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就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进行论证,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对策,以供企业和政府参考。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投资环境 投资政策
一、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征
(一)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572亿美元。而2006年1-9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40.6亿美元,同比增长175.7%。 按企业数计算,其中约90%海外投资项目是由国内中小企业投资的,而且境外投资企业的普遍规模较小,中方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居多。根据商务部近期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投资区位上,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首选非洲第一,东南亚第二, 拉美第三,以下依次为中东、东欧、中亚等地区。
(二)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以小为主,大多集中在百万元以内的小项目,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分散程度高,对外投资项目较小,投资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也比较小。
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相对集中,国别对象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近几年来,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首选非洲国家,比重达32%;东南亚占20%;拉美地区18%;以下依次为中东、东欧、中亚及其他地区等。这与产业梯度和境外加工贸易政策鼓励的地区基本吻合。
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策略主要是国内员工的海外经营。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还只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成海外直接投资的当地化,大部分直接投资简单的将国内员工转移到海外。
二、中小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
(一)微观层面。1、管理水平较低,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大部分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基本上还沿袭着家庭式的管理模式,在组织、人事、劳动、财务会计、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缺乏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面对陌生的海外市场环境,缺乏市场调查能力。另外,我国的中小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2、技术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差。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科技含量偏低,多属劳动密集型技术,缺少产品技术优势;同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对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技术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还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足10%。我国中小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全国研究经费的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3、企业人员国际化素质不高,缺乏优秀人才。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吸收科技、管理等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国际营销、国际标准规范、国际投资等一些对外投资的关键条件方面,国内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尚不具备,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
(二)宏观层面。1、政策体制限制。我国目前有关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够健全,在宏观上缺乏对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必要的协调、管理,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保险、信息、海外市场调查、促销等方面也没有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虽然目前已有一些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般措施,但并没有配以充分的特别机制来实行,而仅有的也手续繁杂,审批过于严格,致使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2、缺乏完善的社会服务和信贷体系。我国现存的社会服务和信贷体系不健全,在软环境方面缺少完善的出口管理和对外投资的辅导机构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对外发展。中小企业对如何进行跨国经营、以及境外的投资环境、投资政策、营销渠道等等不够熟悉,而国内又没有相应的辅导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获得相应信息、实现对外发展。从而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在利益和市场的驱动下从事海外经营与投资,有着很大的盲目性。3、 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缺少必要的信贷支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转变,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依据主要是产品有市场,企业有效益。对于生产型的中小企业而言,如果暂时出现销售困难、市场前景不好,就很难获得贷款。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方面的资金也很难获得满足。在直接融资方面,对中小企业的限制要比大型企业更为严格。4、管理机构不健全、产权管理混乱。缺乏统一、权威的管理机构,权力分割严重,产权管理混乱。因此,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各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常常各自为战,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互相争斗的局面,造成国家不必要的损失。在具体的运营中,境外企业的主管部门为了各自不同的局部利益而主观割断正常的经济联系的事情也经常发生。
(一)建立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及服务体系。应尽快设立一个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并明确该机构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在该机构主管下建立中小企业的辅导体系,在财务融通、经营管理、品质提升、自主创业、研究开发、对外行销、生产技术、资讯管理、工业安全、污染防治等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辅助与指导。
(二)完善小企业金融信贷体系及海外保险体系。在金融信贷方面应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实行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把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措施落到实处。可先在国有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业务部,处理针对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财务融通方面的问题。在信用保证方面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金”,一方面对具有发展潜力但担保品欠缺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另一方面减少金融机构融资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信心。
(三)尽快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海外投资保险体系。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分布区域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设立征收、汇兑限制、政府违约、战争等险别,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实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政策上应对中小企业倾斜,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根据行业及规模的不同,对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适当的减免税收,实施差别税,鼓励中小企业向外发展。
同时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升级,应对中小企业在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及建立国际品牌形象方面的投入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中可参考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三、总结语
目前,中国在境外的企业从投资规模看,基本上为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本身和外部体系的原因,中小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阻碍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难题,本文已经通过对对外投资的相关理论的论证,对作为主体本身的中小企业和作为客体的政府部门应该做出的策略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齐晓申,冯德连,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商业时代,2006(33)
[2]刘丽艳,王姝怡,国际经贸[J] .商业时代,2007(23 )
[3] 袁向东,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004.04
[4]何金泉,中国民营经济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06
[5] 孙振玲,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03.05
[6] 耿新,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渠道不畅的成因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7)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投资环境 投资政策
一、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征
(一)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572亿美元。而2006年1-9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40.6亿美元,同比增长175.7%。 按企业数计算,其中约90%海外投资项目是由国内中小企业投资的,而且境外投资企业的普遍规模较小,中方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居多。根据商务部近期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投资区位上,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首选非洲第一,东南亚第二, 拉美第三,以下依次为中东、东欧、中亚等地区。
(二)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以小为主,大多集中在百万元以内的小项目,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分散程度高,对外投资项目较小,投资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也比较小。
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相对集中,国别对象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近几年来,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首选非洲国家,比重达32%;东南亚占20%;拉美地区18%;以下依次为中东、东欧、中亚及其他地区等。这与产业梯度和境外加工贸易政策鼓励的地区基本吻合。
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策略主要是国内员工的海外经营。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还只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成海外直接投资的当地化,大部分直接投资简单的将国内员工转移到海外。
二、中小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
(一)微观层面。1、管理水平较低,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大部分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基本上还沿袭着家庭式的管理模式,在组织、人事、劳动、财务会计、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缺乏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面对陌生的海外市场环境,缺乏市场调查能力。另外,我国的中小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2、技术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差。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科技含量偏低,多属劳动密集型技术,缺少产品技术优势;同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对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技术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还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足10%。我国中小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全国研究经费的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3、企业人员国际化素质不高,缺乏优秀人才。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吸收科技、管理等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国际营销、国际标准规范、国际投资等一些对外投资的关键条件方面,国内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尚不具备,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
(二)宏观层面。1、政策体制限制。我国目前有关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够健全,在宏观上缺乏对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必要的协调、管理,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保险、信息、海外市场调查、促销等方面也没有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虽然目前已有一些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般措施,但并没有配以充分的特别机制来实行,而仅有的也手续繁杂,审批过于严格,致使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2、缺乏完善的社会服务和信贷体系。我国现存的社会服务和信贷体系不健全,在软环境方面缺少完善的出口管理和对外投资的辅导机构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对外发展。中小企业对如何进行跨国经营、以及境外的投资环境、投资政策、营销渠道等等不够熟悉,而国内又没有相应的辅导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获得相应信息、实现对外发展。从而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在利益和市场的驱动下从事海外经营与投资,有着很大的盲目性。3、 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缺少必要的信贷支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转变,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依据主要是产品有市场,企业有效益。对于生产型的中小企业而言,如果暂时出现销售困难、市场前景不好,就很难获得贷款。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方面的资金也很难获得满足。在直接融资方面,对中小企业的限制要比大型企业更为严格。4、管理机构不健全、产权管理混乱。缺乏统一、权威的管理机构,权力分割严重,产权管理混乱。因此,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各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常常各自为战,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互相争斗的局面,造成国家不必要的损失。在具体的运营中,境外企业的主管部门为了各自不同的局部利益而主观割断正常的经济联系的事情也经常发生。
(一)建立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及服务体系。应尽快设立一个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并明确该机构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在该机构主管下建立中小企业的辅导体系,在财务融通、经营管理、品质提升、自主创业、研究开发、对外行销、生产技术、资讯管理、工业安全、污染防治等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辅助与指导。
(二)完善小企业金融信贷体系及海外保险体系。在金融信贷方面应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实行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把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措施落到实处。可先在国有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业务部,处理针对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财务融通方面的问题。在信用保证方面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金”,一方面对具有发展潜力但担保品欠缺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另一方面减少金融机构融资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信心。
(三)尽快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海外投资保险体系。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分布区域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设立征收、汇兑限制、政府违约、战争等险别,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实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政策上应对中小企业倾斜,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根据行业及规模的不同,对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适当的减免税收,实施差别税,鼓励中小企业向外发展。
同时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升级,应对中小企业在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及建立国际品牌形象方面的投入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中可参考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三、总结语
目前,中国在境外的企业从投资规模看,基本上为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本身和外部体系的原因,中小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阻碍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难题,本文已经通过对对外投资的相关理论的论证,对作为主体本身的中小企业和作为客体的政府部门应该做出的策略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齐晓申,冯德连,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商业时代,2006(33)
[2]刘丽艳,王姝怡,国际经贸[J] .商业时代,2007(23 )
[3] 袁向东,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004.04
[4]何金泉,中国民营经济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06
[5] 孙振玲,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03.05
[6] 耿新,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渠道不畅的成因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