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是每个中学生梦寐以求的。如何才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呢?不妨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形式上的尝试
学生写作形式较单一,而作家在创作时形式较多样。如王愿坚的《草》、秦文君的《伟人细胞》都运用了题记;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采用了小标题。这些文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多学生从最初学写作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一个段落。小学里是“老三段”,到了初中还是“老三段”。形式上老一套,即使有好素材,也难写出新意。其实,作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小标题、生活片断、书信体、日记体、实验报告、新闻报道等形式,写作时都可以尝试。即使同样的素材,如果用新的形式来表现,那就比“老三段”要有新意。
我一直鼓励学生,大胆采用新的形式。许多同学都积极响应,大胆尝试。如胡某用日记体形式来写中学生一天的生活,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忙碌而有规则。李某用实验报告的形式来写初三学生生活,辛苦中又充满着乐趣。赵某采用了新闻报道的形式,写了关于落水的报道,用采访的形式,含蓄地引出对如何做人的思考。
二.内容上的尝试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可以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而萧乾在《枣核》一文中却另辟蹊径,通过写旧时同窗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海外游子的爱国之情。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没有写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通过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时的见闻感受来表现。
描写景物,通常以视觉为主,听觉的欣赏处于次要地位,而作家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却来个颠倒,反其道而行之。对鼎湖山的天湖、瀑布、古木、名刹或略写或隐写,而从听觉入手,抓住了人们习见而又忽视的“泉”来写,并把它作为鼎湖山之魂着力地予以表现,让人们通过听觉去想象、品味。
写作人物时,通常从人物的正面肖像、面部表情和衣着服饰写起,然后再写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对人物进行描写刻画。《红楼梦》中,作家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出场描写是另辟蹊径,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一下子突出了人物的泼辣性格,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看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章写的是自己的父亲。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当然是十分了解、非常熟悉的,写人物的正面肖像和面部表情应该更加容易,而作者却反其道而行,抓住其父的“背影”来写,给世人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篇章。
学生写作文,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另辟蹊径,或违背常理,或反其道而行,或转换角度,改变一下人的感觉来写文章呢?完全可以。在我的提示和鼓励下,张某写自己的父亲,不写父亲具有男子汉的大方、粗心、勇敢、坚强,而是写了父亲的小气、琐碎、唠叨、细心,同样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爱。赵某以“熟悉的陌生人”为题,写了一位陌生的孩子对出远门的自己的热情与无私的帮助,来表现陌生孩子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胡某写老师,不是写老师的博学多才、教学认真、循循善诱,而是以“说谎的老师”为题,写老师善意地欺骗学生说自己将要离开学生,调去其他学校工作,使得学生的真情流露,表现出真挚的师生情,从而将文章写出了新意。
三.方法上的尝试
作家在确定写作素材时自然会深思熟虑,精心地选择;他们在运用写作方法时,也是一样。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七根火柴》《一件小事》等文章,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这种方法对我们的写作更具有指导作用。学生经历的多是小事,对事情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体写,多挖掘,才容易写好。如陈某在写母亲时,抓住母亲每天上学时对自己“路上小心点”的叮咛、晚上放学回家总是倒上一杯热茶、深夜为做功课的女儿披上衣服等几件小事,来表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仲某写自己在喜悦、哀愁、成功、失败时,好友的会心一笑、亲切握手、“后来一切都好”的鼓励字条,来表现深厚而真挚的友谊。
诚然,作家文章的美离不开作家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表达,离不开作家真挚而浓厚的情感抒怀,离不开作家的创新精神与大胆尝试。他们写作时的另辟蹊径或反其道而行,显然给文章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也一定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许学雷,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一.形式上的尝试
学生写作形式较单一,而作家在创作时形式较多样。如王愿坚的《草》、秦文君的《伟人细胞》都运用了题记;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采用了小标题。这些文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多学生从最初学写作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一个段落。小学里是“老三段”,到了初中还是“老三段”。形式上老一套,即使有好素材,也难写出新意。其实,作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小标题、生活片断、书信体、日记体、实验报告、新闻报道等形式,写作时都可以尝试。即使同样的素材,如果用新的形式来表现,那就比“老三段”要有新意。
我一直鼓励学生,大胆采用新的形式。许多同学都积极响应,大胆尝试。如胡某用日记体形式来写中学生一天的生活,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忙碌而有规则。李某用实验报告的形式来写初三学生生活,辛苦中又充满着乐趣。赵某采用了新闻报道的形式,写了关于落水的报道,用采访的形式,含蓄地引出对如何做人的思考。
二.内容上的尝试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可以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而萧乾在《枣核》一文中却另辟蹊径,通过写旧时同窗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海外游子的爱国之情。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没有写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通过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时的见闻感受来表现。
描写景物,通常以视觉为主,听觉的欣赏处于次要地位,而作家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却来个颠倒,反其道而行之。对鼎湖山的天湖、瀑布、古木、名刹或略写或隐写,而从听觉入手,抓住了人们习见而又忽视的“泉”来写,并把它作为鼎湖山之魂着力地予以表现,让人们通过听觉去想象、品味。
写作人物时,通常从人物的正面肖像、面部表情和衣着服饰写起,然后再写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对人物进行描写刻画。《红楼梦》中,作家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出场描写是另辟蹊径,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一下子突出了人物的泼辣性格,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看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章写的是自己的父亲。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当然是十分了解、非常熟悉的,写人物的正面肖像和面部表情应该更加容易,而作者却反其道而行,抓住其父的“背影”来写,给世人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篇章。
学生写作文,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另辟蹊径,或违背常理,或反其道而行,或转换角度,改变一下人的感觉来写文章呢?完全可以。在我的提示和鼓励下,张某写自己的父亲,不写父亲具有男子汉的大方、粗心、勇敢、坚强,而是写了父亲的小气、琐碎、唠叨、细心,同样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爱。赵某以“熟悉的陌生人”为题,写了一位陌生的孩子对出远门的自己的热情与无私的帮助,来表现陌生孩子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胡某写老师,不是写老师的博学多才、教学认真、循循善诱,而是以“说谎的老师”为题,写老师善意地欺骗学生说自己将要离开学生,调去其他学校工作,使得学生的真情流露,表现出真挚的师生情,从而将文章写出了新意。
三.方法上的尝试
作家在确定写作素材时自然会深思熟虑,精心地选择;他们在运用写作方法时,也是一样。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七根火柴》《一件小事》等文章,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这种方法对我们的写作更具有指导作用。学生经历的多是小事,对事情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体写,多挖掘,才容易写好。如陈某在写母亲时,抓住母亲每天上学时对自己“路上小心点”的叮咛、晚上放学回家总是倒上一杯热茶、深夜为做功课的女儿披上衣服等几件小事,来表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仲某写自己在喜悦、哀愁、成功、失败时,好友的会心一笑、亲切握手、“后来一切都好”的鼓励字条,来表现深厚而真挚的友谊。
诚然,作家文章的美离不开作家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表达,离不开作家真挚而浓厚的情感抒怀,离不开作家的创新精神与大胆尝试。他们写作时的另辟蹊径或反其道而行,显然给文章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也一定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许学雷,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