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折”不如“置换”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ta88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不买账”的情况:对课堂某些教学环节感到厌烦,对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对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有抵触情绪。面对学生的表现,有些教师会使用高压政策,来个“强买强卖”,这样教学的效果自然不会好。也有的教师喜欢和学生“讨价还价”,让学生有条件地接受,这当然也不是好办法。其实,这些需要“打折”的教学内容已经没有太多的含金量了,学生不愿接受,教师还有必要坚持吗?为什么不用别的内容进行替换呢?
  一、更换没有市场的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前就已经把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好,教学其实就是执行教案预设。每一种课型都有比较固定的教学环节,学生对这些教学环节都比较熟悉,渐渐对这些环节失去敏感性了。教师执行这些教学环节没有什么激情,学生则处于麻木的状态,教学当然没有什么效果。虽然学生不能公开拒绝接受这些教学环节,但内心的不耐烦和狂躁却是可想而知的。有些学生不愿意主动配合教师,有些学生精力不集中,有些学生简单地应付教师的检查。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早就“不买账”了,教师再怎么“打折”也是徒劳的。这样,不如另辟蹊径,换换内容口味,也许有意外的收获。
  在学习《埃及金字塔》时,临近下课,按照惯例,我要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这个时候,学生开始骚动了,都想着下课之后的事情。我知道此时做什么总结都是无用功,根本就没有几个学生愿意听。我干脆换换方式:“小组讨论一下,学习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想和收获,然后推荐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学生听我这样安排,顿时诧异了。两分钟后,有些小组完成讨论,几个学生举手了。我指名一位学生来回答,说得比较全面。我给予肯定:“不错,很有感触。为了鼓励你们,今天的课外作业,你们这个小组就免了。”教室里顿时哗然。看到这个小组欢呼雀跃,其他学生自然是羡慕不已。
  只是一个小小的替换,由教师的课堂小结换成学生发表学习感言,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起来。既然学生对教师课堂小结如此“不感冒”,我们何苦要选择“打折贱卖”呢?不如干脆换掉,说不定会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
  二、更换滞销严重的教学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敏感度,有些内容就难以吊起学生的胃口。像反复机械地诵读课文,学生是很抵触的,有的会偷工减料。这时,需要教师进行换位思考:假如让你连续读课文,你会是什么感觉呢?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很多教师都会将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让学生去做。像这样的机械性学习内容,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如,学习《最佳路径》时,在初读感知之后,进入到文本的分析阶段,我刚让学生读完课文,就发现有几个学生开始心不在焉。我猜想他们已经把教师要提问的内容都准备好了。按照往常的做法,我会提问这些学生。如果他们都能够回答上来,那就没有理由按照这个思路再教学下去。我知道此时讲课文的内容,很多学生都没有听下去的欲望。我突然转换个话题:“根据最佳路径的设计方式,你也找一项生活中的事例说说其特点。”学生自然没有想到内容变了,都急忙进行讨论。表面上已经置换了学习内容,其实不然。学生的讨论和思考,都与原文有诸多联系。只是换了操作方式,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现在学生的“群言堂”。
  三、更换学生反对的课堂作业
  语文课堂当然要有一定比重的课堂作业,这是巩固所学内容的重要手段。在这个问题上,很多教师还存在一些习惯做法——不管学生乐意不乐意,作业任务都是没有商量的。特别是一些机械性的作业任务,像抄写课文、生字词多少遍,写多少字的笔记,练多少个字等。学生对这些海量的课堂作业,是深恶痛绝的。迫于教师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完成,效果如何只有天知道了。“减负”其实就针对这些不合理的作业来说的。学生不能不做作业,教师也不能把学生作业都免除,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作业有认同感、兴趣感。
  在完成《三顾茅庐》课文的学习之后,我打算布置抄写课文。还没等我说完,学生就已怨声载道:“昨天不是写过吗?怎么还要再抄啊?”我这才觉察,这份作业已经成为“毒药”,学生从心底开始拒绝了。我急忙改变作业布置:“这样吧,不想抄写也行,每一个学生编写一个课本剧,明天咱们筛选一下,找同学来表演表演。”学生一听要写课本剧,马上来了精神。如果从难度上来讲,这比抄课文要难很多,但是学生却愿意编写课本剧,这当然是兴趣使然。“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喜欢做效果一定会好。
  语文课堂教学有较强的灵活性,这也给置换教学内容提供了便利。虽然置换大多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置换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学生有求新知的欲望,我们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新的感受,即使内容并不新,但形式新、方法新也可以带来一些新意,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灌输与强制是传统教学中的陋习,唯有合作、对话才是教学的新意识、新智慧。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在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梦圆飞天》一课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读文本,尝试引领学生,把学生带人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于是,就有了以下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师: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课文是怎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  
何谓诗意,顾名思义,即如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的意境。被誉以诗意的文字似乎给人一种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给学生一种诗意的有形轮廓,如什么样的文字给人以诗意的感觉,文字中的诗意是如何显现的,包括我们如何创作诗意的文字,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一定还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的。而小学阶段的一些语文课文便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苏教版六下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文章最深刻的地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故事、走进文字,在真实阅读中品味细节,在欣赏细节中感受深刻呢?带着这些想法,我试图在《母鸡》一课的教学中放大细节,使学生在欣赏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母鸡对小雏鸡的爱。在体会母爱伟大的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品读细节,感受语言魅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让品读细节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品读
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于是“灵动课堂”便应运而生。这是什么样的课堂呢?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灵动课堂”呢?  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必经“合群时期”,崇拜、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自然,“灵动课堂”的多节示范课便成了我模仿的对象,但模仿的结果是非但没有成功,还让我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迷惘。迷惘带来了深思。人们常说:因需而变,循时而动。在看到美国鲍里奇博士所著的《有效教学方法》后,我开始
偶尔在一则早教广告上看到这样的话:“不要毁掉孩子设计内在生命的软蜡。”仔细品读,觉得很有道理。是呀,孩子的天性不就是一支燃烧的蜡烛吗?这蜡烛能点亮孩子的生活,让生活多姿多彩;这蜡烛能点燃孩子的潜能,让潜能无限被挖掘。如果给蜡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那么它就能一直灿烂地燃烧;换句话说,顺应儿童的天性就等于更好的发展儿童。那么,只要我们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就一定能达成语文课堂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一、问
语文乃学语习文之意。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具备其清晰的性质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即语文学科不仅体现为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还是帮助学生加强人文体验,获得审美感受,提升情智素养的重要把手。所谓的“语文味”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散发出来的学科意味与韵味。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知有了偏颇,过于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让占据重要地位的“工具性”退避三舍,所以出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泛语
叶圣陶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青山”,就是语言文字!  一、沉入“语言”——感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完全把准语言训练这条脉,让学生在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训练中,感受母语文化的精髓。  例如,《槐乡五月》:“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地震中一位父亲信守对儿子的承诺,在学校倒塌后不顾劝阻,始终相信儿子还活着,在夜以继日38小时里,他凭借惊人的毅力,终于用自己的双手救出了儿子和其他14名学生。课文传达出的父爱,让读者为之动容。怎么才能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形象建构,心灵获得熏陶和感染,这是本文的关键所在。  一、解构文本获得形象感悟,建构父亲形象  在课堂初读环节中,我预想让学生与文本生成对话,建构父亲的形象。但
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整体性、适应性、多样性等特点,其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会自主感悟、积累、运用,体会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的巧妙点化,既点化文本教学知识,也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学生与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的质量。生态语文课堂的实质就是“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  一、生态课堂的核心——以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是指小学生在课堂上一定时间内集中地关注、反映某事物的能力,也是小学生在课堂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手段。如果小学生在课堂上不集中精力,不注意听讲、观察、思考,那就什么也听不懂、学不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合理组织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引入巧妙,集中学生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