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跃然纸面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wang_w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诗意,顾名思义,即如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的意境。被誉以诗意的文字似乎给人一种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给学生一种诗意的有形轮廓,如什么样的文字给人以诗意的感觉,文字中的诗意是如何显现的,包括我们如何创作诗意的文字,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一定还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的。而小学阶段的一些语文课文便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苏教版六下第二课《三亚落日》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亚落日》在开篇第一句就说“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作者用优美的语言诗意地呈现了夕阳滑落的景象。这夕阳在作者的心中是一首诗歌,她有诗的意蕴,诗的情趣,诗的韵致。而作者是如何将这一生活中的诗意画面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的,这便是教师要带领学生研究的内容。教者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尝试通过四个板块的设计让诗意跃然纸面。
  一、在比喻中品诗意
  有人曾这样诠释诗意的文字:“你写的就是画卷几处,或是一些联系,别人从这几处这些联系能感受到全画面以及超越画面的东西,能做到这,就写出了诗意……”《三亚落日》便是这样,作者只写了落日过程中的三个片段,可读者的眼前却似乎呈现了落日的全画面。这样的诗意效果首先要归功于作者三个准确精妙的比喻。作者把三个阶段的落日分别比作“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和“跳水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学习,对课文的三处比喻手法不难把握,但他们常常仅止步于此,而作为小学高年段的学生,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做一个助推器,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导至比喻的“准确精妙”上。
  针对这点,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处尝试:
  师:对于这个比喻,我倒有个疑问。把太阳比喻成孩童,孩童是人的形象,而太阳是圆的,他们并不相像呀。
  生1:太阳像孩童的脸蛋,脸上都是红彤彤的。
  生2:落日的一些动作,让人感觉像孩子一样顽皮。
  师:那为什么是快乐的孩童呢?快乐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3:快乐是从第四自然段写出来的,“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的在这张硕大无比的床面上……”它一跳下去,大海就把它撑住了。它在大海上好像玩一样,它当然快乐了。
  生4:我觉得第三自然段“于是,天与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就是写整个都变成一片红,太阳特别快乐,一切都被它的笑感染了。
  师:是呀,无论是周围的世界,还是观赏它的人都被它感染了。其实这个比喻,把太阳比成快乐的孩童不仅是一种形似更是一种——
  生:神似。
  师:而这种快乐仅仅是写太阳吗?其实更是看太阳的人的一种心情。把景和情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你看,多有诗意啊。谁愿意把这种快乐传达给我们,好好地读一读。
  (生朗读)
  生:“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这一段让我觉得很有诗意。海南的太阳白天不是给人感觉温和,而是给人一种火辣的感觉,但是到了傍晚,太阳却变得这么温柔。
  师:那此时为什么不把它比喻成“红扑扑的孩童”呢?
  生:因为再把它比成孩童就重复了,第二个原因是它这时已经变得柔和了,不再像孩童那么活跃了。所以作者把它比成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师: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更恰当地形容了此时的夕阳的光芒。你看作者的比喻多精妙啊,让我们一起把第二小节好好地读一读,读出这种既柔和又有点儿传奇的景象。
  ……
  这样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同时,更关注到了其表达的效果,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美的语言“流连忘返”,也才能进而领略用诗意的语言诗意地表达的效果。
  二、在“衬托”中悟诗意
  细读《三亚落日》,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虽是表现落日的景象,却有一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太阳,而重点描写落日的三四小节中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文字是表现天、海、人的。这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吗?不,恰恰相反,是这些文字所表现的画面,才让这落日有了特殊的意义,她不是一般地方的落日,她是三亚的落日,正是三亚的天、海、人才赋予了落日更多的诗情画意。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领悟,文章亦如绘画,并非着力刻画主角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周围的人、事、物的“衬托”往往也能画龙点睛。
  师: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写了三个阶段落日的变化,即准确又精美,让人感觉美妙绝伦,充满了情趣。但是在这些小节中有些语句不是直接写落日的,你发现了吗?
  (生自学并朗读)
  师:这些语句不是直接描写落日的,你觉得它有存在的必要吗?
  生1:我抓住了第一句话,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笑颜和感染,其实是太阳照在天和海上,天和海都变成金红色的了,写出了太阳的可爱。
  生2:这是侧面描写,在夕阳映照下的大海呈现玫瑰色,更写出了太阳的诗意。
  师:用天和海的颜色来衬托落日的色彩。那看看人们的表现呢?
  生:“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巨手提走。”太阳太美
  了,怕眨眼太阳就落入大海,看不到了。否则就可惜了。
  师:是啊,这里用了“生怕”这个词,为什么会怕呢?
  生:因为喜欢的不得了。
  师:越是喜欢,就——
  生:越是害怕。
  师:而越是怕失去,越是体现落日——
  生1:美丽。
  生2:老师,文章里无论是写天,写海,还是写人,都是为了衬托。
  师:是呀,没有它们,落日就会显得单调,如果说落日是主角,那么这些就是它的配角,就是它的背景,融在一起,景象才会显得诗情画意。
  三、在写作中学诗意
  在课堂上,我们让诗意跃于纸上,变得有形,但要让它内化到学生心中,还要遵循陆游先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时,仿写是学以致用最好的方法。为了降低难度,直指主题,我选择了学生曾经写过的《日全食》中的一个片段让他们修改。要求如下:“发挥你的想象,恰当地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可用上衬托的方法,相信日全食的景象会更加生动、精彩,充满诗意。”
  已经日全食了,通过望远镜也只能看到一个淡淡的光环,天空如同黑夜一般。这个形象持续了两三分钟,终于,光圈慢慢变大了,出现了一个亮点。我想:“日出”要开始了。
  同时,我又出示了几幅日全食的图片,给予学生更形象的帮助。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将日全食中的太阳作了许多比喻、拟人的刻画,也关注到了对周围事物的描写。之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之后,我们选出了比喻最准确精妙的同学的文章,誉为“诗意日全食”。
  四、在生活中存诗意
  王淞舟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或是经历“言——意——言”的过程,或是经历“意——言——意”的过程。
  而《三亚落日》这一课的最后,我又将它回归到“意”——一种生活的追求上。因为即使学生知道再多有形的方法,却没有一颗诗意的心灵,他们是永远写不出真正充满诗意的文字的。所以,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我告诉学生:“其实,自然万象客观存在,真正有诗意的是人的内心,如果你的内心充满诗意,相信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其他文献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学者李维鼎先生在《语文言意论》中指出:要在落实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中实施语用教学。由此可以知道,语言的学习必须基于言语活动才能得以开展。根据语用学的理念,言语教学活动要实现两步转化:言语发现和言语表现。言语发现即言语提取力、辨析力、欣赏力、想象力等,而言语表现则指以言表意,对言语材料进行运用和创生等。两者之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重点词语“献上、果实、举起、旗帜、鸽子、奏起乐曲”感受喜庆、欢乐的气氛,提升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写好生字。  教学过程:  一、感受欢庆  1.课件出示全国人民欢庆国庆的热闹场面,通过花如海,歌如潮的情境感染学生。  2.让学生说说画面,导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欢庆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学生的作文中黯然失色。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因为他们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如何让作文教学生活化?  一、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展现生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在教学《游子吟》时,我播放了课件《儿行千里》的FLASH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沉浸在动画所创设的情境中,
有一句俗语,叫做“良师益友”,是指师生之间的惺惺相惜。通过什么达到“惺惺相惜”呢?自然是语言,是教学中的沟通之语。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尚未成熟,课堂语言的拿捏就很考验教师的功夫。太难,则学生理解不了,太易,则学生听来无趣,达不到效果。可见,把话说到学生心坎里,是一门艺术;将知识、思想融入通俗的语言中,传递给学生,则是一种境界。  一、诙谐评价,激发学生兴趣  诙谐,即幽默与风趣,是重要的语言风格,
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以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状态、学习所得为主。在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名师之路”大型教育科研活动中,南通市城中小学特级教师陈萍执教了苏教版五上《嫦娥奔月》一课,她关注学生的“学”,引领学生学得合标、扎实、有趣、得法,实现了“关注教——关注学”的美丽转身。  一、紧扣课标教出体裁特点  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要上出年段目标和体裁特点。课标对小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充分利用情感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情境铺垫,蓄情夺势”“自主参与,感知体验”以及“迁移外化,融情于己”的情感教学三部曲来进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研究,并以此来引领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知领悟,丰富自己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情境铺垫,蓄情夺势  1.设境铺垫情感
时下的小语课堂,执教者热衷于教学方法的巧妙,教学风格的独特,讲究的是上课如何能够打动学生及评委的心。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耗时多,但效果却不明显。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因此,我意识到,关键语句理解得越充分,课文理解就越深刻,语文课的性质体现得也就越充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段词语教学也定下了如下目标:1.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
在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每次学习新的课文之初,都会有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的了解。教师通常会这样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什么事、什么故事、什么人、什么情景等)?然后要几个学生说一说。接着,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进行简单的评价或概括,然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果不包括自读课文所花的时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大约只用两三分钟。这种整体感知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喜欢看《动物世界》吗?今天,我们一起去逛逛动物园,好吗?(课件显示动物园大门)  2.播放儿童歌曲《动物园》。(显示歌词:动物园里真热闹,花香鸟语多美好。老虎老虎大声叫,狮子整天睡大觉。猴子猴子满山跳,小朋友看得哈哈笑……)  【“逛逛动物园”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营造了识字活动的游戏氛围,使孩子感到心情愉悦、劲头十足,并
在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梦圆飞天》一课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读文本,尝试引领学生,把学生带人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于是,就有了以下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师: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课文是怎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