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用数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shenguizu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数学学习欲望,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积累,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亲身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景生活经验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强调了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积累,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亲身体验小学数学的实用价值。
  一、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只有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8的加减法”时,我模拟了买电影票的生活场景,选取8个有不同特征的学生上台,分别是男生和女生、帽子有戴与没戴的、眼镜有戴与没戴的、红领巾有戴与没戴的。学生通过思考,很容易看出有多种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纷纷发言回答。
  生1: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生2:需要买多少张票?
  生3:有多少个女生?
  生4:有多少个男生?
  生5:戴眼镜的同学有多少个?没戴眼镜的同学有多少個?
  生6:戴红领巾的有多少个?没戴红领巾的有多少个?
  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一下子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机地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贴近生活,使生活贴近数学,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肥沃土壤。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应是总结与升华学生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数学教材的内容,巧妙地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故事,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思,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如教学“体积的概念”这一内容。
  师:课本中的实验是:放石头到有水的杯里,水面就有了明显变化。是吗?
  生:是的。放进石子到有水的杯里,水面就变化。
  师:这可以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石头也有一定的空间。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体积”这一概念,大家都听说过故事“乌鸦喝水”吧。
  生(齐声):是的。
  师:乌鸦看到水位那么低,喝不到水,可真苦恼啊。你为乌鸦想想办法,该怎样做才能喝到水?
  生1(纷纷举手):乌鸦够聪明的,给瓶子里投入小石子。
  生2:放进小石子,升高了瓶里的水面。
  生3:放进小石子,占用瓶子里的空间,水面升高了。
  师:瓶里放进石子为什么水面会升高呢?
  生1:石子重,下沉在瓶子里。
  生2:石子本身有了一定空间,放进去,自然会把瓶子里的水排挤出来。
  师:要放那么多石子,乌鸦才能喝到水呀?这样可真辛苦了乌鸦啊。
  生3:石子放得不够多,水面不能升高,乌鸦自然喝不到水了。
  生4:必须放够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才能挤出水来,让乌鸦喝到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设疑引思,以学生熟悉的故事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新知识,逐渐理解体积的含义。教师应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引用贴近生活的故事,展现出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具有生命活力。学生也在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板块,能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尤其是高年级数学教学,更应侧重于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教学,鼓励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多种解题策略,从中选出最优策略。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既开阔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课件出示小林同学一则“失物招领启事”。
  寻物启事
  小林同学课间时,在校园里拾到x元人民币,请失主前来少先队大队部认领。
  少先队大队部
  2011年3月21日
  怎么会是这样的失物招领的启事呢?怎么会是x元呢?到底是多少呢?同学们议论纷纷。
  师:x元会是1元吗?
  生1:可以啊。x元那就是1元,说明小林同学拾到1元。
  师:x元会是4元吗?,
  生2:可以啊。x元那就是4元,说明小林同学拾到4元。
  师:x元那么还可以是多少呢?
  生3:还可以是100元,说明小林同学拾到100元。
  师:x元还会是多少呢?
  生4:还可以是50元,说明小林同学拾到50元。
  师:那么x元还是多少元吗?
  生5:还可以是0.1元,说明小林同学拾到1角。
  生6(哈哈笑):这么少,1角。
  师:1角也能看出小林同学拾金不昧。
  师:x元会是0元吗?
  生(哈哈笑):不可以,是0元,说明小林同学没有拾到钱。他在骗人!
  师:那为什么不干脆说拾到多少钱呢?
  生7:小林同学直接说出拾到多少钱,容易让人冒领了。
  生(哈哈笑):我赞成,会有人冒领的。
  师:这x元,可真烦人呀。究竟是多少呢?
  生:老师,不容易猜。
  师:是啊。谁猜对了,x元的失主就是他。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开始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设计了学生所熟悉的活动“失物招领启事”,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将这些问题经过精心组织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进而产生想解决的冲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解题过程中,并在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新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其他文献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学习新课标精神,树立创新理念;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教学方法上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育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胆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从小学数学教学的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积极的、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創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数学探究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只有把握好探究教学的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它。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  创设适当
要想学好一门学科,首先要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学习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才愿意去探究、去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位教育家曾说:“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成功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让学生在问题串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实行开放教学,重视启发,讨论,学生就会感到比较轻松,能够发散思维和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培养创造力;同时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叹数学无所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放教学,享受数学,让学生真正热爱数学。  一  目前,开放题已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开放题的应用事实上只是为我们改进数学教育提供新的更大的可能性,而学习空间的开拓并不等于已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当提倡“开
摘要: 数学思维与数学学习是思和学的两个方面,它们在发展能力、提高智力中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有效途径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数学思维与数学学习是思与学的两个方面,它们在发展能力、提高智力中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缺一不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数学素养,而数学素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