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g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而后教,教得更有效;教而后思,思得更深刻。叶澜教授更是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已成为中小学常规管理中的一种潮流。但若静心分析,则不难发现“潮流”的背后,存在着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而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种种低效的反思,甚至是负面的反思。故需要我们予以高度地关注和深入地思考如何才能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一、教学反思的现象及分析
  现象一:敷衍了事
  由于广大教师工作繁忙或对撰写教学反思的意义认识不够明确,因此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还有少部分教师写教学反思是迫于学校的压力,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其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要么辞不达意,东扯西拉,甚至实在没有东西好写,就到杂志上、报刊上东抄一段西摘一句,权当“反思”。这样,敷衍了事的反思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教师忙于应付,非但不能从反思行动中得到收获,获得成长。反而浪费了时间,成为教学反思这一任务的奴隶,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现象二:蜻蜓点水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思如蜻蜓点水,常常是流于表面现象,满足于感性经验的总结,把教学反思当成了课堂教学的简单“回顾”,只是教学过程的再现,没有思想冲突,没有教学感悟,更不能从反思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知识储备、理论素养、反思方法的不足,才导致教师反思时不能深入探究教学现象,不能深度剖析教学问题。因此,教学反思的效益低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现象三:独思冥想
  班主任教师不仅要忙于教学中的备、讲、批、辅、考、评等常规教学活动,还要进行班级管理,组织开展活动,处理学生矛盾。偶尔写写反思,但由于缺少交流、合作的习惯与氛围,或自己羞于与他人交流、沟通.或他人不愿参与交流、合作。因此,在反思过程中极少有人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有的教师有时为了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彻夜难眠,白发骚更短。这样靠个人苦思冥想来诠释与表达的教学反思,不仅认识肤浅狭隘,收效甚微,而且使教师陷入自我封闭的反思困境。
  现象四:千篇一律
  很多教师上完一堂课后,根本不去进行深入地反思与分析,只是经验性的总结与回顾,而且关注的视角比较单一。往往只用简单的几句话便总结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先写教学成功之处,再写教学中不足的地方,没有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没有改进教学的方案,并且同一问题在不同的反思中多次出现,空话、套话较多,形成的反思千篇一律。这样,教学中的闪光点得不到及时总结,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更不用提通过反思来创性教学,提高自身专业成长了,反而使很多教师陷入反思的“定势”中,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劳动。
  现象五:误入歧途
  有的教师在反思中一味追求主体的合理性,从客观方面寻找原因,把教学中的不足归咎于学生的家庭教育、基础、能力、态度等,一味地为自己辩护,得出有碍自身专业成长的不当反思。也有个别教师片面追求教学的完美,片面追求理想化的教学境界,越反思时思想压力越大,越反思越不知如何教学,反而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中。这两种反思现象都偏离了主航道使反思误入歧途,其结果是消极的,甚至是负面的,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不利,甚至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提高有效教学反思的对策及措施
  (一)要提高认识,树立反思意思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很有道理的,任何一个成熟的教师都是在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反思之后成长起来的。教师通过反思能够不断发现个人或他人的优缺点,能够不断再学习,从而拓寬专业视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而且,课程改革也需要教师在反思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当然,许多教师教学负担偏重, 但这并不能作为不进行教学反思的借口。只要大家有心教改、真心提高自己的能力,时间是能够挤出来的。教师要树立反思意识,认真总结经验,可以将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体会和感受采取教后记或问题单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逐渐积累资料便于分析、思考、研究、交流。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在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发挥管理作用,构建和谐反思氛围
  学校要求教师写反思是从管理方面入手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性,因此,教学反思的管理应具有人性化。只有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反思氛围,搭建积极的教学反思平台,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学校布置教学反思要留有弹性空间,要保证教师有反思的时间,以便静心思考。特别是学校对反思的评价不能用形式、数量、篇幅来判断教师反思的优劣,应注重反思的质量,追求反思的实效,应该以 “精、深、实”为评价标准,看反思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哪些困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无帮助,对提高教学效益有无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参与反思的积极性。
  (三)加强学习和方法指导,提高反思实效
  我们知道,教师的“软肋”是教育教学理论的不足,方法的欠缺,这也是导致反思和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要改变现状,首先,学校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和解读课程标准,秉承课程理念,把课程理念和标准装在每一位教师心中,用来指导教学反思,形成反思参照标准。其次,反思的形式不能拘于一格,可以是自我评价、同行互评、专家指导,也可以是教后记、教学诊断、案例分析、教案再设计等。开拓多形式、多渠道的反思途径更有利于教师反思时发挥潜能,提高反思的效益。第三、教学的持续化、系统化,要求教师也应该是持续不断地思考问题。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持续不断的系统的反思是不容易做到的。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围绕专题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的效益。第四,学校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要求教师树立反思意思,善于发现问题,捕捉反思信息。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分析,才能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能开展教学工作,还要能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从事班级管理的能力同教学一样是我们必须学习并掌握的.如今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精神指导下,在新课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业是学生学习基本材料后的实践材料,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与语文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语文教学“链”上的一个环节、所以作业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观需要。如果说过去学生做作业是一种被动行为,有一种习惯说法是“完成”作业,认为这是学习的一个任务。而现在,作业是学生发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最理想的生成过程,是消除困惑、解决问题或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信任并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凡事不浮于口头,要身体力行;主动接近学生,与学生谈心,促进师生间的默契。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和谐 尊重 赏识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与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探究、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式学习,即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其首要的环节,就是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进行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说一个人能经常提问,处处设疑,时时探究要比单纯的寻找它的答案,更为困难和更具创造性。  
夏丽梅原是中国石化湖北荆州石油分公司的一名普通的核算员,2004年3月下旬,通过竞聘,她成为人民加油站站长。该站位于古城荆州的新北门外,是荆州石油分公司2000年收购的一座
疑能促思,疑能激趣。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地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质。  一、把握设疑时机,发挥设疑功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选择设疑的时机,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把握设疑的时机是发挥设疑功效的关键。  1、在开课导入处设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
新课程的推广实施,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和教学模式,尤其是对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由于初高中教学知识的变化,许多学生虽然很努力,但成绩却不像初中时立竿见影或卓有成效,因而产生困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根源在于初、高中英语的衔接问题。以下就新课程的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
2012年6月份(5月16日至6月13日),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部共收到投诉1779例,比5月份减少396例。国产手机、网络支付、旅游网站是本期的热门投诉。按投诉行业分,本月投诉人数最多的行
数学实验就是为了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思维活动。它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教学的实践来看,数学实验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解题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过数学实验直接解决复杂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有一类立体几何题,如果单凭想象,解题者有可能进入误区,从而影响考试的时间,而通过数学实验,就能轻而易举的获得问题的答案。  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