间的确定、访谈技巧的把握等都对运动能力研究的深度、广度,甚至高度起着关键性作用。调查研究重点是通过问卷的方式,对不同调查对象开展不同内容的调查,如调查对象对运动能力的理解、对运动能力现状的把握、对运动能力的需求、对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建设的认识等,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基础性调查。观察对于研究运动能力而言也至关重要,但重点是要观察课堂教学、课余锻炼与运动竞赛中运动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以及运动能力的培养结果,通过观察能够解决问卷调查难以解决的问题。考察一般是指实地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学校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对运动能力的培养过程、条件保障情况等。实验对于运动能力研究而言必不可少,不仅研制运动能力等级标准需要实验,运动能力标准的推广应用也需要一些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从而对标准进一步完善。统计与分析是对前期诸方法形成的数据的处理,根据对数据的需求不同,采取对应的统计分析方法。个案研究重点是针对运动能力评价而展开,是总结经验并推广应用的重要方法。对运动能力不同内容的研究,可以有选择地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
  三、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研究价值意义
  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背景下研究运动能力的价值意义更为突出,在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等层面都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实际意义。
  1.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研究能更精准地服务决策
  从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20]到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质健康状况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21]再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22]以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运动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和现行课程标准,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角度系统探讨运动能力,尤其是研究如何培養与评价运动能力等,有利于真正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阶段性掌握和运动能力的最终形成,实现更精准地服务决策。
  2.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研究能更全面地创新理论
  对运动能力的研究不仅要系统全面,而且要体现创新,即不能混淆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概念,还要精准定位运动能力的内涵、特征、价值等,更要创新研制运动能力等级标准,有了等级标准才能测评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运动能力水平,有助于实现上下学段体育课程的衔接,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衔接。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视角全面而系统地对运动能力进行研究,能够使研究更加系统化,既有助于全面建构运动能力理论体系;还能通过创新研制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建立健全运动能力评价体系,实现从评价运动技术,到评价运动技能,再到评价运动能力的质的飞跃,这一过程既体现出理论创新,又显现出研究突破。
  3.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研究能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基于一体化研究运动能力并非只是停留在理论建构层面,其重要的价值是指导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破解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体育课程当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学生学了但多数没有学会,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究其原因是学生学得不扎实,出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现象;学生学得不连贯,低级重复现象明显;学生学得不开心,无法满足兴趣爱好等。为解决体育课程问题,深入探讨运动能力的形成过程以及培养模式,指导学生提升运动能力水平;建立健全运动能力标准体系,专项运动教学就能够按部就班并扎实推进,每个学段的专项运动教学内容就更有助于系统连贯;通过等级评价明确了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就能通过多元化的组织方式,如,有条件的学校尝试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更有利于区别对待、分层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体育教育研究者将研究的着力点定位在运动能力相关问题的研究,这既是新时代体育学科研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体育学科运动能力理论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角度探讨运动能力及其价值意义,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贾金鼎,跑台机能试验与运动能力[J],体育科技资料,1980(6):10-12.
  [2]布罗德,肌肉收缩与运动能力[J],江苏体育科技,1981(3):45-46,26.
  [3]聂环玲,身体成分与运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学报,2014(3):73-78.
  [4]李田,遗传因素与运动能力发展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12):132-134.
  [5]尹志华,论核心素养下体能与运动能力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2):7-10.
  [6]保罗.施米特,专项运动能力的预测[J],体育科研,1981(12):20-21.
  [7]刘绍曾,国外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测定及其研究工作简介[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2(3):57-62.
  [8]王广春,跳远运动能力测评[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55-57.
  [9]刘萤,运动能力测评APP的设计与实现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9.5.
  [10]姜勇,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生运动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11):105-114.
  [11]刘兰财,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评价指标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82-186.
  [12]谢吉铃,体育游戏对4-5岁幼儿眼手协调运动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6.
  [13]陈菲菲,体感游戏促进幼儿感知运动能力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6.
  [14]史红亮,运用“基于比赛”的篮球教学理念有效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提升[J],中国学校体育,2019(3):52-53.
  [15]杨羿帆,陈玉凤,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脂肪量与运动能力特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1):75-76 78.
  [16]韩文娟,特殊儿童运动能力评估量表论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7(2):20-25.
  [17]肖洪莉,上海市《特殊儿童运动能力评估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8.5.
  [18]刘凤月,球类组合游戏对6-8岁感统失调儿童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3.
  [19]潘前,美国国民运动能力培养的特点与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67-71.
  [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 体 质 的 意 见 [EB/OL]. (2007-05-24)[2018-12-28].http://www.gov.cn/jrzg/2007-05/24/content_625090.htm.
  [2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 (2012-10-29)[2018-12-28].http://www.gov.cn/zwgk/2012-10/29/content2252887.htm.
  [2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EB/OL].(2016-05-06)[2018-12-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和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和健康中国行动的战略部署,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德阳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和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德阳市教育局承办,德阳外国语学校协办的第八届全国
一、案例背景  在2017年高一新生军训即将结束的前一天,学校突然通知我在军训之后给学生教授2天广播操。广播体操是学校大课间的主要项目,多年来学校一直做第一套广播体操,学校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由于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级中学,大多数新生之前学习的都不是第一套广播体操,所以每学年开学的前几周高一年级的课间操做得都比较混乱,以至于学生尴尬、班主任抱怨、体育教师难堪、校长不满。为确保开学后课间操的整齐统一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道路的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间节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谋划了到2035年中国教育事业现代化所要实现目标的途径和将要采取的措施,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系统的总结和明确的规划。其中,对学校体育做出了整体的规划。在此,笔者与大家一起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所作的全新定位和提出的明确目
一、案例背景  小学高年级的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田径的跑、跳、投到球类、武术、器械体操类等项目各具特点。但即使这样,仍有好多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表现出对这个没兴趣、学那个真没劲的懒散样子,这不免让体育教师倍感头疼。  去年笔者任教六年級1至4班的体育课,通过2个月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中笔者逐渐了解到一些现象:每个班的班风、兴趣、凝聚力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就拿球类来说吧,六(2)
跳绳是小学生常用的身体练习手段,也是体质测试项目之一,对于发展学生的弹跳、平衡、耐力、速度等素质非常有益,并可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节奏感。跳绳可以在室内、室外练习,受场地限制小,是一种有效的有氧和无氧健身锻炼方法。许多小学生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就开始接触跳绳运动,但很多小学生最初的跳绳成绩并不理想,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主要是存在跳绳频率不稳定、跳绳耐力不足和练习枯燥使学生有抵触情绪3个方面的问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强调的“强化体育课”的要求,巩固江苏省体育学科“研读课标、研究教材、规范教学行为”活动的成果,2019年9月25日—27日,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二次备课教学展示活动在江苏省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承办。教育部
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永远在路上。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常州市持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并多次成为全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试点。近期常州市又举行了推进第二轮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方案论证会,本刊以此为契机,对常州市教育局局长杭永宝进行了专访,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常州市学校体育改革深化发展的理念、措施和效果。  《中国学校体育》:您每逢教育会议必谈学校体育,必谈学生健康促进,一直强调“学校教育改革重在体育”,请谈谈您的理
一、课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纲要》为依据,结合初中生身心特点,本着以教材为载体,发展体能的理念展开教学,按照以往的习惯,笔者会把关注点放在“准备姿势”“传球手型”“手指手腕动作”等技术方面的教学上,但是经过学习《纲要》后,笔者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如何利用排球,发展学生的快速移动、空间判断、上下肢协调等身体素质上。  (二)教材分析  排球属于开放性、知觉性运动技能,对个体的身体素
一、引領学生尝试触摸悬挂的小彩旗  目的:学生对悬挂物体很感兴趣,跃跃欲试。让学生以不同的跳跃方式尝试触摸悬挂的小彩旗,以提升学生的跳跃能力。  方法:为了提高练习密度和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笔者选用小彩旗作为悬挂物,将学生分成4排进行练习(图1-1)。为了关注到每组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制作了3个不同高度的小彩旗(图1-2),每1个小彩旗高度相差3cm,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要触摸的小
约翰·艾薇、罗伯特·波特曼将运动肌肉24小时代谢循环分为三个时期,即能量期、合成期和生长期。[1]笔者从以上三个时期进行系统叙述,为高三体育特长生科学训练、合理补充营养提供借鉴指导。  一、能量期营养摄入与建议  能量期即能量消耗期,指训练前10分钟和训练过程中,是和训练一致的时间阶段,这个阶段,肌肉的主要代谢目的是释放足够的能量以驱动肌肉收缩,运动中消耗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是阻止肌糖元储备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