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考查新动向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75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考试大纲》对这一知识的能力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熟语)”,能力层级为D级。这一考点尤其是熟语考查是各地语文高考常规题型之一,具体考查内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方面,即理解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的特殊要求准确恰当地使用熟语。
  本考点的传统考查形式主要是辨析熟语,尤其是成语使用恰当与否,考查考生能否辨别出熟语运用中望文生义、轻重失当、敬谦误用、搭配不当、感情色彩误用等问题。不过,分析近三年高考尤其是2009年高考全国十多套试卷,对熟语的考查,除以上病因辨析仍是考查热点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下面分别举例分析。
  
  一、胡乱穿插,事理不通
  
  有些熟语的使用表面看起来精当巧妙,但结合语境细细琢磨,容易发现有时是只追求了语言的雅致,熟语意义与整个句子并不符。例如:
  (1)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裹的土地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2009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解析](1)中“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或泛指各地方言。句中意思说电视剧加入太多现代元素,很明显未涉及到方言不方言问题,结合句意,可用“洋腔怪调”。(2)中“匪夷所思”意思是“不是根据常理所能想像得到的”,“非常离奇”,而“他们”的生活方式特意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加以强调,刚好说明很平常,哪谈得上“离奇”?
  
  二、辞不达意,前后矛盾
  
  有些熟语的适用对象有特殊要求,传统的熟语考查会在对象误用上设题,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此句中“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原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夜景观建设”,属于用词不当。可见辨析这种病因,只要记住熟语意义就可以准确判断了。但是现在设题不仅仅要求通晓熟语意义,还必须紧密结合语境,防止因文内前后矛盾而辞不达意。例如:
  (1)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最敝帚自珍的意味。(2009年高考辽宁卷)
  (2)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2009年高考江西卷)
  (3)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2009年高考安徽卷)
  [解析](1)中“敝帚自珍”的“敝”是“破的,坏的”;“珍”是“爱惜”。意思是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首先语境中作品是作家的不是编辑的,不算“自珍”,能出版的作品不算是不好,所以不算“敝帚”。所以语境中的成语与文内信息前后矛盾,明显使用错误。(2)中“死得其所”,是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而前面就评价他“一生恶贯满盈”。这儿用“死有余辜”才对。(3)中“耳提面命”是指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贴近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对人教诲恳切。不过。这一成语却用“不尊重学生”作定语,制造了内部矛盾。
  
  三、辞虽达意,不合语法
  
  每个成语都有自身约定俗成的意义以及语法功能,有时在一个句子中,熟语的意义讲得通,但却不一定合乎语法规则。如果对一些常用熟语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如:
  (1)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2007年高考安徽卷)
  (2)包圆圈越缩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2005年高考湖南卷)
  [解析](1)句中的“完美无缺”是完备美好,没有缺点。很明显是形容性短语,一般作补语或谓语,不能作状语。即使不考虑其语法功能。它的意思是晦涩不清的,此处讲化石的取出应该用“完好无损”。(2)中“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旬中应充当谓语,而句子却把它充作了“成为”的宾语,应将“瓮中捉鳖”改为名词性短语“瓮中之鳖”。
  
  四、形近义殊,混淆使用
  
  有些成语与另一些形体接近,或只一字之别,或只语序有别,由于读音相差不大,在使用时极易忽略意义差别而混用错用。例如:
  (1)这位大学毕业生虽然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他们决心自主创业,牛刀小试,开创一番新事业。(2009年高考四川卷)
  (2)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2009年高考湖南卷)
  [解析](1)中的“牛刀小试”,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能。结合上文“实践能力不足”,发现与“小试牛刀”混用而造成了前后矛盾。(2)中“一挥而就”意为一动笔就完成,形容写文章、写字、绘画很快就完成。这里陈述对象是计算机的工作,不可能“一挥而就”,属对象运用不当,可改为“一蹴而就”。做这道题,在积累理解词语含义的前提下,一定要通观选项的整体语境。
  
  五、不分对象,表述错乱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主观扩大其使用的范围。例如:
  (1)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2009年高考安徽卷)
  (2)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2008年高考重庆卷)
  (3)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2008年高考四川卷)
  [解析](1)中“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雄健洒脱,不能指“明星的逸闻”。(2)中的“丰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只能修饰或陈述女子,不能作“民族歌舞”的定语。(3)中“焕然冰释”,“焕然”,消散的样子;“冰释”,冰块消融。出自《老子·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后用“焕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而句中“焕然冰释”陈述对象是“烦恼”,对象不当。
  
  六、概念外延,或缺或赘
  
  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不合语境,可能是由成语的概念外延,在句中找不到对应信息,或句子信息超出了概念外延。例如:
  (1)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2009年高考山东卷)
  (2)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2008年高考安徽卷)
  [解析](1)句中的“左右为难”指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只是单方面的事情,不存在正反两方面。可断定此句“左右”滥用,直接去掉就可以了。(2)句中的“骇人听闻”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的意思。而且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而“报纸为了招徕读者”去编造的消息不一定是坏消息,好消息、离奇消息也可以,所以这一成语的使用缩小了概念外延,应用表意更宽泛的“耸人听闻”就可以了。
  
  七、不合习惯,违反常规
  
  有些成语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而很少用于其他句式,如“同日而语,一概而论,无时无刻,等闲视之,等量齐观、善罢甘休”等都只能用于否定句中。如:
  (1)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2007年高考辽宁卷)
  (2)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2007年高考辽宁卷)
  [解析](1)中否定不当,“无可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前面加“不应”就把意思弄反了,应去掉,再说,它已经表确定无疑了,习惯上也没有再次否定的。(2)句属违反常规,“大人不见小人怪”旧指位高或有德者对位低或无德者的过错不见怪,语境中“小人”是自己,非“你”。
  有些熟语在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以及词义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和灵活性,既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用,而且两者都可能是正确的。对这类熟语,使用辨析时,我们首先要分析熟语本身的特点,理清其隐含的多义性,然而还要分析句子的语境,看两者是否协调一致。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偏概全。如1995年全国高考题“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这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人只知其表示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的贬义色彩,而不知道它在特定环境中还有表示想像新颖奇特的另一色彩。再如2007年安徽卷有:“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粉墨登场”,现在多用为贬义,指坏人物经过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但句中用其本义,演员妆扮后进行表演,中性词。是正确使用。与之类似的的还有“标新立异、登峰造极”等,可作中性,也可作贬义,“咄咄逼人、呼风唤雨”等,也有褒义与贬义之分。
其他文献
大家都说背书很辛苦,现在我教给大家一种简单却又极其有效的方法——思维导图背诵法。  用思维导图背诵课文,可分成三个步骤。下面我们就以《鹊桥仙》为例,给出运用思维导图背诵课文的方法。  第一步为制作思维导图。  首先结合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该思维导圈的布局,弄清图中每个区域和课文段落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鹊桥仙》中作者秦观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
期刊
半命题作文。是一种补充式命题。有时要我们补充的是定语,有时是状语,有时是补语,有时是宾语,有时是谓语,有时是主语。也就是说,各种句子成分都可能要我们补充。  自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考一直没有用半命题的形式出过作文题。2009年,湖北卷、福建卷首次使用了这种形式,引起全国广大考生的高度关注。  半命题作文,需要我们补上空缺的成分。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审题的过程。应该怎样审题呢?我们结合湖北卷和
期刊
我约请了几位平时对语文学习颇有想法的同学,结合他们的亲身体会,谈谈文言文应考的经验。这些同学谈的内容都是有感而发,言之有据,有的还比较深刻独到,我撮其精要,整理成此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表微 (清)彭绍升    沈忠伯馆于上津桥程氏,司出纳无苟,与人交,诺必诚,行不蹈非礼。予友汪大绅,亦授徒程氏,见而异之,曰:“子性耶?亦习而安之耶?”  曰:“吾尝闻教于黄先生若木矣。始吾贫
期刊
好的开头一要明。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二要美,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反弹法”等等;三要简,简洁是明朗的保证,入题要快,千万不能太罗嗦了。  下面介绍一些好的开头方法。这些好的开头,我们把它概括为八个字:顺、逆、引、喻、释、比、问、记。    1 顺    直截了当地提
期刊
一、综合类    扩大内需、落实科学发展观、甲型H1N1流感、金砖四国、海上阅兵、地球一小时、新中国成立60周年、“5·12”地震一周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朝鲜发射卫星    二、国际时政类    卢武铉、红衫军、猛虎组织、奥巴马就职、关塔那摩监狱、伊朗大选、法航失事客机、“骗补门”、布内尔地区、“铸铅行动”    三、国内时政类    兽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房市、武隆
期刊
词语是由一个个字根据各自的意义组合而成的。很多词语因为使用的时间长,我们对其组成成分的意义模糊甚至忘记了,这就造成了错别字的频繁现身。如果把这些易错字在词语里的意思弄清楚,就不会再犯张冠李戴的错误。下面对常见易错字词进行逐一分析,通过剖析词义带动记忆。括号内是正确字。  1 甘败(拜)下风  [解析]“拜”指“拜倒”,整个成语意思是“甘愿拜倒在某人的下方”,跟“失败”的“败”意思不相干。  2 自
期刊
高中毕业班学生。中学读了六年的书,单是语文就有12本,摞在一起,也有相当的厚度。到了复习阶段,面临的问题必然是时间紧,负荷重,难于应付。要想把语文复习好,必须想方设法把厚书读薄,以便以简驭繁,收事半功倍之效。  怎样把厚书读薄?    一、善于分解,从课文摄取知识点    为了牢固掌握知识,我们每复习一篇课文,在熟悉内容之后,就必须善于将课文进行分解,从而少而精地摄取分布在课文中的知识点。如《荷塘
期刊
反讽是一种常见的手法,高中语文教材有多篇课文涉及这一手法。闻一多先生的《死水》最为突出的艺术手法莫过于反讽。为了使死水的特点更为突出,作者采用反讽手法,把死水沟中的种种肮脏成分以极其美好的事物来表现,例如:把人们扔进沟中的“破铜烂铁”上的锈迹比作“翡翠”和“桃花”,把死水中的“油腻”比作“罗绮”,把死水表面的一层“霉菌”比作“云霞”,把死水的恶臭比作“绿酒”,把死水中表面的一层气泡比成是“大珠”和
期刊
给父亲的情书    父亲,当别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谢谢您让我选择做了我自己。  ——题记  父亲,您知道吗?传说女儿是父亲前生的情人。我知道这个说法的时候,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因为我想,如果前生我们是情侣,最后的结局也一定是和平而安宁的。相约着喝了孟婆汤,然后无牵无挂地走上独木桥,来了今生。而今生,我成了您疼爱的女儿,您是我最敬爱的父亲!  年幼的我。淘气而固执,当邻居家的同龄女踮着脚尖翩
期刊
悼亡诗指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一般说来有以下特点。    一、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