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cow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是指小学生在课堂上一定时间内集中地关注、反映某事物的能力,也是小学生在课堂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手段。如果小学生在课堂上不集中精力,不注意听讲、观察、思考,那就什么也听不懂、学不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合理组织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引入巧妙,集中学生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每节课的开始,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而能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是决定这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课文的导入要非常巧妙。
  例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上课伊始,教者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问:“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待生回答后,引出课文:“这是毛阿敏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这样的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会很快被歌曲吸引,从而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了解课文内容。
  2.形式多样,启发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是其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如果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学习对他们而言便是一件苦差事,需要相当大的意志力去集中精神,稍不留意,便会分心。所以,教学时教师要经常变换教法和学法。比如把表演、画画、诗朗诵、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加入到课堂上,教学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教学《池上》这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吟诵杨万里的《小池》这一首以学过的诗作为铺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得到了集中。接着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分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理解诗意。这样,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使用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
  多彩的画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件的恰当运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目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课件一出现,学生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图画,他们如见其人、如观其景。
  例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时,出示课件: 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的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学生的注意力被课件中的画面所吸引,在感受叶欣工作的高危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同时,也被叶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所感染,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从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4.小组合作,牵动学生注意力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小组合作起来,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他们自会学到所需要的知识。注意力薄弱的学生受到了“群众”的激励和督促,听课的注意力会迅速集中。
  例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在总结全文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文中小猪、小牛、小猴这三个形象,你最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们争着举手发言,有的说喜欢小猴,有的说喜欢小牛,有的说喜欢小猪。我就按照学生的爱好让他们自己分组,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然后分小组赛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的学习特别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小学生上课注意听讲的好习惯。
  1.做笔记防止注意力分散
  语文课堂上学生专心听讲,及时记录老师讲课的重点,随着教师的思路边写边思考,这样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做笔记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注意力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还能帮助学生筛选出主要知识,更为课后复习或期末复习提供材料。从学生进入三年级后,我就指导学生做笔记或在书上写旁注,或出自己的读书体会。上课做笔记,学生的分散注意力很容易被集中,既帮助学生筛选出主要知识,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2.培养排除干扰的能力
  小学生本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颖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都会改变他们注意的对象。因此,培养学生抗干扰的能力是很必要的。在平时的晨会课、班队课上,我经常向学生讲一些关于名人排除干扰的故事,让学生在心中树立榜样,激发向名人学习的动力。
  总而言之,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之中。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注意力的训练,使小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注意力由无意注意上升到有意注意,使每一名孩子都变得会学、善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喜欢看《动物世界》吗?今天,我们一起去逛逛动物园,好吗?(课件显示动物园大门)  2.播放儿童歌曲《动物园》。(显示歌词:动物园里真热闹,花香鸟语多美好。老虎老虎大声叫,狮子整天睡大觉。猴子猴子满山跳,小朋友看得哈哈笑……)  【“逛逛动物园”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营造了识字活动的游戏氛围,使孩子感到心情愉悦、劲头十足,并
在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梦圆飞天》一课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读文本,尝试引领学生,把学生带人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于是,就有了以下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师: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课文是怎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  
何谓诗意,顾名思义,即如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的意境。被誉以诗意的文字似乎给人一种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给学生一种诗意的有形轮廓,如什么样的文字给人以诗意的感觉,文字中的诗意是如何显现的,包括我们如何创作诗意的文字,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一定还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的。而小学阶段的一些语文课文便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苏教版六下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文章最深刻的地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故事、走进文字,在真实阅读中品味细节,在欣赏细节中感受深刻呢?带着这些想法,我试图在《母鸡》一课的教学中放大细节,使学生在欣赏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母鸡对小雏鸡的爱。在体会母爱伟大的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品读细节,感受语言魅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让品读细节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品读
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于是“灵动课堂”便应运而生。这是什么样的课堂呢?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灵动课堂”呢?  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必经“合群时期”,崇拜、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自然,“灵动课堂”的多节示范课便成了我模仿的对象,但模仿的结果是非但没有成功,还让我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迷惘。迷惘带来了深思。人们常说:因需而变,循时而动。在看到美国鲍里奇博士所著的《有效教学方法》后,我开始
偶尔在一则早教广告上看到这样的话:“不要毁掉孩子设计内在生命的软蜡。”仔细品读,觉得很有道理。是呀,孩子的天性不就是一支燃烧的蜡烛吗?这蜡烛能点亮孩子的生活,让生活多姿多彩;这蜡烛能点燃孩子的潜能,让潜能无限被挖掘。如果给蜡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那么它就能一直灿烂地燃烧;换句话说,顺应儿童的天性就等于更好的发展儿童。那么,只要我们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就一定能达成语文课堂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一、问
语文乃学语习文之意。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具备其清晰的性质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即语文学科不仅体现为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还是帮助学生加强人文体验,获得审美感受,提升情智素养的重要把手。所谓的“语文味”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散发出来的学科意味与韵味。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知有了偏颇,过于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让占据重要地位的“工具性”退避三舍,所以出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泛语
叶圣陶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青山”,就是语言文字!  一、沉入“语言”——感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完全把准语言训练这条脉,让学生在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训练中,感受母语文化的精髓。  例如,《槐乡五月》:“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地震中一位父亲信守对儿子的承诺,在学校倒塌后不顾劝阻,始终相信儿子还活着,在夜以继日38小时里,他凭借惊人的毅力,终于用自己的双手救出了儿子和其他14名学生。课文传达出的父爱,让读者为之动容。怎么才能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形象建构,心灵获得熏陶和感染,这是本文的关键所在。  一、解构文本获得形象感悟,建构父亲形象  在课堂初读环节中,我预想让学生与文本生成对话,建构父亲的形象。但
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整体性、适应性、多样性等特点,其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会自主感悟、积累、运用,体会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的巧妙点化,既点化文本教学知识,也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学生与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的质量。生态语文课堂的实质就是“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  一、生态课堂的核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