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设计,博采众长,因地制宜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npi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而“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传统课堂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理念、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如问题串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微课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长期使用单一教学形式,不同教学环节不合适宜地采用某种教学形式,弊端甚多。经过长期总结反思,结合建构主义理论,笔者摸索出“整体设计,博采众长,因地制宜”的教学设计新思路,在高三复习课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实效。
  1 “整体设计,博采众长,因地制宜”的教学设计新思路
  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只重课堂教学设计,对课前、课后的教学延伸设计重视不够。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一种整体设计的教学理念,课前、课后的教学延伸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要整体考虑,科学规划,注重预、导、练三个阶段。课前预学案要采用多种形式,唤醒学生的记忆,提供其学习的支点;课上导学案要博采众长,因地制宜,增大课堂思维容量;课后练学案要精心组题,强基础,练考能,通过练习,学生既能发现知识与能力的薄弱环节,又能对知识点的考查形式做到察变化,明趋势。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① 概述动物和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② 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③ 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2 能力目标
  ①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②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感知生物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功感。
  ② 培养学会探究、思考、合作、交流的品质。
  3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二已学习过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本节内容信息量大,发散性强,难度高,学生往往存在遗忘、混淆概念、条理不清及理解不透等问题;特别是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在离子水平上的认知和对突触间神经传递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结果难以理解,给学生的学习造成极大困难。复习不只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4 教学设计
  4.1 预学案的课前学习设计
  传统的预学案一般为填空式,形式单一。因此,笔者将预学案的课前学习设计分为四个部分:① 设计基础知识问题串,引领学生的预习;② 编组教材知识填空,强化学生的记忆;③ 教材识图,增强学生识图能力,为图形转换、图文转换奠定基础;④ 判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检验预习效果。这种设计使学生的课前自主复习有抓手,使学生在掌握旧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又能发现新的问题。
  4.2 导学案的课堂教学设计
  4.2.1 “反射与反射弧”的课堂教学
  教师将“反射弧”的教学设计为三个环节。先由学生回答预学案的基础知识问题串,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教师纠正,以基础知识问题串来夯实基础。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识别反射弧模式图,用箭头和文字写出反射活动过程;识别神经元结构图,在教师指导下画出神经元的简图,通过采用图形转换、图文转换的方法形成形象思维。反射现象的判断是该部分的教学难点,最后教师采用情景—问题—总结的方法突破难点。教师列举现象:① 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② 含羞草的叶子被触碰后会下垂;③ 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④ 头撞门眼冒金星;⑤ 用针刺激蛙的离体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要求学生判断这5个现象是否属于反射,并总结出反射发生的条件。
  4.2.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课堂教学
  教师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课堂教学,设计为5个环节,不同环节因地制宜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环节1:采用基础知识问题串教学。先由学生回答关于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部电流的问题,相互补充,教师纠正。
  环节2:采用“动态展示、教师精讲”的方法教学。利用Flash动画动态演示并讲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发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
  环节3:采用“小组合作、模型建构”的方法,使学生深化理解与记忆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下面的文字和箭头及合理的连接词画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图。① 受刺激时,兴奋部位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② 局部电流;③ 电位差;④ 兴奋不断向前传导;⑤ 电荷的定向移动;⑥ 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电位为内负外正;⑦ 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连接词是形成、产生、刺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建构模型;并利用投影仪进行展示,不同小组之间进行比较。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理解不深,记忆困难;而采用小组合作,模型建构的教学形式能深化理解,解决记忆难的问题。
  环节4:采用发散联系,设计递进式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教师展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引导学生回忆A、B、D的名称以及a、b、c、d、e的运输方式(图1)。
  教师设计的递进式问题串是:① 静息时,K 外流的运输方式是什么?K 外流后膜内的K 浓度高于膜外吗?② 兴奋时,Na 内流的运输方式是什么?Na 内流后,膜外的Na 浓度高于膜内吗?③ K 运入神经元的运输方式是什么?Na 运出神经元的运输方式是什么?④ 改变膜外Na 浓度,静息电位是否改变?⑤ 减小膜外Na 浓度,动作电位是否改变?这种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深入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环节5:学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时,教师采用情景—问题—总结的教学方法。情景1:刺激离体神经纤维;情景2:脚踩铁钉缩脚。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情景1和情景2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还是双向,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但刺激感受器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通过创设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去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4.2.3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课堂教学
  教师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七个环节,不同环节因地制宜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环节1:采用基础知识问题串教学,先由学生回答关于突触小体与突触的问题,相互补充,教师纠正。
  环节2:采用图形转换、图文转换的方法来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识别突触的经典图(图2),回答:① 轴突与树突相接触,对应乙图中的A还是B?② 轴突与细胞体相接触,对应乙图中的哪个部分?然后画出突触的简图。
  环节3:采用动态展示,教师精讲,发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教师利用Flash动画动态演示并讲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环节4:采用小组合作,模型建构来深化理解与记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与方向。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利用下面文字和箭头及合理的连接词画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①A神经元轴突末梢;②B神经元兴奋或抑制;③突触后膜电位变化;④突触间隙;⑤突触前膜;⑥突触小泡;连接词是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同时教师利用投影仪进行展示,不同小组之间进行比较。最后,由学生画出兴奋单向传递的方向。
  环节5:采用发散式问题串,深挖教材。人教版教材第19页中写道:“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教师设计的发散式问题串是:① 突触小泡形成相关的细胞器?② 神经递质释放的运输方式是什么?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③ 哪种物质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 神经递质与什么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⑤ 突触小体、突触后膜、突触上的信号转换分别是什么?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使他们深入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能引导学生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环节6:采用思维导图法总结有关神经递质的知识点,增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建构大的思维导图在一堂课上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效果更差,因此改为构建小的思维导图,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图3)。
  环节7:采用情景—问题—总结的教学方法,研究生物现象的原因。教师创设情景1:某神经递质作用于A突触后膜,引起Na 内流;另一种神经递质作用于B突触后膜,引起Cl-内流。教师要求学生在图4中标明受神经递质影响后,A、B突触后膜的暂时性电位表现。学生思考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教师创设情景2:神经递质起作用后被分解或移走。并提问:① 若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后不分解会怎样?兴奋性神经递质移走受阻会怎样?② 突触后膜未发生膜电位变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③ 分析有机磷农药、可卡因、吗啡的作用原理。
  4.2.4 师生归纳总结
  完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用概念图(图5)。进行总结。
  4.3 练学案的课后学习组织
  本部分设计为两个环节:① 材料展示近几年新课标Ⅰ、Ⅱ卷、海南卷等课改省份关于神经调节知识点的高考题,要求学生练习后,分析高考中神经调节的考查形式,考查特点,考查趋势,变学习者为研究者;② 改编经典题,收集新题,科学组合,限时训练,使学生跳出题海,高效练习。
  5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基于新课程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对已有知识进行主动梳理、整合、建构体系。这充分体现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学设计中,在重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教师也不能忽略课前、课后的延伸学习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博采众长,重视知识的生成性以及各个环节的设计,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其他文献
为推进素质教育下的高考改革,帮助2010年参加生物高考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本刊特在2009年8月发行主题为“高考研究和应对”的专辑。该专辑特别适合高中生物教师和高中学生订阅,是高中学生复习的良师,也是高中教师高考指导的益友。欢迎订阅!  该专辑将遵循新课程高考精神,体现素质教育下的改革理念,追踪生物命题的最新动态,发布生物全真模拟试题。  专辑的宗旨:帮助教师明确复习思路!提高学生生物学业水平测试成
现在高三学生进入了第二轮复习,那么如何复习才能使同学们做到事半功倍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提高复习针对性    《考试大纲》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它规定了高考的性质、目的、内容、能力要求和形式,不仅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规范高考复习和学生备考的重要指南。高考试题则是《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最典型
摘 要 结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内容,通过演示牵牛花色素的扩散实验,分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汽车运输的共同点,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将抽象知识进行形象化教学。  关键词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抽象知识 形象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结构的知识后对细胞膜功能的再学习,着重介绍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
一、 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糖类物质中,高等动物细胞含有的是( )  A. 纤维素 B. 淀粉  C. 蔗糖 D. 肝糖原  2. 下列细胞中,下图所示的细胞最可能的是( )  A. 叶肉细胞 B. 大肠杆菌  C. 神经细胞 D. 卵细胞  3.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TP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摘要 基于生活情境,构建模型,不断设计问题串深入分析动植物细胞的渗透本质,并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 科学思维 探究教学 跨膜运输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核心素养中提出的科学思维表述为“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科学
摘 要 阐述教师课前挖掘课本中思维素材设计成问题,通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以及课后拓展训练3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问题串 思维能力 有丝分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在的公开课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活跃气氛,大多都是刻意安排学生活动环节。这样的课堂往往仅让学生的四肢动起来,却没能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跃起
高中生物教科书内容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重点,突出基础和核心知识,但是部分知识过度精简,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很难建构起完整的生物学体系。学生在高考答题时往往因为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深入全面的理解,对题中出现的陌生现象和术语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得分率较低,部分学生甚至直接放弃。  以遗传变异类知识为例,2015年高考中部分省市的题目涉及到单体、缺体和平衡致死系等内容,这类题目大多要求学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然后进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归根到底是通过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人教版教材中,《分子与细胞》模块集中了必修模块中大多数的高中生物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同时,教师也要利用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如在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实验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在完成实验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
多信息通道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调动的视觉通道、听觉通道、触觉通道、嗅觉通道、味觉通道、运动觉通道等知识和信息获取的途径。研究表明,动物和人类对多感觉通道联合刺激的反应会大于单一感觉模块激活的效应叠加。通过多种信息通道传递来的信息刺激大脑皮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长其有效注意时间,增强突触和脑神经的活动,加深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是考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指
摘要 作为检测蛋白质纯度的方法,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出现在生物技术实践课程中。与其它选修实验相比,SDS-PAGE步骤繁琐,人力物力投入大,而且具有安全隐患。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SDS-PAGE的“三个联系”,以期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使学生的收获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 电泳蛋白质 流程 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S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