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全面施行的今天,美育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但碍于种种原因,我们农村美术教育相对于发达城市来说是滞后的,这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更需要我们一线的广大美术老师为之付出努力,来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虽然说一些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让学生更喜欢美术课。兴趣乃是学习的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便能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就我十多年来的实践总结,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让学生更喜欢美术课的。
一、了解学生差异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想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必须先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允许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指向,承认学生存在的客观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美术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慢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弱之分,充分的尊重学生,从而培养他们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喜欢美术课。如:有一节课我提出让学生临摹书中的一幅国画作品,这时有的同学要画荷花,有的则要画竹子,我很爽快地就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这个时候我即便强硬的拒绝他们,强行要求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也会按我的要求把作业完成,但他们就可能因此失去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失去一些对美术课的兴趣,自然也不容易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
二、创设愉悦情境
传统的“老师说教、学生听”的课堂模式最不受学生欢迎。美术课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是就是因为美术课“轻松”、有趣。我们一线美术老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喜欢上美术课,更乐于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如:我在上装饰画制作这一课时,要求同学们利用生活中平常的材料制作装饰画,我没有跟他们讲述装饰画的原理、色彩搭配等,而是将精心收集的一些精美的装饰画一一展示给他们,那生动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那别出心裁的创意更是让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赞叹。受此感染,学生们也都跃跃欲试,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构思并讨论制作的内容、需要的材料,然后让他们分头行动。一次手工制作的热潮在班级里掀起……。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一个良好的范例,对学生们不仅具有启发、引导的作用,更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三、挖掘乡土素材
大家都知道,要想上好美术课,那得准备很多材料,譬如:积木、橡皮泥等等,要购买这些材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如果离开这些材料,美术课又似乎难以开展。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我提倡学生将身边平常的材料引入课堂,碎布、毛线、鸡蛋壳都可以用来制作手工艺品。于是美术课堂成了学生的手工作坊,独具匠心的装饰画也应运诞生,用茅草茎编制的“风车”,用花穗做成的“猫头鹰”, 用碎布拼制的“仕女图”,用竹管做成的“吹奏乐器”,用皱纹纸扎成的“白雪公主”,最精彩的是“沙瓶画”,同学们利用生活中各种废弃的陶瓷、玻璃、硬塑瓶子做出来的,由于细沙质地粗糙,沙瓶画更显示出了丰富的肌理效果,美妙极了……
让学生把手工劳作与美术创作相结合,学生的感官被全面调动起来,它既要运用到美术语言,譬如观察、分析事物的形状、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等进行艺术抽象,同时也要考虑到如何了解和感受材料的色、形、质量、怎样选择合适的工具、怎样运用恰当的方法制作加工等。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个性和想法,从而感受创造的独特兴趣。
四、尝试实地写生
有很多美术课需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写生,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型。许多东西光凭教师说教,就让学生去完成作业,学生是很难表现出什么来的。要想表现得更真切,必须让学生有实地的体验,真实的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把同学们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感受、去触摸,尝试更直接地用色彩去抒发,去表达。 如上画《向日葵》这一课时,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而简洁的画面,运用颜色和画具画一幅色彩风景画。当我把学生带出校门,一个个欢呼雀跃,都很开心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开始创作,他们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着实让我惊讶,再看他们的作品,要比平时在教室里画的仔细得多,更形象得多,这大概就是源于他们走出教室细致观察的结果。因此要多让学生周初校门,多让他们在现实的环境中去感受生活,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增强,绘画能力也就有所提高了,学习兴趣自然更浓了。
五、开办作品展览
我们农村学校很少有条件让学生参观到大型的美术展览,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美术作品展览来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如,我们可以学校画廊做展览,在七年级开办卡通画、手工剪纸展览,在八年级举办装饰画、国画展览,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同学的作品都在展览之列,每个人都会觉得美滋滋的。同时在展出学生作品的同时,也可以将教师的作品一并展出。通过此举,不仅可以极大地推动同学们学习美术的热情,更可以让校园增添一些艺术的氛围。
六、体验媒体教学
作为信息载体的多媒体,在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实践中起到桥梁过渡作用。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唤起他们的情绪、兴趣,最大限度地作用与人。利用学校的多功能教室,让学生通过网络接受各种美术教育信息,如:中国刺绣的历史,中华陶俑、中国画笔墨情趣、唐三彩等,当更直观、更形象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听觉与视觉,使他们融入情境,便于他们认识、理解、接受、领悟,让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这种有别于平时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也更受同学们欢迎。也可以教学生用电脑作画,让他们在电脑上自由自在地去表达、随意的涂涂抹抹,去抒发、去体验美术的乐趣,感受美术带来的愉悦。
另外,我们可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美术现象,适时给学生提供关注与参与的机会。如运动会的广告、元旦晚会的底幕、晚会主持人的服装、演员的服装、学校将的大楼建筑、美术室的室内布置,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事情,也是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这些鲜活的内容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以上仅是我在美术教学中一点浅薄的积累,要想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期待现有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好,为学生创造更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接受更多美的熏陶。
一、了解学生差异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想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必须先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允许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指向,承认学生存在的客观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美术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慢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弱之分,充分的尊重学生,从而培养他们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喜欢美术课。如:有一节课我提出让学生临摹书中的一幅国画作品,这时有的同学要画荷花,有的则要画竹子,我很爽快地就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这个时候我即便强硬的拒绝他们,强行要求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也会按我的要求把作业完成,但他们就可能因此失去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失去一些对美术课的兴趣,自然也不容易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
二、创设愉悦情境
传统的“老师说教、学生听”的课堂模式最不受学生欢迎。美术课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是就是因为美术课“轻松”、有趣。我们一线美术老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喜欢上美术课,更乐于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如:我在上装饰画制作这一课时,要求同学们利用生活中平常的材料制作装饰画,我没有跟他们讲述装饰画的原理、色彩搭配等,而是将精心收集的一些精美的装饰画一一展示给他们,那生动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那别出心裁的创意更是让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赞叹。受此感染,学生们也都跃跃欲试,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构思并讨论制作的内容、需要的材料,然后让他们分头行动。一次手工制作的热潮在班级里掀起……。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一个良好的范例,对学生们不仅具有启发、引导的作用,更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三、挖掘乡土素材
大家都知道,要想上好美术课,那得准备很多材料,譬如:积木、橡皮泥等等,要购买这些材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如果离开这些材料,美术课又似乎难以开展。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我提倡学生将身边平常的材料引入课堂,碎布、毛线、鸡蛋壳都可以用来制作手工艺品。于是美术课堂成了学生的手工作坊,独具匠心的装饰画也应运诞生,用茅草茎编制的“风车”,用花穗做成的“猫头鹰”, 用碎布拼制的“仕女图”,用竹管做成的“吹奏乐器”,用皱纹纸扎成的“白雪公主”,最精彩的是“沙瓶画”,同学们利用生活中各种废弃的陶瓷、玻璃、硬塑瓶子做出来的,由于细沙质地粗糙,沙瓶画更显示出了丰富的肌理效果,美妙极了……
让学生把手工劳作与美术创作相结合,学生的感官被全面调动起来,它既要运用到美术语言,譬如观察、分析事物的形状、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等进行艺术抽象,同时也要考虑到如何了解和感受材料的色、形、质量、怎样选择合适的工具、怎样运用恰当的方法制作加工等。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个性和想法,从而感受创造的独特兴趣。
四、尝试实地写生
有很多美术课需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写生,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型。许多东西光凭教师说教,就让学生去完成作业,学生是很难表现出什么来的。要想表现得更真切,必须让学生有实地的体验,真实的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把同学们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感受、去触摸,尝试更直接地用色彩去抒发,去表达。 如上画《向日葵》这一课时,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而简洁的画面,运用颜色和画具画一幅色彩风景画。当我把学生带出校门,一个个欢呼雀跃,都很开心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开始创作,他们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着实让我惊讶,再看他们的作品,要比平时在教室里画的仔细得多,更形象得多,这大概就是源于他们走出教室细致观察的结果。因此要多让学生周初校门,多让他们在现实的环境中去感受生活,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增强,绘画能力也就有所提高了,学习兴趣自然更浓了。
五、开办作品展览
我们农村学校很少有条件让学生参观到大型的美术展览,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美术作品展览来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如,我们可以学校画廊做展览,在七年级开办卡通画、手工剪纸展览,在八年级举办装饰画、国画展览,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同学的作品都在展览之列,每个人都会觉得美滋滋的。同时在展出学生作品的同时,也可以将教师的作品一并展出。通过此举,不仅可以极大地推动同学们学习美术的热情,更可以让校园增添一些艺术的氛围。
六、体验媒体教学
作为信息载体的多媒体,在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实践中起到桥梁过渡作用。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唤起他们的情绪、兴趣,最大限度地作用与人。利用学校的多功能教室,让学生通过网络接受各种美术教育信息,如:中国刺绣的历史,中华陶俑、中国画笔墨情趣、唐三彩等,当更直观、更形象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听觉与视觉,使他们融入情境,便于他们认识、理解、接受、领悟,让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这种有别于平时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也更受同学们欢迎。也可以教学生用电脑作画,让他们在电脑上自由自在地去表达、随意的涂涂抹抹,去抒发、去体验美术的乐趣,感受美术带来的愉悦。
另外,我们可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美术现象,适时给学生提供关注与参与的机会。如运动会的广告、元旦晚会的底幕、晚会主持人的服装、演员的服装、学校将的大楼建筑、美术室的室内布置,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事情,也是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这些鲜活的内容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以上仅是我在美术教学中一点浅薄的积累,要想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期待现有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好,为学生创造更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接受更多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