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教法多样、和谐气氛、以身示范,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阳光体育”的宗旨,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体育 兴趣 培养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反之,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高的话,上课时注意力就会分散,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地锻炼。人的兴趣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具有可塑性的,同时,能随着人的意志和需要而不断转移。同样,小学生的体育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小学生从小就热爱体育运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重视体育,引导兴趣
长期以来,许多人对体育存在着片面认识,淡化了体育的本质功能,对体育的作用认识不清。上体育课就是为了应付,没有正确的锻炼意识,更不用说形成正确的体育思想了。现阶段中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应试教育,即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争取升学率。一味地抓学习、抓成绩,重智轻体的倾向尤为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障,经常被挪作他用,在这种状况下,体育教学在中小学教学中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被称为“副课”。
二 教法多样,提高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希望得到新鲜事物的刺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来改变教学教法,使之多样化、新颖化。在教学中,耐力跑弃用一般机械的重复绕操场跑,可采用追逐跑、绕杆跑、接力比赛、“8”字跑、往返跑、倒退跑等新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耐力跑的兴趣。还可以用音乐伴奏,不但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对此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适用于每名学生,因为他们的家庭、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不同,也决定他们的感兴趣程度不同。那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质及运动能力等差异,区别对待,坚决杜绝“一刀切”的教学行为。学生的素质在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只有在差异中求发展,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更不能要求过高,这样会让水平低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达到,挫伤参加体育运动的激情。而要求过低,整个课堂就会没有兴奋点,会显得课堂很沉闷,那就需要教师要审时度势,一张一弛,去观察学生,去感悟学生。要维护不同学生的练习兴趣,所提出的要求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均能达标。
三 和谐气氛,融会兴趣
教师上课时态度和蔼,讲解具体生动,示范优美正确,学生就能在积极愉快、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锻炼。众所周知,体育课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属于运动条件反射。它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随意运动。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存有隔阂,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不均衡,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处于抑制状态。因此,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建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着和谐气氛。当学生完成动作稍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哪怕是点点头,学生的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绪里上好体育课。
四 以身示范,强化兴趣
教师应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一举一动可能自己没有注意到,但在身边的学生会注意到,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会做出你所想象不到的事情。因为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在工作中拖泥带水、马马虎虎,上课以放羊的形式,很散漫,这样不但安全系数大打折扣,还会减弱学生对你的崇敬,从而从心理产生厌倦,以为老师没有水平,没有内涵,不会教学。
当大部分学生说“在体育课上什么也没有学到”时,你的课还有意义去上吗?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强烈的教育教学事业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学生,教师才有人格魅力,去征服自己的学生,去感化他们,这样课堂才会更精彩。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应把体育兴趣的培养作为中小学生体育教学的中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阳光体育”的宗旨,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体育 兴趣 培养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反之,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高的话,上课时注意力就会分散,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地锻炼。人的兴趣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具有可塑性的,同时,能随着人的意志和需要而不断转移。同样,小学生的体育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小学生从小就热爱体育运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重视体育,引导兴趣
长期以来,许多人对体育存在着片面认识,淡化了体育的本质功能,对体育的作用认识不清。上体育课就是为了应付,没有正确的锻炼意识,更不用说形成正确的体育思想了。现阶段中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应试教育,即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争取升学率。一味地抓学习、抓成绩,重智轻体的倾向尤为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障,经常被挪作他用,在这种状况下,体育教学在中小学教学中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被称为“副课”。
二 教法多样,提高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希望得到新鲜事物的刺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来改变教学教法,使之多样化、新颖化。在教学中,耐力跑弃用一般机械的重复绕操场跑,可采用追逐跑、绕杆跑、接力比赛、“8”字跑、往返跑、倒退跑等新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耐力跑的兴趣。还可以用音乐伴奏,不但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对此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适用于每名学生,因为他们的家庭、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不同,也决定他们的感兴趣程度不同。那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质及运动能力等差异,区别对待,坚决杜绝“一刀切”的教学行为。学生的素质在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只有在差异中求发展,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更不能要求过高,这样会让水平低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达到,挫伤参加体育运动的激情。而要求过低,整个课堂就会没有兴奋点,会显得课堂很沉闷,那就需要教师要审时度势,一张一弛,去观察学生,去感悟学生。要维护不同学生的练习兴趣,所提出的要求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均能达标。
三 和谐气氛,融会兴趣
教师上课时态度和蔼,讲解具体生动,示范优美正确,学生就能在积极愉快、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锻炼。众所周知,体育课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属于运动条件反射。它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随意运动。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存有隔阂,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不均衡,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处于抑制状态。因此,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建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着和谐气氛。当学生完成动作稍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哪怕是点点头,学生的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绪里上好体育课。
四 以身示范,强化兴趣
教师应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一举一动可能自己没有注意到,但在身边的学生会注意到,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会做出你所想象不到的事情。因为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在工作中拖泥带水、马马虎虎,上课以放羊的形式,很散漫,这样不但安全系数大打折扣,还会减弱学生对你的崇敬,从而从心理产生厌倦,以为老师没有水平,没有内涵,不会教学。
当大部分学生说“在体育课上什么也没有学到”时,你的课还有意义去上吗?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强烈的教育教学事业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学生,教师才有人格魅力,去征服自己的学生,去感化他们,这样课堂才会更精彩。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应把体育兴趣的培养作为中小学生体育教学的中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阳光体育”的宗旨,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