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物理本质 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guangyu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缘起
  前些天,笔者参加了本地区的送培到镇、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聆听了几位老师导·学案引导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课和常态课.现依托一节《光的折射》(第一课时)常态课,再结合自身平时使用导·学案的教学实践的感悟,对时下农村初中导·学案引导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些认识与反思,与各位共同探讨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 过程回顾
  (课前教师分发导·学案,学生依靠导·学案进行预习.)
  环节一:光的折射现象的概念
  教师:晚上在窗外看到教室里的日光灯,是光从空气射向玻璃,并透过玻璃,这是什么现象?
  学生:光的折射.
  教师:讲解光折射时发生的位置、条件和结果,得出光的折射现象的概念.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学习过程(1)概念填空.
  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面的实验.(效果很不明显,只有正对的几个同学看到了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环节二:识图.
  学生:看书自学,认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面时有关的几个名词(法线、分界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完成导学案上学习过程(2)名词填空.
  教师:反馈了学生完成情况,并讲解了三个角的大小关系.
  环节三: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作出光斜射入玻璃砖的光路图.(第一位学生作出的折射光线是偏离法线的,但第二次的折射光线和第一次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第二位学生作出的第一次折射光线是偏向法线的,但作出的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是沿直线传播的情况.)
  教师:讲解了两位学生的作图中的错误,给出了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学习过程(3)规律填空.(留2分钟记忆规律的内容)
  环节四:应用
  教师展示了四幅图片.
  (1)筷子斜插入水中时,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如何偏折?
  (2)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是什么样子的?
  (3)有经验的渔民在叉鱼时,要向看到的鱼的哪个方向投叉,才能叉到鱼?
  (4)“海市蜃楼”是怎么回事?
  3 课后研讨
  3.1 没有充分地理解教材
  该课的教学设计是服从于教师的“教什么” 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怎么学” .本节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首先从一个简单明了、图文并茂的“河水变浅”的问题入手,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引出光的折射现象,使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迫切的想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与反射有什么不同?光折射时又会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接着安排两个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自已的探究而获得光的折射规律.最后展示了大气中的折射现象,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编排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已的体验来学习,自已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
  在教学中应力求还原教材的编写本意,感悟教材资源,使学生能打破科学的神秘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教师不能只为了“教什么”而组织教学,应从“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去设计和实施教学.
  3.2 没有充分地准备实验
  新课程强调的是过程,强调的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做好光的折射实验是上好这节课成败的关键.在整个课堂学习中,教师只做了一次演示实验而且效果还很差,学生对折射现象的认识和折射规律的理解完全是教师“灌输”进去的,背离了“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的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上课的教师总在埋怨干电池不行,其实是教师怕麻烦没有认真准备,只要把干电池换成实验室里调压在12伏之内的学生实验电源就行了,这样就能保证电源电压稳定,无论做多少次实验、做多久的实验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再在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在仪器内充入烟雾实验效果会更好.
  3.3 没有充分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该课学生使用的导·学案内容仅限于课本知识点的填空和做题,在形式上由原来老师的“讲”,变成了用导·学案后学生的“填”,使用时导·学案的功能仅是引导学生看书、落实知识和做题.这样机械的重复,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长期以往“学将不学”.在本课的导·学案中若能安排一些探究活动光从玻璃斜射入水中的折射实验、生活中看到的玻璃条下一笔三折的现象或金鱼缸底变浅等图文情景,再在教师的“低起点、缓坡度”的层层设问下,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课堂交流、分析论证,最后定会“水到渠成”地得出光的折射规律.这样可改变学生听课的被动性,而不会出现老师三番两遍的讲了,学生听了仍然是一知半解的情况.如能长期坚持这样做一定会大幅度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
  4 认识提升
  4.1 强化学案引领
  4.1.1 导·学案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
  导·学案是根据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这个导·学案载体合二为一,它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在导·学案中都有表述.通过课前的预习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在课堂上学生就带着问题、带着需求,听课变得专心认真、作业变得容易轻松;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生生互动,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说、讲;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写、做;解放学生的眼、耳,让学生看、听;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思、疑,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前教师的批改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就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内容、要求和节奏,使我们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高效.“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互动式促进,课堂减负、增效,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会是课改的春天,更会是学生的春天.   4.1.2导·学案不是教材的翻版,教辅的替代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线路图,是在分析学情基础上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不能变成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能变成学生的习题集.在编制时要知道学生已有什么;要知道学生即将要什么;要知道学生将会怎么做;要思考我能为学生做什么.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间”去导、在重难点知识的关键处去导、在操作探究的迷茫处去导、在思维障碍处去导.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变得愿学、乐学、会学,让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中激发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一节课留给学生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性学习、师生情感交流的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学生当堂训练的时间保证10分钟;教师讲课累计时间不超过25分钟,减少教师显性活动时间,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显性学习活动.要让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教师借助导·学案,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才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2 强化新课引入
  教师如果设计好新课的引入过程,创设好教学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仍然有不少教师每堂课一进教室就说:今天我们学习什么什么,今天我们来讲什么什么,他们认为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预习了,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课堂导入也就可有可无.
  精心设计的课堂引入,就像一粒小石子,虽然小,却可以击中学生的“心湖”,激起朵朵涟漪,形成“一波才动万波随”的局面,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你若在讲解平面镜成像时,在课堂上念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句诗,提问:对影怎么成了三人呢向?一定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思维也就自然跟着老师走了.教师只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新课引入的方式和方法,将选择好的特定的“小石头”,适时投下去,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出现“万波涌动”的局面,也一定进会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3 强化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是物理知识的源泉,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离开了实验的物理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即使在黑板上讲实验,试卷上做实验,也只是“纸上谈兵”,会把本来生动、丰富的物理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使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无趣,物理教学质量低下.通过实验,可使学生知道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造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对掌握主动权的学习最积极,对动手操作的活动最投入.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不能因使用了导·学案学生对实验进行了预习,知道实验的原理、器材、操作步骤、实验的现象和结论,不能因升学考试不考动手操作,就只注重实验的结果,而不注重实验的过程.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能因准备实验费事费力、实验器材不够完备,数量上、质量上与教材不配套、对新配置实验器材的不了解、实验时学生难于管理或实验器材损坏和实验不安全等等理由而不进行实验教学,只是播放一些物理实验视频或动画给学生观看而替代学生的动手实验,剥夺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权利.有一位老师说过“不做实验的物理教学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不做实验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教师” .我们不仅要完成物理教学任务,而且一定要做负责任的人民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独立学院纷纷谋求“独立”。转设后的独立学院更长远的谋划在于自身的转型升级。首先,对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制度性瓶颈与破解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结合广东独立学院转设发展现状,根据SWOT法分析了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同时提出广东独立学院的转型升级策略:把握机遇、找准定位、强化内涵、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并明确了广东独立学院的发展路径:积极向应用型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广,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由此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自学一互帮一释疑一建网”教学模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对该模式的各个环节作简单介绍。  第一环节:自学  在这一环节中,凡能让学生自学的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学,当然,自学不是让学生随心
[摘 要] 如何在OBE理念指导下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中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教学实践,以西南石油大学峨眉地质认识实习为例,介绍了野外实习过程中基于基础地质知识实际化、专业技能提升化、创新能力引导化三方面的理论和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过程,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专业的热情,正确认识专业特色、树立专业自信并建立保护地质环境的现代地球科学意识。同时,对相关理
[摘 要] 专业认证制度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质量控制的方法。通过专业认证的工程类专业已成为国际教育质量互认的一种有效方式。以专业认证的思想为指导,结合学校专业实际,科学设计了层次性、模块化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了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过程性评价模式,全方位保证工程实践训练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工程教育;实践训练;教学体系;评价模式  [基金项目] 201
[摘 要] 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强调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是研究生质量培养的核心。以研究生科研竞赛为切入点,分析竞赛之于创新能力的意义,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竞赛培养方案,从平台搭建到鼓励政策再到专业团队建设,分析其实践成效,探讨竞赛机制下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各高校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摘 要] 探讨PBL联合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新生儿科实习护士的临床带教中的应用,以2019年9月—2021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实习的62名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9月—2020年8月的30名实习护士为对照组,2019年9月—2021年2月的32名实习护士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观察组采用PBL教学联合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护士的Mini‐CEX分数,以及出科的理论、操作、个案分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各科教学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现象,揭示规律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终身探索的乐趣,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将原来侧重于“教”而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上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求光学、力学作图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纲、考纲的要求,深入研究学生相关的作图能力,对于了解学生,指导教学、编制试题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1 教纲、考纲要求  1.1 光学部分  (1)会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2)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像,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  (3)凸(凹)透镜特殊光线的作法(学生作业练习有要求,未见教纲有要求)。  以上是教纲和练习的要求。值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开展互助性和促进性学习,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现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物理课堂上,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1 科学组建合作小组,为成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合作学习小组
[摘 要] 高等教育國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结合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目标,指出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应该结合专业实际,搭建中外教育平台,立足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优化教育教学体系,才能有效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 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项目(SGH18H432);西安航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