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语文教学的灵魂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伴随着语文教学的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注重情感因素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情感 伴随 感染 入境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所以有人说“教学若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因此,注重情感因素,视情感为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必须。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乐之”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就会为情绪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让语文学习创造最佳的效益。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的重要作用
  1.情感是语文课程中固有的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注重情感因素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儿童人虽小情却多,是有情之人、多情之童。根据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他们在小学阶段最易理解和接受的是形象。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受到关爱和鼓励的情感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正向的驱动力,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充分利用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3.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论是培养、激发兴趣还是体验、感受、领悟,不论是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角交际教学还是综合性教学,不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堂外,不论在学校中还是在学校外,都应该注重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在语文课程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环境来培植、养育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浸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孤零零地进行情感培养。
  因此,“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彼时彼地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这一切主要通过言语、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也正是以感情活动为基础的感受、感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中感受真、善、美,就必须把握文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使学生如沐春风、如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
  二、怎样才能达到如此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由以下两点:
  1.教师要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作品。这样,教师才能深入剖析作品,挖掘出作者的匠心,全面释放文中激情,“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从而使学生受到作者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比如:教师不了解曹植在少年时期就很有才华、很受父亲曹操的宠爱而遭到兄长曹丕的妒忌这一情况,就无法了解曹植当时悲愤心情,借豆萁、豆羹来比喻兄弟相残现象,进而提升情感,呼唤人间需要真爱,人与人、人与物何尝不需要呵护、关爱,更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体验及对生命的领悟。
  2.要采用多种方式恰当表达文情,使学生能够受到感染。首先是有表情朗读,调控扣人心弦的教学节奏。表情朗读可将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换成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耳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使学生品其味、明其理、激扬其怀。例如,有表情地朗读《卜算子·咏梅》,就能使师生共同沉浸在诗歌朗诵的节奏里,随词句激昂,被作者真挚的感情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
  其次是入境,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要达到这一目的,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怎么能谈到情感教学呢?教学要先“情动于己”,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学《小抄写员》时,让学生讨论:小小年纪的叙利奥出于对父亲真挚的爱,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在长达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忍受着身体上的极度劳累、精神上的极大误解和思想上的莫大悲痛,为父亲抄写签条,你有没有为你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分担什么?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没有,学了课文后你准备为自己的父母或亲人做些什么?这样就把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总之,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学中从“情”入手,在“情”上下工夫,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其他文献
前不久刚好从网上看到这么一篇文章,题目是《凌晨5点排队只为选政治课,老师特色教学受欢迎》,文中附有漫画。其中有这么一段:凌晨5点就去排队,不是为了买房,而是为了报名上思想政治教育课。这样火爆的场景你见过吗?一向与“乏味”、“枯燥”、“无趣”挂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什么在西南林业大学成了学生热捧的课程?经过采访和调查,记者发现西南林业大学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引入学习实践等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期刊
有关两位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材所呈现的计算方法是最基础、最具代表性、最具普遍性的,它充分考虑了各个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但对于跑得快、“不安分的学生“来说,那是不够的。下面向大家提供两种另类的、较为简单的、同时适用范围也略小的方法,与大家共勉,同时也希望这两种方法能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启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社会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一、两个因数相同且个位是5算式  15×15=_____
期刊
摘 要:互动式教学是一种优越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符合现代教育观念,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重要的教学路径。本文笔者浅论了小学教学中的目标,解说了互动形式,介绍了互动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尽了一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目标 互动教学  教学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另一方面则为以学生为体的学。要想平衡好这样一个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配合和互动,尤其对于语文这一包罗万象、博
期刊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文章。对于它的主题,我们多从社会的角度理解,说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可是面对今天的现实,我感觉这个主题越来越难以说服学生。看着讲台下那些不信任的疑惑的眼神,我觉得自己很难自圆其说。现在的孩子眼光很犀利,考虑问题越来越复杂。你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金钱关系,他马上反驳,并指出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拜金现象,
期刊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为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将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任务的重要位置上。文章把小学语文朗读巧妙地比喻成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接的桥梁,提出了四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朗读教学技巧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 朗读 重要性 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课标对读书提出了明确的
期刊
摘 要:由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很大的区别,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需要一个过渡,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成长与教学内容的特点,从数系的过渡、“数”与“式”的过渡、解答方法上的过渡、学习方式的过渡等几个方面做好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过渡  多年的教学中存在这样的困惑:学生和家长都反映学生小学数学成绩比较好,但进入初中后,部分学生成绩明显下降,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所
期刊
摘 要:重视学习目的教育,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培养兴趣 调动积极性 主动学习 正确评价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习目的教育,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
期刊
中国古代的政体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
期刊
当今儿童的业余文化被他们周围的电子媒体强烈地控制着,在被动的消费或主动的游戏中,学生们只是在虚构和假装中领略到一个迷人的现实,虽然它有时也能唤起儿童的创造愿望,但实际上主要是电子媒体在运作控制。市场上甚至学校门口地摊上的溜溜球、彩色丝线和丝带等手工制作材料都具有多样性,学生在上学前已经利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了,这些几乎是他们最大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美术兴趣就是对美术
期刊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创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历史课堂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则直接影响到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拟就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作一探讨。  一、问题的设置  1.从思维的灵敏性出发,设置识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