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点成线,由此及彼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li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毕业班学生。中学读了六年的书,单是语文就有12本,摞在一起,也有相当的厚度。到了复习阶段,面临的问题必然是时间紧,负荷重,难于应付。要想把语文复习好,必须想方设法把厚书读薄,以便以简驭繁,收事半功倍之效。
  怎样把厚书读薄?
  
  一、善于分解,从课文摄取知识点
  
  为了牢固掌握知识,我们每复习一篇课文,在熟悉内容之后,就必须善于将课文进行分解,从而少而精地摄取分布在课文中的知识点。如《荷塘月色》,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要摄取的知识点有:感情的基调,写景的线索、顺序和层次。抓住景物特点状物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富有美感的叠词,贴切生动的比喻和新鲜别致的感觉,复句中的分号的作用,并列复句的层次。掌握了知识点,就为知识的迁移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善于归纳,把同类知识点联成知识线。从而形成知识网
  
  一种类型的文章必有共同的特点,而这共同的特点并不是正好集中体现在某一篇文章里,而是由许多同类型的文章从这几个或那几个方面来体现的。我们学了同类型的文章,要善于归纳。上纲上线,使知识系统化,把知识点用线条联成有纲有目的知识网。网有大有小,各式各样:有记叙文网、说明文网、议论文网、散文网、小说网、诗歌网……,有语法网、修辞网、表现方法网……有了这些知识网,我们在高考中遇到阅读文章,就可举纲张目,顺利解决阅读问题。
  举说明文为例,其知识网可以这样编织:(见图1)
  网中每一知识点下面要附上简要说明。内容包括特色、作用、例句(至少要注明文章标题),以唤起回忆,生发联想,对照运用。
  
  三、善于由此及彼,迁移运用知识
  
  高考既考查学生的知识素质,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临场应变的能力。试题出得“活”,我们复习也要着眼一个“活”字;课外试题比重大,我们复习就不能死记死背,而应该以课文为范例,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由此及彼,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
  下面试举两例说明:
  《祝福》何以采取倒叙法,何以把祥林嫂的惨死和鲁四老爷家的祝福对照起来写?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从知识的联系想到《祝福》的主题思想,想到《义理·考据·辞章》一文中关于义理和辞章关系的论述。这样才能得其解。主题思想属于内容要素,结构、写法属于形式要素,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祝福》所以采取倒叙结构和对照写法,完全出于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需要,倒叙为了先制造悲剧气氛,对照揭示了悲剧的社会根源。
  


  再如,有一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这样的题目,翻译“广求其比”。要准确翻译,必先搞清“比”的含义。从试题提供的短文的内容看,“比”是褒义词,其含义可联系初中学过的《核舟记》,那篇文章中有“其两膝相比者”一句,“比”注曰“靠近”,“广求其比”的“比”,与“两膝相比”的“比”意思相近,但需引申。“比”,靠近,可引申为“靠在一起”“并列”,“不相上下”“差不多”。结合原文,可讲作“(德才)(跟他)差不多(的人)”。这样一来,“广求其比”就可译为“广泛访求德才跟他差不多的人”。
  通过分解、归纳、迁移运用,就可把厚书读薄。这样,学的虽多,但能得其精要,又能迁移运用。迁移运用,不但能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还能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无形中扩大了知识面。这样,通过迁移运用,以简驭繁,实际掌握的知识不是少了,而是更为丰富、更为系统、更为广博了。
  
  经典名人对联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
  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孔子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丸歌心。
  ——屈原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篙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陶渊明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
  鼎足七出,威德成孚足千秋。
  ——诸葛亮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李白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杜甫
  韩潮学派百三汇,
  公起文章八代衰。
  ——韩愈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白居易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范仲淹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沈括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其他文献
今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卷第22题,在不少考生眼中是一道非常容易的题,但据阅卷点最后统计,本题我省人均分数是2,2分,这一结果大大出乎考生的意料。本人参加了今年高考阅卷工作,评阅的正是这道题,对考生的失误深感惋惜。本文拟对考生的失误作点简析。    一、试题回放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校拟编辑出版诗歌征文集。现有两个备选书名《献给母亲的歌》和《山河岁月欢乐颂》,你喜欢哪一个,请写下你喜欢的书
期刊
成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相当于实词,所以成语也具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性质与特点。如果对成语的词性把握不清,往往会犯语法错误。    一、名词性成语的误用    [例1]想用化妆品使自己更加花容月貌,谁知脸上却长出一大片小痘痘,  [例2]有人通过散布奇谈怪论的谣言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最终只是招来人们的嘲笑罢了。  [简析]例1中的“花容月貌”指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是名词性短语,它不能
期刊
半命题作文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命前半部分,如《____伴我行》、《____的遐想》;二是命中间部分,如《有一种____叫成功》、《将____进行到底》;三是命后半部分,如《想起____》、《生活需要____》。无论哪一种形式。需要填充的部分恰好是文章的核心,也是意旨所在,是时空与场景的定位。因而如何填,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2009年湖北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我却发现不少同学在作文拟题时出现偏差,造
期刊
“主题读写”栏目开设已经一年。对照2009年各地高考阅读和作文题,栏目对热点的把握和主题的划分是卓然有效的。其中黄德灿老师用近七千字的篇幅全面“读写‘善良’”,与宁夏海南两省作文题不谋而合,这绝对不只是一种巧合。新一轮各主题将更直面社会热点,关注成长困惑,引领大家以独特视角切入生活,思考人生。    美文欣赏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那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
期刊
大家都说背书很辛苦,现在我教给大家一种简单却又极其有效的方法——思维导图背诵法。  用思维导图背诵课文,可分成三个步骤。下面我们就以《鹊桥仙》为例,给出运用思维导图背诵课文的方法。  第一步为制作思维导图。  首先结合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该思维导圈的布局,弄清图中每个区域和课文段落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鹊桥仙》中作者秦观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
期刊
半命题作文。是一种补充式命题。有时要我们补充的是定语,有时是状语,有时是补语,有时是宾语,有时是谓语,有时是主语。也就是说,各种句子成分都可能要我们补充。  自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考一直没有用半命题的形式出过作文题。2009年,湖北卷、福建卷首次使用了这种形式,引起全国广大考生的高度关注。  半命题作文,需要我们补上空缺的成分。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审题的过程。应该怎样审题呢?我们结合湖北卷和
期刊
我约请了几位平时对语文学习颇有想法的同学,结合他们的亲身体会,谈谈文言文应考的经验。这些同学谈的内容都是有感而发,言之有据,有的还比较深刻独到,我撮其精要,整理成此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表微 (清)彭绍升    沈忠伯馆于上津桥程氏,司出纳无苟,与人交,诺必诚,行不蹈非礼。予友汪大绅,亦授徒程氏,见而异之,曰:“子性耶?亦习而安之耶?”  曰:“吾尝闻教于黄先生若木矣。始吾贫
期刊
好的开头一要明。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二要美,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反弹法”等等;三要简,简洁是明朗的保证,入题要快,千万不能太罗嗦了。  下面介绍一些好的开头方法。这些好的开头,我们把它概括为八个字:顺、逆、引、喻、释、比、问、记。    1 顺    直截了当地提
期刊
一、综合类    扩大内需、落实科学发展观、甲型H1N1流感、金砖四国、海上阅兵、地球一小时、新中国成立60周年、“5·12”地震一周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朝鲜发射卫星    二、国际时政类    卢武铉、红衫军、猛虎组织、奥巴马就职、关塔那摩监狱、伊朗大选、法航失事客机、“骗补门”、布内尔地区、“铸铅行动”    三、国内时政类    兽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房市、武隆
期刊
词语是由一个个字根据各自的意义组合而成的。很多词语因为使用的时间长,我们对其组成成分的意义模糊甚至忘记了,这就造成了错别字的频繁现身。如果把这些易错字在词语里的意思弄清楚,就不会再犯张冠李戴的错误。下面对常见易错字词进行逐一分析,通过剖析词义带动记忆。括号内是正确字。  1 甘败(拜)下风  [解析]“拜”指“拜倒”,整个成语意思是“甘愿拜倒在某人的下方”,跟“失败”的“败”意思不相干。  2 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