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学生积极、有效地表达。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创设一些诸如抢答、实景重现、故意出错等对话情景,来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很有必要。
一、抢答入境,打开话匣
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能否快速激起学生学习与表达的欲望。可这一重要的环节往往被一些教师所忽略。我们常常听到的是:“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听着亲切,实则苍白无力的导入,使人提不起半点精神。为此,我在讲授鲁迅的《社戏》时,在导入部分设计了一个抢答,效果不错。
师:昨天布置大家预习鲁迅先生的《社戏》,老师想采取竞答形式检查一下预习成果,不知大家敢不敢挑战呢?生(齐答):敢!
师:《社戏》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生1:对。生2:错,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师:“我”和小伙伴们是在晚上划船去看社戏的对不对?
生3:对。
师:那晚我们划的是谁的船呢?八叔,还是六一公公的?
生4:八叔。生5:八公公。师:都对,他们是同一个人,只不过是辈分不同的人对他的称呼不同罢了。
师:最后一个问题,那晚的社戏好看吗?有的学生说好看,有的学生说不好看。师:要想把这个问题回答好,让我们再次把课文认真地读一遍吧,并用笔在文中划出你的理由。
以竞答的形式导入,不仅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更主要的是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简洁的判断题设计使得学生想表达、能表达。
二、实景重现,唤醒课堂
作文课是许多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怕的课。学生是怕写,老师是怕作文技法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还是不得要领,写出的作文干巴巴。教师要勇于打破常规,利用多媒体将生活实景引进课堂,唤醒课堂。
如有一堂课是一节场面描写的作文技法指导课。
师:我们来欣赏一段有趣的视频。视频内容是本届校运动会上初中男子50米比赛的场景。师:看完视频,为了写出比赛场面的紧张与激烈,你会选哪一处进行描写呢?
生1:我想写选手奔跑的瞬间,像兔子一样窜了出去。(学生们哈哈大笑)生2:兔子不好听,我觉得改成猎豹更好。生3:像箭一样射出也不错。生4:为了写出紧张的气氛,还可以写选手预备时的情景。你看,我班的张宇同学弓着腰,目视前方。
师:“目视前方”这个词用的太平静了。
生4:那改成“瞪”着终点线吧。
生5:我觉得还可写出他眼神的坚毅。
师:那你觉得他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生5:我一定要赢,为班级挣分。
师:很好,有动作、外貌、心理描写了,那有没有语言描写呢?
生6:可以写观众。
师:如果写观众,那属于老师刚才所讲的什么描写呢?
生7:侧面描写。
……
原本一堂枯燥的作文写作技巧讲授课,因为视听综合形象的介入,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写作情境中,在师生间生动有趣的对话中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只有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能乐于表达,易于动笔。
三、故意出错,激发讨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通常做法是教师画出重点词、句,要求学生回答,这种做法显然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提不起兴趣,不愿表达。那一次我在执教《故乡》一文时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处理,让我找到了一个突破点——故意出错。
教师在朗读《故乡》中杨二嫂出场的两句话“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时,故意将两个末尾的虚词“么”“咧”省去,再与学生讨论。
师:两个虚词又没有实际意义,删去也没事。生1:不可以。
师:为什么?
下面有学生小声说:因为这是鲁迅的作品。(不少学生窃笑)
师:那你的意思是不是老师遇见鲁迅就一定输?众生笑而不语。师:那么,你们就代表鲁迅告诉我,这两个虚词在这里到底有什么作用。老师这里帮你们补充一下:虚词用在句末,在语气上表疑问、惊讶、感叹、祈使等。
小组讨论完后。生2:我们小组认为不能删去,“么”表示惊讶的语气,“咧”表示感叹的语气。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齐答没有。
生2:两个虚词用在这里,表现了杨二嫂想与我拉近关系,以便她可以从“我”这里得到一些好处。
生3:这样表现杨二嫂的自私与贪婪。
师:我赞同你们对于“咧”的理解,这种感叹的语气,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么”表示一种疑问和惊讶,怎么拉近距离呢?
生4:“么”这个疑问与惊讶的语气,是杨二嫂故意的,让人觉得我们相识是理所当然,以此增加“我”的愧疚感,这样她顺手拿东西可以变得“理直气壮”。
教师故意犯了一个“错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了纠正教师,学生便需细读教材,展开学习。
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好的对话情境,确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以及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体现。
一、抢答入境,打开话匣
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能否快速激起学生学习与表达的欲望。可这一重要的环节往往被一些教师所忽略。我们常常听到的是:“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听着亲切,实则苍白无力的导入,使人提不起半点精神。为此,我在讲授鲁迅的《社戏》时,在导入部分设计了一个抢答,效果不错。
师:昨天布置大家预习鲁迅先生的《社戏》,老师想采取竞答形式检查一下预习成果,不知大家敢不敢挑战呢?生(齐答):敢!
师:《社戏》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生1:对。生2:错,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师:“我”和小伙伴们是在晚上划船去看社戏的对不对?
生3:对。
师:那晚我们划的是谁的船呢?八叔,还是六一公公的?
生4:八叔。生5:八公公。师:都对,他们是同一个人,只不过是辈分不同的人对他的称呼不同罢了。
师:最后一个问题,那晚的社戏好看吗?有的学生说好看,有的学生说不好看。师:要想把这个问题回答好,让我们再次把课文认真地读一遍吧,并用笔在文中划出你的理由。
以竞答的形式导入,不仅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更主要的是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简洁的判断题设计使得学生想表达、能表达。
二、实景重现,唤醒课堂
作文课是许多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怕的课。学生是怕写,老师是怕作文技法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还是不得要领,写出的作文干巴巴。教师要勇于打破常规,利用多媒体将生活实景引进课堂,唤醒课堂。
如有一堂课是一节场面描写的作文技法指导课。
师:我们来欣赏一段有趣的视频。视频内容是本届校运动会上初中男子50米比赛的场景。师:看完视频,为了写出比赛场面的紧张与激烈,你会选哪一处进行描写呢?
生1:我想写选手奔跑的瞬间,像兔子一样窜了出去。(学生们哈哈大笑)生2:兔子不好听,我觉得改成猎豹更好。生3:像箭一样射出也不错。生4:为了写出紧张的气氛,还可以写选手预备时的情景。你看,我班的张宇同学弓着腰,目视前方。
师:“目视前方”这个词用的太平静了。
生4:那改成“瞪”着终点线吧。
生5:我觉得还可写出他眼神的坚毅。
师:那你觉得他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生5:我一定要赢,为班级挣分。
师:很好,有动作、外貌、心理描写了,那有没有语言描写呢?
生6:可以写观众。
师:如果写观众,那属于老师刚才所讲的什么描写呢?
生7:侧面描写。
……
原本一堂枯燥的作文写作技巧讲授课,因为视听综合形象的介入,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写作情境中,在师生间生动有趣的对话中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只有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能乐于表达,易于动笔。
三、故意出错,激发讨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通常做法是教师画出重点词、句,要求学生回答,这种做法显然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提不起兴趣,不愿表达。那一次我在执教《故乡》一文时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处理,让我找到了一个突破点——故意出错。
教师在朗读《故乡》中杨二嫂出场的两句话“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时,故意将两个末尾的虚词“么”“咧”省去,再与学生讨论。
师:两个虚词又没有实际意义,删去也没事。生1:不可以。
师:为什么?
下面有学生小声说:因为这是鲁迅的作品。(不少学生窃笑)
师:那你的意思是不是老师遇见鲁迅就一定输?众生笑而不语。师:那么,你们就代表鲁迅告诉我,这两个虚词在这里到底有什么作用。老师这里帮你们补充一下:虚词用在句末,在语气上表疑问、惊讶、感叹、祈使等。
小组讨论完后。生2:我们小组认为不能删去,“么”表示惊讶的语气,“咧”表示感叹的语气。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齐答没有。
生2:两个虚词用在这里,表现了杨二嫂想与我拉近关系,以便她可以从“我”这里得到一些好处。
生3:这样表现杨二嫂的自私与贪婪。
师:我赞同你们对于“咧”的理解,这种感叹的语气,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么”表示一种疑问和惊讶,怎么拉近距离呢?
生4:“么”这个疑问与惊讶的语气,是杨二嫂故意的,让人觉得我们相识是理所当然,以此增加“我”的愧疚感,这样她顺手拿东西可以变得“理直气壮”。
教师故意犯了一个“错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了纠正教师,学生便需细读教材,展开学习。
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好的对话情境,确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以及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