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铺就学生语言图式的新路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38574646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点式学习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积极体悟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丰富了语用经验,更让他们掌握了必要的语用方法和技能,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图式。
  一、舒展——以关键词语生长语言图式
  借力支点式学习,生长学生的语言图式,可以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实现。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先搜集关键词语,再联系自己的语言重组课文信息,讲述时边看边想,用词串句,用段连篇,层层扩展。相应地,这些关键词语就成为了学生生长语言图式的舒展点。
  《菩萨兵》要求学生能够“朗读课文,复述故事”。考虑到文本的故事性,笔者决定让学生通过找关键词语,体悟支点式学习的精妙。
  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后,笔者引领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语回顾两条线:一条是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的线,一条是侧面写藏胞的线。
  学生以关键词语为抓手,再加上语言图式,自然能顺畅地将课文用言语表达出来。学生不仅会为自己流利地使用语言文字感到开心,更会为自己掌握了抓关键词来表达的语言图式密码而自豪。
  二、迁移——以文体联结发展语言图式
  一篇文本从内容到形式,都会具有一定的文体特点。文体不同,它的功能和语言特点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一类的文本相互联结起来,进行整合,帮助学生主动建构“主题文体”的支點式学习意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材料,还能让学生学会迁移,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篇到类,最终在言语表达中发展语言图式。
  执教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笔者引导学生先梳理文本主要人物,再概述文本提纲:后羿射日、逢蒙拜师、接济百姓、王母送药、逢蒙抢药、嫦娥吞药、嫦娥奔月、后羿追妻和乡亲遥祝。最后引领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呈现这些情节,学生也在表达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了语言图式。
  学生用概括的方式,简明扼要地列出神话故事中的9个事件,逐步领悟了神话故事的内在逻辑结构。这种专业言语表达式阅读,从文学作品构思中迁移出来的支点式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习得故事写作的情节构思,还有助于学生表达“主题文体”时发展语言图式。
  三、深化——以认知规律提升语言图式
  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的故事情节变得复杂起来,那么如何关注年段特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这一类型的课文呢?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依据图式理论,引导学生通过支点式学习,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逐层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稳步提升语言图式。
  执教《螳螂捕蝉》,笔者先请学生说说通过文本所看到的景象,再选择一种方式来表达故事。实践证明,学生的言语表达不但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如把文本中“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说成了“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显得更为生动。有的学生创造性地描述环境: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的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
  教师应以理性的意识和自觉,关注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学生认知特点,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自我建构、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这样的言语表达训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图式,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淮海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一、谈话导入,了解句子基本形式  简单完整的句子,如,我要吃饭,他要喝水,它们的基本形式是:什么(谁)干什么。  渐渐地,你们长大了,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复杂的句子,这些复杂的句子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时我们需要从复杂的句子中提取主干,这就叫缩句。  二、 学习一般类型缩句,小试牛刀  1.学生尝试缩句,交流自己运用的方法。  例1:可爱的小狗津津有味地吃骨头。  2.学习运用“去枝留干”的缩句方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其中不乏“观察与发现”类习作:走进自然,观察身边的风景,然后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根据习作要求,我平时也会随着时节的变化,布置相应的习作。  南京的三月,乍暖还寒。在这样的早春,梅花山的梅花早早地开放了。梅花开到最盛的时候,李花、樱花等各色开得早的花儿也开始赶趟似的开放了。春花烂漫,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布置学生跟父母去赏花并写观赏片段。  周一,我看到了下面这篇习作片段:  
预设不仅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浑然一体,还能推促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毕竟课堂是师生双方对话的课堂,因而当预设遭遇到挑战时,教师又该怎么办?笔者以《祖父的园子》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教学片段】  (多媒体呈现文本插图,即祖父的园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一幅画,说一说祖父的园子美不美。  生:(齐)不美!  (这里教师预设学生的回答是“美”,继而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主要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与眷顾,以及呼吁人们热爱这片土地的心声。这篇课文是西雅图所作,语言感人真挚,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为扣人心弦的演说,他主要以生动形象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人类与这片土地上的河水、空气以及动物、植物之间的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当地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无比眷恋之情。如今的城市西雅图就是为纪念这位酋长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次尝试写话大都不知所措,而且对语言的认知和掌握也有很大不足。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引导低年级学生实现从说话到写话的过渡,并激发学生主动写话的兴趣,从而有效改变学生之前的“畏说”情绪,让学生能够展开自然顺畅的写话呢?  一、引导观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自身的生活经历
习作教学是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环节之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习作呢?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材的示范作用,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找准读写训练点,让学生心随文动,妙笔生花。下面,笔者就阅读教学中的随文小练笔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找准典型处,迁移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叙事散文《落花生》(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是我国现代作家许地山先生的作品,作者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发展顺序记叙,在家人的闲谈中借物喻人,赞扬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年少时读《落花生》,倍觉枯燥,机械地记住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不惑年,读过许燕吉的《追忆我的父亲许地山》《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再读《落花生》,看着
一节想象习作指导课,与其他习作课相比,无论是价值取向、课程理念、心理逻辑还是目标定位、策略选择、模式生成,都还显得相当稚嫩和单薄。因此,探求、实践想象习作课的教学,是在课标背景下习作课的教学的当务之急。  与一般的想象习作课相比,张祖庆老师执教的《亚马逊河探险》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包括教师的点拨和指导,都基于一定的知识储备,而非缺乏生活阅历的支撑。上课伊始,张老师就了解了班上学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统编本教材所选的课文除了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外,更为重要的是与单元语文要素紧密相关,为学生提供了值得品味与借鉴的言语形式,为学生的习作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悉心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并让学生向课文学习表达技巧。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教师除了正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思和体悟之外,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向着文本深处漫溯,如“作者为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存在的巨大差异,一些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无论是在实践机会的把握上,还是在表达的契机中,都会受到较大的制约,在不经意间就会变成“看客”。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应对策略。  问题一:缺乏信任,无实践机会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