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中的反讽手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l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讽是一种常见的手法,高中语文教材有多篇课文涉及这一手法。闻一多先生的《死水》最为突出的艺术手法莫过于反讽。为了使死水的特点更为突出,作者采用反讽手法,把死水沟中的种种肮脏成分以极其美好的事物来表现,例如:把人们扔进沟中的“破铜烂铁”上的锈迹比作“翡翠”和“桃花”,把死水中的“油腻”比作“罗绮”,把死水表面的一层“霉菌”比作“云霞”,把死水的恶臭比作“绿酒”,把死水中表面的一层气泡比成是“大珠”和“小珠”。我们可以调动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充分地展开联想:翡翠的晶莹碧绿,桃花的鲜红艳丽,罗绮的柔滑光亮,云霞的流丽飘逸,这些意象加在一起本是一幅美妙无比的图画,这幅图画不仅充满灵气,而且能让人们流连其间。但是当我们确知这些所谓美好的事物来自于作者笔下的臭水沟时。我们不但无法感受到美好,反而会产生极其强烈的厌恶情绪,感到恶心,令人作呕。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两种意义相悖的意象之间的反差引发读者特殊心理反应,增强了表现力。
  又如《祝福》最后一段: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综观全文,“我”“懒散而且舒适”。“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都是“言非所指”,言此及彼,都有反面的命意。“我”之懒散舒适,正表现了“我”在鲁镇社会中的无可奈何。此种无可奈何,令隐藏着的作者,令我们读者于“我”之懒散舒适中感到无限哀痛、绝望之情绪:而“无限的幸福”,在祥林嫂悲剧命运面前。又是如此荒唐可笑。反讽性的结尾,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像“我”一样的知识分子和旧中国之象征的鲁镇的冷峻批判。由此可见,全文以“祝福”为题也有反讽之意。
  再来看《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夫人向林黛玉介绍贾宝玉,说贾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又引用古人《西江月》二词,批宝玉为“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可是小说的上下文(语境)又“歪曲”了王夫人和《西江月》的“评语”。你看作者写宝玉出场。从肖像描写,到言谈举止,以及林黛玉的心理感受“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些都告诉我们宝玉是一个英俊潇洒、可亲可爱的青春少年。显然王夫人和《西江月》的陈述,是“言非所指”。作者在此处采用的方法,正可看作反讽手法。王夫人所言和引用《西江月》愈将宝玉批得一无是处,就愈能表现宝玉的叛逆性格,愈显得宝玉这一形象的光辉。同时,也就愈有力地揭示了僵化庸俗的封建世俗观念的荒谬:将一个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于一身的好男儿。视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不肖子弟”。小说借此表达了对宝玉所生存的环境及此环境中的庸俗观念的有力讽刺。
  要注意的就是,反讽不能等同于反语。
  首先它们有相似点,即文字的表面意思跟本意不一致;同时,反讽手法有时也借助反语来完成。但二者的区别也比较明显:从概念所属范畴来看,反语属修辞手法;反讽既可作修辞手法理解,也可作表现手法看待。甚至可视作一种艺术手法。从形式上看,反语一般是指词句上的说反话,反讽则是指在一个语言片断甚至一篇文章中语境和表意构成的反差。从表达效果看,反语是正话反说,反讽则意在通过反差来达到暗示效果,言在此而意在彼,意在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反语除了表讽刺之外,有时还具有幽默效果(如孙犁《荷花淀》中用反语揭示那位声称“有什么看头啊”的年轻女人急于想再看丈夫的心态,从而达到幽默效果),而反讽只表达讽刺或批判效果。从意义解读方法来看,解读反语,一般直接换成相反的意思理解即可;而解读反讽,则必须探讨分析作者的真实意图,关注上下文语境甚至全文的写作背景或主旨。例如以下两例:
  ①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②……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鲁迅《灯下漫笔》)
  例句①加点词语是明显的反语,我们可采取直接替换法理解。例句②加点部分则运用反讽的手法,意在揭示中国人“极容易变成奴隶”的现实和“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奴性心理。
  2007年全国卷Ⅱ现代文阅读(《海南杂忆》)第16题:
  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
  答案为“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更符合“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歪曲”这一特征,作者意在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并借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的愤激之情。正如茅盾所说,是“含泪微笑”式的。
  又如2006年重庆卷现代文阅读(《说村落》)第18题:
  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第一问“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案之一为“反讽”。“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不仅在自我嘲讽,而且言外有意,更是对住在都市中的人不能真正理解村落、忘记村落的批评,同时引发读者思考。
  
  [达标强训]
  
  城市的雪 肖复兴
  如今,地球普遍变暖变旱,冬天里的雪已经越来越稀罕。特别是在城里,难得飘落下来一场雪,如同难得见到一位真正清纯可人的美人一样了。
  城市的雪。从入冬以来就一直在期盼中。仿佛要和春天里的沙尘暴有意做着强烈的对比。沙尘暴不请自到,而且次数频繁地光临,并不受城市的欢迎,但是,受欢迎的雪却在冬天里总是姗姗来迟,像是一位难产的高龄孕妇。以往的日子里。最耐不住性子的是渴望下雪天能够堆雪人打雪仗的孩子;如今,最焦灼不堪的是城边的滑雪场,总也等不来雪,只好先急不可耐地鼓动起人工造雪机,将人造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吹了出来,那只不过是 冬天的赝品。
  城市的雪。终于在期盼中飘洒下来,不用多久,便不再受欢迎,仿佛约会前的憧憬在见面的瞬间便顷刻扫兴地坍塌。雪落在树木上,再不会有玉树琼枝;雪落在房檐上,再不会有晶莹的曲线;雪落在院子里,再不会有茸茸的地毯和小狗跑在上面踩出的花瓣一样的脚印;雪落在马路上,很快被撒满盐的溶雪剂覆盖,立刻化成了黑乎乎一摊摊泥泞的雪水。
  也很难见到雪人,即使偶尔见到了雪人,也是脏兮兮的。城市污染的空气、汽车的尾气、制热空调机喷出的废气,一起尽情地把雪人的脸和全身涂抹得尘垢遍体,再没有原先那种洁白可爱,如同衣衫褴褛的弃儿。前两天北京下了一场雪,我在街头见到一个雪人,上午刚刚见到时,它还高高大大,插着胡萝卜的鼻子和橘子的眼睛,格外鲜艳夺目,没到中午,它已经脏成一团,附近餐馆倒出的污水,无情地将它浇头灌顶,把它当成了污水桶。而我在天坛公园转了一圈,只看到一个雪人。小得如同一个布娃娃。公园并不能够为它遮挡污染。它一样脏兮兮的。只有头顶上盖着一个肯德基盛炸鸡块的小盒子,权且当一顶帽子,闪烁着带有油渍渍的色彩,像是故意给雪作的一个黑色幽默。
  城市的雪,再不是大自然送来的冬天的礼物。而成为了并不受欢迎的客人,成为了城市污浊的乞儿,成为了pH试纸一样测试城市污染的显形器。
  其实,雪是无辜的,雪到了城市,没有得到娇惯和恩宠。相反被城市带坏了。雪的本色应该是洁白晶莹可爱的,却这样一次次地受到了伤害。我想起俄罗斯的作家普里什文曾经写过的《星星般的初雪》,他说:“雪花仿佛是从星星上飘下来的,它们落在地上,也像星星一般烁亮。”他又说:“今天来到莫斯科,一眼发现马路上也有星星一般的初雪。而且那样轻,麻雀落在上面,一会儿又飞起的时候,它的翅膀上便飘下一大堆星星来。”
  只是,如今的城市,无论莫斯科还是北京,再不会有这样星星般的雪花了,再也不会有雪中飞起的麻雀翅膀上飘下一大堆星星的景象了。
  在北大荒,我倒是见过一种叫雪雀的鸟,特别爱在冬天下雪的日子里出来。飞起飞落,格外活跃。它们和麻雀一样大小,浑身上下的羽毛和雪花一样的白,大概是长年洁白的雪帮助它的一种变异,环境的力量有时强大得超乎想象。心里暗想,今天这种雪雀要是飞进城市,也得随雪花一起再变异回去,羽毛重新变成褐色,甚至乌鸦一样的黑色。
  雪花的洁白,只能在梦里、童话里,和普里什文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里。
  (选自《北京晚报》2007年1月7日)
  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反讽的手法,有人认为,“反讽”是指一种“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试结合这一观点指明文中加线句子的“所言”和“所指”,分析其表达效果。
  1 心里暗想,今天这种雪雀要是飞进城市,也得随雪花一起再变异回去。羽毛重新变成褐色,甚至乌鸦一样的黑色。
  2 雪花的洁白,只能在梦里、童话里,和普里什文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里。
  
  [参考答案]
  
  1 “所言”:指作者借想象写雪雀羽毛的变异;“所指”:作者借此突出城市环境恶化的严重性。表达了内心的不满和忧愤。
  表达效果:通过想象中的雪雀羽毛变异,与雪雀本身的特点形成强烈对照,造成巨大的反差效果,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 “所言”:城市晶莹洁白的雪景因城市环境污染而悄然消逝,人们对雪的美好形象只存留在梦想、童话和诗文里。“所指”:作者对往昔晶莹洁白的雪景的怀念和美景不在的怅惘,对城市现实环境恶化的忧伤之情。
  表达效果:文字表面意义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内涵,引发读者思考;同时,使表意更加深刻,更耐人寻味,使情感更加深沉,更具有感染力。
其他文献
成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相当于实词,所以成语也具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性质与特点。如果对成语的词性把握不清,往往会犯语法错误。    一、名词性成语的误用    [例1]想用化妆品使自己更加花容月貌,谁知脸上却长出一大片小痘痘,  [例2]有人通过散布奇谈怪论的谣言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最终只是招来人们的嘲笑罢了。  [简析]例1中的“花容月貌”指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是名词性短语,它不能
期刊
半命题作文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命前半部分,如《____伴我行》、《____的遐想》;二是命中间部分,如《有一种____叫成功》、《将____进行到底》;三是命后半部分,如《想起____》、《生活需要____》。无论哪一种形式。需要填充的部分恰好是文章的核心,也是意旨所在,是时空与场景的定位。因而如何填,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2009年湖北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我却发现不少同学在作文拟题时出现偏差,造
期刊
“主题读写”栏目开设已经一年。对照2009年各地高考阅读和作文题,栏目对热点的把握和主题的划分是卓然有效的。其中黄德灿老师用近七千字的篇幅全面“读写‘善良’”,与宁夏海南两省作文题不谋而合,这绝对不只是一种巧合。新一轮各主题将更直面社会热点,关注成长困惑,引领大家以独特视角切入生活,思考人生。    美文欣赏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那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
期刊
大家都说背书很辛苦,现在我教给大家一种简单却又极其有效的方法——思维导图背诵法。  用思维导图背诵课文,可分成三个步骤。下面我们就以《鹊桥仙》为例,给出运用思维导图背诵课文的方法。  第一步为制作思维导图。  首先结合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该思维导圈的布局,弄清图中每个区域和课文段落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鹊桥仙》中作者秦观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
期刊
半命题作文。是一种补充式命题。有时要我们补充的是定语,有时是状语,有时是补语,有时是宾语,有时是谓语,有时是主语。也就是说,各种句子成分都可能要我们补充。  自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考一直没有用半命题的形式出过作文题。2009年,湖北卷、福建卷首次使用了这种形式,引起全国广大考生的高度关注。  半命题作文,需要我们补上空缺的成分。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审题的过程。应该怎样审题呢?我们结合湖北卷和
期刊
我约请了几位平时对语文学习颇有想法的同学,结合他们的亲身体会,谈谈文言文应考的经验。这些同学谈的内容都是有感而发,言之有据,有的还比较深刻独到,我撮其精要,整理成此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表微 (清)彭绍升    沈忠伯馆于上津桥程氏,司出纳无苟,与人交,诺必诚,行不蹈非礼。予友汪大绅,亦授徒程氏,见而异之,曰:“子性耶?亦习而安之耶?”  曰:“吾尝闻教于黄先生若木矣。始吾贫
期刊
好的开头一要明。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二要美,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反弹法”等等;三要简,简洁是明朗的保证,入题要快,千万不能太罗嗦了。  下面介绍一些好的开头方法。这些好的开头,我们把它概括为八个字:顺、逆、引、喻、释、比、问、记。    1 顺    直截了当地提
期刊
一、综合类    扩大内需、落实科学发展观、甲型H1N1流感、金砖四国、海上阅兵、地球一小时、新中国成立60周年、“5·12”地震一周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朝鲜发射卫星    二、国际时政类    卢武铉、红衫军、猛虎组织、奥巴马就职、关塔那摩监狱、伊朗大选、法航失事客机、“骗补门”、布内尔地区、“铸铅行动”    三、国内时政类    兽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房市、武隆
期刊
词语是由一个个字根据各自的意义组合而成的。很多词语因为使用的时间长,我们对其组成成分的意义模糊甚至忘记了,这就造成了错别字的频繁现身。如果把这些易错字在词语里的意思弄清楚,就不会再犯张冠李戴的错误。下面对常见易错字词进行逐一分析,通过剖析词义带动记忆。括号内是正确字。  1 甘败(拜)下风  [解析]“拜”指“拜倒”,整个成语意思是“甘愿拜倒在某人的下方”,跟“失败”的“败”意思不相干。  2 自
期刊
高中毕业班学生。中学读了六年的书,单是语文就有12本,摞在一起,也有相当的厚度。到了复习阶段,面临的问题必然是时间紧,负荷重,难于应付。要想把语文复习好,必须想方设法把厚书读薄,以便以简驭繁,收事半功倍之效。  怎样把厚书读薄?    一、善于分解,从课文摄取知识点    为了牢固掌握知识,我们每复习一篇课文,在熟悉内容之后,就必须善于将课文进行分解,从而少而精地摄取分布在课文中的知识点。如《荷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