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jia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本人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2)讲究问题呈示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3)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2、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能力是关键。主体能力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能力,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能力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学生主体能力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提倡如下做法:1)允许“插嘴”。创新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插嘴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能力,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勇于质疑,师生合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2)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相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大的。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3)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现在不少学校,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学生还有什么主体性可发挥,有什么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又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向社会实践求新知,延展学习空间。陶行知曾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只有节余了时间,解放了空间,学生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4、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同时能够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为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履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再课堂上主动学习,自由思考,自由练习,进一步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使师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但是,怎样提高教学的实际效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本人有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字】课堂时效 数学 学习方法  一、课堂时效  课堂时效是指在课堂讲课的实际效果上对于讲课的
摘要: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我国建筑领域内也出现了较多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这些都为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方面进行了分析,简单的论述了高层建筑基础工程和框架结构施工工艺。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    前言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施工在工期、造价和劳动消耗方面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结合我国具体情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倾向于认知、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1理解学生、关心学生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
论文摘要:如何快速准确解决高考中的选择题?本文通过选择题的特点及突破方法的分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解题技巧; 特例法; 小题小做  数学选择题是高考数学三大基本题型之一,不但题目数量多,而且占总分值的比例高高考数学试题中,选择题基础性强,知识覆盖面宽,小巧灵活,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深度,渗透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  由于选择题不问过程只问结果,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略是准确、迅速。迅速是赢得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交际沟通,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要把训练内容从诸多方面进行优化,课堂中坚持多褒少贬等原则,设计口语表达训练内容着眼于巩
本文认为上海要建设符合国际大都市要求的城市空间环境形象必须在宏观战略和微观操作层次两方面在规划制度和政策引导两方面探讨优化城市空间环境的保障机制.
立体几何在高考中有一道小题,也有一道大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许多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环节很薄弱,这一道题往往得不到分,也影响做后面的题的信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避免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复杂的空间想象,我特将这十年的教学经练及近几年的教案作个总结。总结为“六求六证”。  先回顾几个基本概念作后续的铺垫。直线的方向向量:若向量 所在的直线与直线l平行或重合,则称向量 为直线l的方向向量
【摘要】本文从初三总复习课的特殊背景出发,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数形结合的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善于以数助形,见形思数的思维策略。  【关键词】数形结合 有效 策略  “数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无形时少直觉,形无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数形诗》。在诗中我们体会到是研究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指把代数的精确刻划
本文探讨上海城市空间环境形象定位与标志,优化上海市城市空间环境形象实施保障机制与对策.
对城市建设的议论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上海市民的热门话题,对上海城市建筑的各种议论似乎存在着一些理解误区,本人就此表达一些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