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古今中外优秀的名篇佳作都来自生活。可以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容器,只有拥有好的容器才可以更好的容纳生活的源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更好的感悟生活、理解世界、表达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重视阅读的重要性。
但是目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开进行的,没有注意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联性,这不利于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和重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因此,本文对语文课内外阅读与作文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作简要分析,旨在使初中作文教学可以更好的开展。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其中“积学以储宝”所指的便是通过广泛的学习来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使自己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韩愈也在《昌黎先生集·上兵部李侍郎书》中说过“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沈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这些都说明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可以说阅读和写作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没有阅读,作文便失去了色彩的绚烂;没有作文,阅读便也失去了鲜活的血液。所以重视作文与阅读间的内在联系,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极为关键。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这样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一体性、整合性。
一、注意读写结合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段落的划分和中心思想的理解,对于文章的语言、文章的段落安排、结构却没有多作探究。这样学生就会欠缺这方面的熏陶,当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就没有这些意识,学生就很难通过阅读去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教材中的课文大多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包含着大量的写作素材,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抒发的载体,教师应善于利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凭着例子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注意这些方面。
例如在讲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者所包含的情感,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大致的把握后,再请学生思考:人生道路漫漫,其中并不平坦,充满着荆棘和坎坷,会有很多的悲伤、无助、失落和彷徨,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会怎么做呢?是悲观消极、自暴自弃,还是微微一笑,继续向前?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回想自己是否曾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当时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处理方式在现在看来有什么感想。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感悟用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一篇记叙文就诞生了。在教师的情感激发和逐步引导下,学生写作的思路和想象空间会更宽广,在写作时也不会发出无病呻吟的感慨,写起来才会更有真情实感。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思考方式带入到课外阅读中去。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二、重视素材积累
韩愈曾说 “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大意就是阅读是写作的先行者,没有读的积累,便没有写的收获。所以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重视让学生多读书,精读书,将书读厚;多读书,融会贯通,将书读薄,这样学生在下笔时才会感到思如涌泉,纷涌而至。
但是初中生的自制力相对而言仍较为薄弱,有的学生不会自觉计划怎么去阅读,有的学生阅读了,可能也只是泛泛而读,没有主动进行阅读素材的积累,这时教师便应对学生提要求,布置任务,有意识地让学生形成一种随时记录的习惯和思维。
例如教师可让学生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这个笔记可以是学生对某本书、某篇文章的感悟,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名句名段,亦可以是诗句摘抄等等。“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不断的积累,学生的语言功底会逐渐增强,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思维和逻辑结构模式,在写作时文采焕发。例如当学生看完《格列佛游记》时,教师可布置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悟;当学生读完《西游记》时,教师可布置让学生写一篇《西游记续》来畅想一下唐僧四人西天取经回来后的景象。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每周作一次总结,让学生在回顾总结自己一周的阅读感悟、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对自己下一周的阅读计划作一个大致的安排。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学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的技巧。
三、充分认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的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写出好的文章,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汲取文章的精华,吸收其中有益的知识并将其化为己用。
一个人若是缺乏阅读能力,便如鸟儿没有翅膀,车轮没有轴承,很难在写作的道路上快速前进。茅盾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讲课中要有意识地帮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使学生领悟优秀作家的写作思路,为自己的写作奠基。
例如当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从课外找一篇与此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对比分析其中的不同,看看两篇文章作者眼中的春各是什么样子,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人看同一个季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让学生体味情感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篇与季节有关的文章。
再例如当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平时我们描写人物时都是描绘人物的正面形象,进行正面烘托,为什么朱自清的这篇文章却反其道而行之,从父亲的背影出发来对父亲进行描述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去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掌握相关写作技巧,从而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在写作中以情动人。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
总之,语文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劣对于语文作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入点,整合思维,进行综合性教学,这样可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目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开进行的,没有注意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联性,这不利于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和重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因此,本文对语文课内外阅读与作文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作简要分析,旨在使初中作文教学可以更好的开展。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其中“积学以储宝”所指的便是通过广泛的学习来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使自己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韩愈也在《昌黎先生集·上兵部李侍郎书》中说过“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沈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这些都说明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可以说阅读和写作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没有阅读,作文便失去了色彩的绚烂;没有作文,阅读便也失去了鲜活的血液。所以重视作文与阅读间的内在联系,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极为关键。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这样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一体性、整合性。
一、注意读写结合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段落的划分和中心思想的理解,对于文章的语言、文章的段落安排、结构却没有多作探究。这样学生就会欠缺这方面的熏陶,当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就没有这些意识,学生就很难通过阅读去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教材中的课文大多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包含着大量的写作素材,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抒发的载体,教师应善于利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凭着例子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注意这些方面。
例如在讲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者所包含的情感,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大致的把握后,再请学生思考:人生道路漫漫,其中并不平坦,充满着荆棘和坎坷,会有很多的悲伤、无助、失落和彷徨,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会怎么做呢?是悲观消极、自暴自弃,还是微微一笑,继续向前?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回想自己是否曾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当时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处理方式在现在看来有什么感想。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感悟用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一篇记叙文就诞生了。在教师的情感激发和逐步引导下,学生写作的思路和想象空间会更宽广,在写作时也不会发出无病呻吟的感慨,写起来才会更有真情实感。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思考方式带入到课外阅读中去。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二、重视素材积累
韩愈曾说 “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大意就是阅读是写作的先行者,没有读的积累,便没有写的收获。所以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重视让学生多读书,精读书,将书读厚;多读书,融会贯通,将书读薄,这样学生在下笔时才会感到思如涌泉,纷涌而至。
但是初中生的自制力相对而言仍较为薄弱,有的学生不会自觉计划怎么去阅读,有的学生阅读了,可能也只是泛泛而读,没有主动进行阅读素材的积累,这时教师便应对学生提要求,布置任务,有意识地让学生形成一种随时记录的习惯和思维。
例如教师可让学生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这个笔记可以是学生对某本书、某篇文章的感悟,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名句名段,亦可以是诗句摘抄等等。“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不断的积累,学生的语言功底会逐渐增强,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思维和逻辑结构模式,在写作时文采焕发。例如当学生看完《格列佛游记》时,教师可布置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悟;当学生读完《西游记》时,教师可布置让学生写一篇《西游记续》来畅想一下唐僧四人西天取经回来后的景象。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每周作一次总结,让学生在回顾总结自己一周的阅读感悟、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对自己下一周的阅读计划作一个大致的安排。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学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的技巧。
三、充分认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的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写出好的文章,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汲取文章的精华,吸收其中有益的知识并将其化为己用。
一个人若是缺乏阅读能力,便如鸟儿没有翅膀,车轮没有轴承,很难在写作的道路上快速前进。茅盾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讲课中要有意识地帮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使学生领悟优秀作家的写作思路,为自己的写作奠基。
例如当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从课外找一篇与此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对比分析其中的不同,看看两篇文章作者眼中的春各是什么样子,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人看同一个季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让学生体味情感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篇与季节有关的文章。
再例如当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平时我们描写人物时都是描绘人物的正面形象,进行正面烘托,为什么朱自清的这篇文章却反其道而行之,从父亲的背影出发来对父亲进行描述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去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掌握相关写作技巧,从而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在写作中以情动人。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
总之,语文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劣对于语文作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入点,整合思维,进行综合性教学,这样可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