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照本宣科到挖掘拓展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joyjoy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中我们应时刻树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完善教材的意识,要克服对教材、教参、考研员及专家的依赖,实事求是,勇于思考,勇于创新。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学会探究、验证、思考,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者。
  【关键词】教材;教育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经过几年的接触,感觉到对于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接受能力较快、发散思维较强的高中生来说,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就必须深刻挖掘教材,并努力去学习掌握与课本相关的知识,无限增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这样才能应付那几十个聪明的小脑瓜。所以我迫切地感觉到,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仅仅教教材是绝对不够的,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反思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包括实验班的教学,不禁有些羞愧难当,我不正是在“教教材”吗?每节课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来,也就谈不上语文能力的培养,教材让教什么就教什么,让教多少就教多少,整天紧赶慢赶地赶教材,来不及也没有心思顾及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到底怎么样了,教学的随意性很大,课堂教学的语文本色模糊,教学效果也大大降低。再看看学生,除了会像机器一样做些阅读训练题外,视野狭窄,读不得法,写不中矩,表达干干巴巴,疙疙瘩瘩,甚至语无伦次,情理不通。说句实在话,这已绝非什么个别现象了。现在,批阅学生的语文试卷真成了绝对的苦差事,有时真得是在硬着头皮去批阅,其语言表达,尤其是阐述题和作文,简直惨不忍睹,相信有这种感觉的老师不会是少数。这样的糟糕局面恐怕该与只教教材而忽视语文能力培养,“让学生动起来”这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落实严重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教材挖掘与知识拓展上做得不够,把学生培养成只会答题,并且还答不太好的机器,让我觉得我一直是在误人子弟!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自己所受的教育为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思维已经形成定式,以前老师这样教我们的,那么我也这样教给自己的学生,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始终围绕着“教材”这一亩三分地转,不知施加新肥,添加新品种,那么自己所管的这片园子只能是在贫瘠中走向荒芜。
  第二,大学时关于新课程方面的理论接触比较少,虽然也开设教法课,但关于新课程的知识讲解并不多,当然,那时新课改还没有大面铺开施行;另外,自己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因此,在图书馆中对这方面的知识涉猎较少,导致“书到用时方恨少”,更谈不上有什么实践了。
  第三,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面对角色的调整,由一个学生转变为教师,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适应,去改变,加之班主任工作繁忙,每天要處理学生中发生的各种繁杂事务,所以在学习新课标、新课程、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上并没有下过太大的功夫,导致教学方法依然陈旧,教学理念依然落后。
  而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教教材”应该是依据教学大纲,忠实地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地梳理,到位地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观点就是权威,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虽然我们在教学中讲究启发、探究,也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但紧紧围绕的却是教材这个中心,如果学生与教材观点不一致,那么只能以教材的观点为标准,以教材的文字表述为依据,这虽然做到了忠实于教材,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限制了学生的视野,阻碍了教师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因而也局限了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
  而“用教材教”,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只是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教材也不能成了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
  那么我们怎样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呢?
  为了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实质性转变,我觉得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另一个是怎么教。
  一、教什么
  “用教材教”要求教师不能做课本的奴隶,不能因课本而束手束脚,而是把课本作为引子,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拓展迁移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以说,站在新的课程目标的高度,教函数就不再是公式和曲线,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变量的思想;研究历史就不再仅仅是年代和事件,重要的是打开学生以古鉴今的视野;教语文就更不应该是简单的字词句段,而是要担负起传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及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的责任。比如学习诸子散文,除了传授基本的文言知识外,更要渗透诸子的思想,特别是儒家的积极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这样更能将学生塑造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总之,用教材教,教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培养的是品行。
  二、怎么教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与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吻合。但在改变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草率,而形式主义更是要不得。我们要明确改变教学方法的目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有目的明确,方向才正确,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才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只是自欺欺人的把戏罢了,热闹浮华的教学形式往往难以掩盖内容的苍白。不一定教学形式改变了就是素质教育,课改改的是精神、理念、态度,而不是形式!
  在教学中我应时刻树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完善教材的意识,要克服对教材、教参、考研员及专家的依赖,实事求是,勇于思考,勇于创新。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学会探究、验证、思考,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者。这样,教师就不再是普通的“教书匠”,而是步入实践研究者的行列,从而把学生培养为有健全人格,有正确人生观,具备一定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意”,是生成于文章之前的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好文章立意要求新颖、深刻,可是一味要求选材新颖实在有苛求的嫌疑,对于人人生活中皆有的话题,如何才能写得好,能够让作文的立意不仅仅是就事论事、浅尝辄止呢?  【关键词】立意;新颖;深刻;社会;人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意思。文章的中心意思也称为中心思想、主题或主旨。记叙文的立意,是指通过
【摘要】《唐宋诗词鉴赏》是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的教科书,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选修课程五个系列中“诗歌与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读诗写词的兴趣,引导学生鉴赏意境品味情感,不断增强文学底蕴,逐渐提高审美能力;笔者探究多种课型,实践能体现学生的自主个性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呈现“百啭千声诗意溢”的美好诗境。  【关键词】《唐宋诗词鉴赏》;课型设计;教学示例  
【摘要】在农村小学作文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学会去感受生活,主动地贴近自然,让学生能够轻松习作、快乐习作,这样才能够达到新课标中的习作要求。文中分析了小学作文的学生习作现状,并从教会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风景、仔细留意身边的人或事、开展丰富的活动来打开他们的思路等这几个方面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生活;自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到写作课上课之时,总
【摘要】在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公众场合口头表达甚至讲演已经成为沟通交流、表现自我的重要手段。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培养我们下一代的这种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而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提高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视,认识到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要指导学生多作各类语言素材的准备;三要增加学生口头表达尤其是讲演的实践训练。  【关键词】口头表达;语文教学;语言素材;实践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摘要】新优质教育背景下,学校精神的凝炼需要“依据实情,因校制宜”。要做好顶层设计,以追求文化高度;要联系师生实际,以形成文化广度;要加强文化管理,以凝煉文化深度。要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的学校精神及时进行凝炼,以促进学校更大、更快、更优质的发展。  【关键词】新优质教育;校园主题文化;学校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每一所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是
【摘要】首先从教学内容、学习主体与教学方法三个层面分析自问自读法的内涵与特点,基于此探索如何有效地将自问自读法融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去,为破解目前语文教学困境提供思路。对策建议包括充实教学内容,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尊重学习主体,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相结合;完善教学方法,注重自问自读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自问自读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
【摘要】课程改革实施至今,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异常活跃,师生显得轻松愉悦。究竟在课改的今天,我们应追求一种怎样的课堂呢?  【关键词】家常课;讨论;真实;朴实;扎实;丰实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一、一次讨论引发的头脑风暴  两年前四月的一个周末,春日的暖阳柔柔地洒进鉴湖小学二楼多功能厅“鉴湖讲堂”内。讲堂内座无虚席,鉴湖小学全体教
【摘要】情感教育,我们将其理解为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学,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关注青少年学生情感生活的需要,其中,情感是动力,是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与桥梁。具体到教学中,我认为她就是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似乎发现了某种乐趣,或是情感上仿佛有了某种寄托或表达途径。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作文即如此。然而,现时中却是许多学生的作文令人难以卒读,失之真情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全面体现,二者相互促进。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入”得深厚,“出”得顺畅,个人的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写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与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全面体现,二者相互促进。阅读为写作储备材料,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跨越时空与别人进行交流。所以,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首先要从阅读抓起。我认为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在授课方式上都有了一定的转变,虽有一定的成效,但因为都在摸索阶段,方式上五花八门,有时学生也就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让学生通过个体间和所属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增强在学习上的竞争意识,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以此来营造一种学生乐见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初中学生;竞争意识;合作参与;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很多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