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析语言中感悟人物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相识再到相处的故事。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品析语言的教学片段,笔者对此进行了赏析。
  师:课文里对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有很多描写,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画一画,记得用
  “ ”画出描写爱因斯坦外貌、神态、语言等语句,用“ ”画出描写小女孩的语句,然后想一想,他们在你的印象中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生边自由朗读边画)
  生:我认为爱因斯坦不喜欢打扮自己。一个“蓬乱”就说明了他头发很乱,不经常梳理打扮。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的确是这样。
  生:我感觉爱因斯坦一心撲在科研上,连走路都在思考。这可以从“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一句中看出。
  师: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整天思考的都是科学实验的事情。
  生:“这个连衣服都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可爱,也很爱思考。
  师:那么小女孩认为,怎样的人才是一个伟大的人。
  生:至少应该穿戴整齐、很有礼貌。
  师:那么你们再想想,为什么小女孩的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人呢?
  生:主要是因为爱因斯坦在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
  生:我认为小女孩很天真、很直率,从“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句可以品析出。
  ……
  师:我们再来看看插图,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二次相遇,又是什么样子呢?
  生:他头发梳得很整齐。
  生:他西服穿得笔挺,十分气派。
  ……
  师:爱因斯坦发生了变化,主要原因在于什么?
  生:他听取了小女孩的意见。
  生:他想把小女孩邀请到家里做客。
  ……
  【评析】
  在我们的记忆中,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在文本中,尤其是在课堂上,让我们见到了他的另一面,他与小女孩无论是荣誉,还是年龄都相差甚远,但是他们却成了好朋友。对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爱因斯坦的那一颗童心。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在挖掘感悟中逐步认识爱因斯坦,由零碎的、片面的信息整合成为一个整体信息,进而有助于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以及文本主题。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起引导作用,通过交流点拨来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学生学会概括。
  其实,“伟大”这个词语在教学片段中也是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虽然教师没有通过问题直接呈现这一点,但把三个核心思考巧妙融入在师生对话互动中,比如“小女孩眼中的伟大”“她父亲眼中的伟大”以及“学生眼中的伟大”。从小女孩父亲眼里,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对科学做出的杰出贡献;在小女孩眼中,我们却看到了爱因斯坦的不拘小节;而学生则可以读出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幽默风趣,讲信用……通过文本,结合爱因斯坦的外貌、语言及动作,透过班级里一双双童真的眼睛,我们可以走近生活中的爱因斯坦,也能近距离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真正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
  不容置疑的是,这一课的重点是人物描写,通过描写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爱因斯坦平凡中的伟大,同样也能让阅读指向写作,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汉阳区车站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预设不仅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浑然一体,还能推促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毕竟课堂是师生双方对话的课堂,因而当预设遭遇到挑战时,教师又该怎么办?笔者以《祖父的园子》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教学片段】  (多媒体呈现文本插图,即祖父的园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一幅画,说一说祖父的园子美不美。  生:(齐)不美!  (这里教师预设学生的回答是“美”,继而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主要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与眷顾,以及呼吁人们热爱这片土地的心声。这篇课文是西雅图所作,语言感人真挚,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为扣人心弦的演说,他主要以生动形象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人类与这片土地上的河水、空气以及动物、植物之间的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当地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无比眷恋之情。如今的城市西雅图就是为纪念这位酋长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次尝试写话大都不知所措,而且对语言的认知和掌握也有很大不足。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引导低年级学生实现从说话到写话的过渡,并激发学生主动写话的兴趣,从而有效改变学生之前的“畏说”情绪,让学生能够展开自然顺畅的写话呢?  一、引导观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自身的生活经历
习作教学是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环节之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习作呢?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材的示范作用,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找准读写训练点,让学生心随文动,妙笔生花。下面,笔者就阅读教学中的随文小练笔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找准典型处,迁移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叙事散文《落花生》(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是我国现代作家许地山先生的作品,作者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发展顺序记叙,在家人的闲谈中借物喻人,赞扬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年少时读《落花生》,倍觉枯燥,机械地记住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不惑年,读过许燕吉的《追忆我的父亲许地山》《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再读《落花生》,看着
一节想象习作指导课,与其他习作课相比,无论是价值取向、课程理念、心理逻辑还是目标定位、策略选择、模式生成,都还显得相当稚嫩和单薄。因此,探求、实践想象习作课的教学,是在课标背景下习作课的教学的当务之急。  与一般的想象习作课相比,张祖庆老师执教的《亚马逊河探险》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包括教师的点拨和指导,都基于一定的知识储备,而非缺乏生活阅历的支撑。上课伊始,张老师就了解了班上学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统编本教材所选的课文除了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外,更为重要的是与单元语文要素紧密相关,为学生提供了值得品味与借鉴的言语形式,为学生的习作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悉心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并让学生向课文学习表达技巧。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教师除了正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思和体悟之外,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向着文本深处漫溯,如“作者为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存在的巨大差异,一些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无论是在实践机会的把握上,还是在表达的契机中,都会受到较大的制约,在不经意间就会变成“看客”。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应对策略。  问题一:缺乏信任,无实践机会  在
支点式学习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积极体悟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丰富了语用经验,更让他们掌握了必要的语用方法和技能,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图式。  一、舒展——以关键词语生长语言图式  借力支点式学习,生长学生的语言图式,可以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实现。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先搜集关键词语,再联系自己的语言重组课文信息,讲述时边看边想,用词串句,用段连篇,层层扩展。相应地,这些关键词语就成为了学生生长语言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由“单元导读”导入  1.第八单元的导语有这样一句话:“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用心读一读,看自己能读明白什么。  2.交流:读了句子你明白了什么?  3.(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