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在细节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文章最深刻的地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故事、走进文字,在真实阅读中品味细节,在欣赏细节中感受深刻呢?带着这些想法,我试图在《母鸡》一课的教学中放大细节,使学生在欣赏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母鸡对小雏鸡的爱。在体会母爱伟大的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品读细节,感受语言魅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让品读细节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品读声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比如,学习第1至第3小节时,主要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我”对母鸡“讨厌”的情感。如第1小节抓“没完没了”“没有什么理由”“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等词,让学生在字面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进而提升概括为:无病呻吟。利用同样的方法,第2小节抓 “忠厚”“趁其不备”“ 狠狠”等词,概括出:欺软怕硬。第3小节抓“发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出:自大、爱炫耀。之后,再让学生读出作者对母鸡讨厌的情感。
  在处理第5小节时,我先让学生谈谈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抓“总是挺着脖儿”“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消瘦了许多”“多少多少次”“一声也不哼”“顶尖锐、顶凄惨”等词语,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读出它那“警戒”的样子。又通过两次引读:“一只鸟儿飞过,母鸡……什么东西响了一声,母鸡……”不仅清晰地再现母鸡的“负责”“警戒”,而且也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了作者利用事实具体、形象地表现母鸡“警戒”的写作方法,进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思考细节,品味个中滋味
  本文的细节描写较多,需要我们做到有选择地品味,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所取舍。
  在细读文本第6小节时,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消瘦”一词:是什么让母鸡消瘦了许多?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其中蕴涵着的母爱——因为寻找食物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它要不断地为一群鸡雏寻找食物;因为在有食物的情况下,它常常不是舍不得给自个儿吃就是顾不上自个儿吃;因为它还要时时处处提防或追赶前来抢食的大鸡……这样的母鸡怎么会不消瘦呢?学生说出各自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当然,有些情感藏得比较深,学生不容易理解、感悟的词句,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范读进行巧妙点拨。这样的揣摩才是更有效的,这样的品味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出文章的“个中”滋味。
  三、质疑细节,体验收获的快乐
  质疑、思考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使得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体验收获的快乐。指导学生在读者不明白处质疑,在内容看似矛盾处质疑,体现了“读书贵在有疑”。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我安排了两处质疑。
  第一处质疑安排在学习第7自然段时。这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他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我让学生把目光停留在“半蹲着”这个动作上:有什么问题要问母鸡吗?(为什么不直直地站着?为什么不干脆趴下?)然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想象、理解、体会:母鸡要是站着,自己是舒服了,可孩子得到的温暖就少得多了;母鸡要是趴下了,自己是舒服了,可孩子会不舒服,甚至有可能被压伤。因此,它想到的不是自己累不累,而是让孩子能多得到些温暖,让孩子们舒服些、安全些。
  第二处是在文章的中心处质疑。学生齐读第9小节后,我诱导学生在课文的最难点——揭示中心的词句——“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上进行质疑,以此作为展开全文,学习语言,感悟情感的线索。
  四、拓展细节,留下精彩感悟
  读书中或读书后的拓展,书面记录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成果,更是自己阅读的心理轨迹。那些在阅读时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和灵感,因为有了笔的记录才得以留下光彩。
  学习第8小节时,我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一句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之前,我以叙述的方式引导:“在漆黑的夜晚,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母鸡却毫无睡意,它仍在警惕地看守着自己的小孩。一有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好像在说……”然后,把“说什么”的表达留给了学生,意在通过想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母鸡的内心世界,在心中树立起母鸡高大、丰满的形象。另外,我还安排学生在揭示中心处动笔,让学生尝试在母鸡身上找到母亲的影子,在练笔中加深对母爱的感受。同时,为读懂“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这含义深刻的句子做铺垫。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随笔记录的习惯,若能教会学生选择恰当的词句来表达刹那间的阅读感悟,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母鸡对小鸡的爱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令读者肃然起敬。这份爱是在一声呼唤、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体现的。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所以,让细节更细,让深刻在细节处凸显,是对这堂课最深的思考。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重点词语“献上、果实、举起、旗帜、鸽子、奏起乐曲”感受喜庆、欢乐的气氛,提升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写好生字。  教学过程:  一、感受欢庆  1.课件出示全国人民欢庆国庆的热闹场面,通过花如海,歌如潮的情境感染学生。  2.让学生说说画面,导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欢庆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学生的作文中黯然失色。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因为他们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如何让作文教学生活化?  一、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展现生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在教学《游子吟》时,我播放了课件《儿行千里》的FLASH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沉浸在动画所创设的情境中,
有一句俗语,叫做“良师益友”,是指师生之间的惺惺相惜。通过什么达到“惺惺相惜”呢?自然是语言,是教学中的沟通之语。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尚未成熟,课堂语言的拿捏就很考验教师的功夫。太难,则学生理解不了,太易,则学生听来无趣,达不到效果。可见,把话说到学生心坎里,是一门艺术;将知识、思想融入通俗的语言中,传递给学生,则是一种境界。  一、诙谐评价,激发学生兴趣  诙谐,即幽默与风趣,是重要的语言风格,
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以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状态、学习所得为主。在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名师之路”大型教育科研活动中,南通市城中小学特级教师陈萍执教了苏教版五上《嫦娥奔月》一课,她关注学生的“学”,引领学生学得合标、扎实、有趣、得法,实现了“关注教——关注学”的美丽转身。  一、紧扣课标教出体裁特点  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要上出年段目标和体裁特点。课标对小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充分利用情感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情境铺垫,蓄情夺势”“自主参与,感知体验”以及“迁移外化,融情于己”的情感教学三部曲来进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研究,并以此来引领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知领悟,丰富自己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情境铺垫,蓄情夺势  1.设境铺垫情感
时下的小语课堂,执教者热衷于教学方法的巧妙,教学风格的独特,讲究的是上课如何能够打动学生及评委的心。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耗时多,但效果却不明显。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因此,我意识到,关键语句理解得越充分,课文理解就越深刻,语文课的性质体现得也就越充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段词语教学也定下了如下目标:1.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
在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每次学习新的课文之初,都会有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的了解。教师通常会这样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什么事、什么故事、什么人、什么情景等)?然后要几个学生说一说。接着,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进行简单的评价或概括,然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果不包括自读课文所花的时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大约只用两三分钟。这种整体感知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喜欢看《动物世界》吗?今天,我们一起去逛逛动物园,好吗?(课件显示动物园大门)  2.播放儿童歌曲《动物园》。(显示歌词:动物园里真热闹,花香鸟语多美好。老虎老虎大声叫,狮子整天睡大觉。猴子猴子满山跳,小朋友看得哈哈笑……)  【“逛逛动物园”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营造了识字活动的游戏氛围,使孩子感到心情愉悦、劲头十足,并
在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梦圆飞天》一课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读文本,尝试引领学生,把学生带人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于是,就有了以下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师: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课文是怎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  
何谓诗意,顾名思义,即如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的意境。被誉以诗意的文字似乎给人一种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给学生一种诗意的有形轮廓,如什么样的文字给人以诗意的感觉,文字中的诗意是如何显现的,包括我们如何创作诗意的文字,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一定还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的。而小学阶段的一些语文课文便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苏教版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