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产生“数学恐惧症”的根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和排斥一直影响着一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如何找到根源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不良心理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探讨原因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生 数学恐惧症 产生根源
  有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做过与考试相关的噩梦里有70%左右的同学是梦到自己在考数学。因此,通常这些人会把自己统称为“数学恐惧症”患者。而更可怕的是,如今“数学恐惧症”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小,蔓延至初中乃至小学生。
  例如内地王女士发现现就读中学二年级的女儿对学习数学非常抵触,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这种恐惧主要体现在,孩子回家做作业时,总是先选择做其他学科的作者,比如语文、政治、物理等,把数学放在最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面对。王女士发现这个问题后,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请个家教,专门辅导孩子的弱项科目。但家教老师告诉她“这是因为孩子做数学时很难有迎刃而解的快感”,像这类孩子,比起想办法提高他的考试分数,不如先从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做起,至少要先解决他们排斥学习数学的心理问题。
  中国式“数学恐惧症”问题的教学根源在哪?
  1.效率低下,滥用补药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完全不顾学生情况,自说自话地教。一旦发现成绩不好,就集体补课,无的放矢,异化了补课的原有价值。本来,补救教学要有针对性,是针对第一次教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学好的学生开展的一种特殊教学。不能把补救教学当补药随便用,滥用的结果不仅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效果也是很差的。更可怕的是,长期补课会加重学生负担,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导致大批学生厌学、惧学。目前有少部分中小学生学习态度冷漠,原因之一就是无休止地补课。学生厌学情绪远比成绩不好可怕得多。而很多老师不关注第一次教学的有效性,不注意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提高教学效率,却期望通过第二、第三次补救的教学方式解决问题,效果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要在教师中提倡少补课,努力提高第一次教学效率,狠抓第一次教学的质量,争取第一次就让学生学会。
  2.急功近利,追求高分式教学
  让学生产生恐惧的不是数学本身,而是应试教育和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用网友的话来说:“这些年虐待我们的不是数学,而是数学课。”在升学压力下,数学教学中出现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技巧,把数学学习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放在了次要位置,短期内的确可以提高成绩,却是以牺牲学生的自信心这一长期利益为代价的。本来数学的作用不是拿来解题的,而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数学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上,而课堂教学要做的是如何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发展特点,为他们的思维发展提供载体,这就要求老师能理解数学,了解数学的内在逻辑体系,而不是教给学生某个概念、公式或定理。
  3.支离破碎,忽略体系式教学
  几年来的教改在某种程度上有把相对完整的数学体系折腾得支离破碎的嫌疑。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部分都存在着有机联系。我们应该让学生看到数学的灵活之美,通过好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能,而不是喊着“减负”的口号把数学教学限定在一个不科学的框里。曾经的考试大纲,因为教材中只出现了“2个向量之和的模长不超过这2个向量的模长之和”(这个性质对任意多个向量都是成立的),所以考试时,不得出现任何要用到3个及以上向量的相关性质的题目。这根本上是在说,我们不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我们把独立思考作为负担,给学生减负是让学生不去思考,那数学教育岂不成了简单的背诵和套用公式?那么考试就只能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考学生是否细心、是否熟练,任何有独立人格的人都不会喜欢这种生硬而无聊的教学。这就是所谓“数学恐惧症”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4.方法陈旧,无视主体式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担负起了教学的一切责任,不向学生放权,学生只是教师教的客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学的“局外人”,这种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对教学缺乏责任感;教师的数学教学方式“不自然”,强加于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内部动机都有不利影响;教学设计缺乏问题意识,解答“结构良好”的问题多,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少,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力;教学实施重结果轻过程,结论记忆多,关注知识背景和应用少,“掐头去尾烧中段”,导致学习过程不完整;教学总结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维方法的概括和渗透,导致机械模仿多独立思考少,数学思维层次不高;教学目标“讲逻辑而不讲思想”,强调细枝末节多,关注基本概念、核心数学思想少,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不利。长此以往,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失去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继而就会有较强的逆师性,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心不在焉;还有一些老师把数学教成了“数术”,丢失了数学的精髓和美感,老师变着花样出难题、怪题“折磨”学生,让很多人都在数学考试上有挫折感,逼着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嫌弃和恐惧心理。
  5.囿于误解,缺乏创新式教学
  对数学教育好多学生包括一些老师都有一些误解。例如:“数学无用”——除了数钱用到过数学,别的基本用不到,莫非我要用函数去买菜,用有理数和无理数解释我这个月工资情况?很多人都觉得,一辈子能够用到的数学知识就是小学的算术,投资得不到回报,让人没有成就感。然而,中学数学教育中的许多公式是整个近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有很多内容都已经“集成”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井盖要做成圆形,而不是别的形状?为什么我们的货币用的是1,2,5,10这样的面值?数学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不承认数学在一个人的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就是间接地否定所有科学教育的地位。
其他文献
有关调查表明,在学生讨厌的学科中,数学仅次于英语,名列第二。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了当务之急。笔者近几年依照教育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实践表明,将思想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谈谈看法。  一、通过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新课程理念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就是说数学和其他文化一样,不但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数学这门学科历史悠久,让学生了解数学史亦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数学史的学习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将数学史与数学课堂内容结合在一起,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入数学史的讲解,以介绍数学史作为引入课堂知识的前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通过数学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一、数学史能激发学生对数学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强化评价意识,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口头评价与纸笔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与激励功能,焕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评价意识 过程性评价 科学原则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工作一度被忽略。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而不顾学生情感的发展,不注重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这种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数学则是描述世界的抽象语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实践是数学的源泉。由于其应用范围广,涉及多领域的特点,实际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的身影。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从实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