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八年级文言文教学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那些优秀作品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是每个学生必要且必须学习的。所以,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论文将以人教版八年级《爱莲说》的教学设计为例,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着手来谈八年级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爱莲说》;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其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八年级文言文教学该怎样实施,笔者将对人教版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爱莲说》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学情分析
  总的来说,八年级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采用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大体上是读中品析,赏与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爱莲说》,力求做到美文美读,熟读成诵。
  二、教学目标设计
  在《爱莲说》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方面,尤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与九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知识的系统性不同,《爱莲说》可以在作者创作思想上讲得不十分深入,但是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却不能忽视。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两种表现手法,另外,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是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则是文中对衬托手法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我们这些职前教师需要着重锻炼的部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探求一种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把课堂变成他们展示能力的天地,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减轻师生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压力。我认为采用小组合作以及分组竞赛的方式更为合适,其中可以由互帮互学、成果展示、量化竞赛等部分组成。比如段落翻译的环节,分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更能调动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在交流中通晓文章大意。为了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前布置的预习活动中,就要让学生标出生字、熟读课文,并阅读书下注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尽快走入文章情境。笔者认为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二者兼而用之,贯彻在情境创设的教学法即“情境法”中,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中,既可以用歌曲间接导入,如民歌风格的《采莲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荷塘月色》;也可以用古诗文直接导入,吟诵出学生熟知的古诗词中有关莲花描写的诗句;甚至可以用提问交流的方法,询问学生喜欢的花朵及原因进而引到北宋周敦颐为赞美他喜欢的莲花而作《爱莲说》。
  三、教学方法选择
  朗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朗读过程中配以中国古典乐曲,并在电子白板上显示课文的相关画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用新课标推荐的名家朗读录音,也可以自己为学生配乐朗诵。音色好的教师亲自进行示范朗读,能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在节奏和感情方面带来更容易模仿学习的范式。听过范读之后,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课文,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形态特点。在此过程中,提问法也可以与讨论法结合在一起。教师利用投影仪出示两个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读、边想、边看。问题1:作者描写了莲花什么样的形象?(用文中七个短句回答)问题2:作者赋予了莲怎样的品质?(通过原文揣摩)
  此外,还可以实施讨论的方法,解决如上问题。教师在“解读课文”中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莲花的形象。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清高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再找出莲与君子的相似之处,从而概括出君子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为人方正不攀附权贵;“香远益 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正是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莲为“君子”。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世人甚爱牡丹”反衬莲的高洁品质,都是为表明他不苟同于世俗、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可敬可赞。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学后的“巩固与提高”,可以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留课后作业——熟读成诵,美文的背诵是语文素养的积累;另一方面,书后习题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方智范,郑桂华.初中语文[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在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公众场合口头表达甚至讲演已经成为沟通交流、表现自我的重要手段。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培养我们下一代的这种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而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提高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视,认识到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要指导学生多作各类语言素材的准备;三要增加学生口头表达尤其是讲演的实践训练。  【关键词】口头表达;语文教学;语言素材;实践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摘要】新优质教育背景下,学校精神的凝炼需要“依据实情,因校制宜”。要做好顶层设计,以追求文化高度;要联系师生实际,以形成文化广度;要加强文化管理,以凝煉文化深度。要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的学校精神及时进行凝炼,以促进学校更大、更快、更优质的发展。  【关键词】新优质教育;校园主题文化;学校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每一所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是
【摘要】首先从教学内容、学习主体与教学方法三个层面分析自问自读法的内涵与特点,基于此探索如何有效地将自问自读法融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去,为破解目前语文教学困境提供思路。对策建议包括充实教学内容,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尊重学习主体,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相结合;完善教学方法,注重自问自读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自问自读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
【摘要】课程改革实施至今,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异常活跃,师生显得轻松愉悦。究竟在课改的今天,我们应追求一种怎样的课堂呢?  【关键词】家常课;讨论;真实;朴实;扎实;丰实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一、一次讨论引发的头脑风暴  两年前四月的一个周末,春日的暖阳柔柔地洒进鉴湖小学二楼多功能厅“鉴湖讲堂”内。讲堂内座无虚席,鉴湖小学全体教
【摘要】情感教育,我们将其理解为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学,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关注青少年学生情感生活的需要,其中,情感是动力,是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与桥梁。具体到教学中,我认为她就是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似乎发现了某种乐趣,或是情感上仿佛有了某种寄托或表达途径。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作文即如此。然而,现时中却是许多学生的作文令人难以卒读,失之真情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全面体现,二者相互促进。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入”得深厚,“出”得顺畅,个人的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写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与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全面体现,二者相互促进。阅读为写作储备材料,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跨越时空与别人进行交流。所以,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首先要从阅读抓起。我认为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在授课方式上都有了一定的转变,虽有一定的成效,但因为都在摸索阶段,方式上五花八门,有时学生也就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让学生通过个体间和所属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增强在学习上的竞争意识,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以此来营造一种学生乐见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初中学生;竞争意识;合作参与;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很多年来,
【摘要】教学中我们应时刻树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完善教材的意识,要克服对教材、教参、考研员及专家的依赖,实事求是,勇于思考,勇于创新。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学会探究、验证、思考,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者。  【关键词】教材;教育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经过几年的接触,感觉到对于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接受能力较快、发散思维较强的高中生
【摘要】动态的生成是相互之间的尊重、关注和激励。只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由、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就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顺利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绽放為课堂的生成之花,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出高效课堂的硕果。捕捉生成之花,顺势思维引导,以此展示学生的个性理解。  【关键词】生成;思维引导;个性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叶澜教授说
【摘要】在童年阶段,阅读能够让孩子终身受益。在阅读中,学生便能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打开文化和文明的窗口。他们能够与作者进行交流,而且能够与书籍相伴,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时间久了,学生的精神内涵必然可以得到提升。而且,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成就自身的梦想,在阅读中能够完善自身的梦想。然而,目前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所以,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农村小学的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