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写作的几点尝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c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是每个中学生梦寐以求的。如何才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呢?不妨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形式上的尝试
   学生写作形式较单一,而作家在创作时形式较多样。如王愿坚的《草》、秦文君的《伟人细胞》都运用了题记;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采用了小标题。这些文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多学生从最初学写作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一个段落。小学里是“老三段”,到了初中还是“老三段”。形式上老一套,即使有好素材,也难写出新意。其实,作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小标题、生活片断、书信体、日记体、实验报告、新闻报道等形式,写作时都可以尝试。即使同样的素材,如果用新的形式来表现,那就比“老三段”要有新意。
   我一直鼓励学生,大胆采用新的形式。许多同学都积极响应,大胆尝试。如胡某用日记体形式来写中学生一天的生活,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忙碌而有规则。李某用实验报告的形式来写初三学生生活,辛苦中又充满着乐趣。赵某采用了新闻报道的形式,写了关于落水的报道,用采访的形式,含蓄地引出对如何做人的思考。
   二.内容上的尝试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可以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而萧乾在《枣核》一文中却另辟蹊径,通过写旧时同窗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海外游子的爱国之情。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没有写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通过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时的见闻感受来表现。
   描写景物,通常以视觉为主,听觉的欣赏处于次要地位,而作家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却来个颠倒,反其道而行之。对鼎湖山的天湖、瀑布、古木、名刹或略写或隐写,而从听觉入手,抓住了人们习见而又忽视的“泉”来写,并把它作为鼎湖山之魂着力地予以表现,让人们通过听觉去想象、品味。
   写作人物时,通常从人物的正面肖像、面部表情和衣着服饰写起,然后再写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对人物进行描写刻画。《红楼梦》中,作家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出场描写是另辟蹊径,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一下子突出了人物的泼辣性格,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看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章写的是自己的父亲。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当然是十分了解、非常熟悉的,写人物的正面肖像和面部表情应该更加容易,而作者却反其道而行,抓住其父的“背影”来写,给世人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篇章。
   学生写作文,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另辟蹊径,或违背常理,或反其道而行,或转换角度,改变一下人的感觉来写文章呢?完全可以。在我的提示和鼓励下,张某写自己的父亲,不写父亲具有男子汉的大方、粗心、勇敢、坚强,而是写了父亲的小气、琐碎、唠叨、细心,同样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爱。赵某以“熟悉的陌生人”为题,写了一位陌生的孩子对出远门的自己的热情与无私的帮助,来表现陌生孩子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胡某写老师,不是写老师的博学多才、教学认真、循循善诱,而是以“说谎的老师”为题,写老师善意地欺骗学生说自己将要离开学生,调去其他学校工作,使得学生的真情流露,表现出真挚的师生情,从而将文章写出了新意。
   三.方法上的尝试
   作家在确定写作素材时自然会深思熟虑,精心地选择;他们在运用写作方法时,也是一样。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七根火柴》《一件小事》等文章,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这种方法对我们的写作更具有指导作用。学生经历的多是小事,对事情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体写,多挖掘,才容易写好。如陈某在写母亲时,抓住母亲每天上学时对自己“路上小心点”的叮咛、晚上放学回家总是倒上一杯热茶、深夜为做功课的女儿披上衣服等几件小事,来表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仲某写自己在喜悦、哀愁、成功、失败时,好友的会心一笑、亲切握手、“后来一切都好”的鼓励字条,来表现深厚而真挚的友谊。
   诚然,作家文章的美离不开作家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表达,离不开作家真挚而浓厚的情感抒怀,离不开作家的创新精神与大胆尝试。他们写作时的另辟蹊径或反其道而行,显然给文章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也一定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许学雷,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我们都想摸索出一种适合不同文体,不同类别,不同时期作品的教学模式。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遗憾之处。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益于学生学习。经过长时间探讨,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
音乐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因此,音乐欣赏教学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欣赏教育使艺术教学具有题材广泛、容量巨大、教学灵活等特点,能够将音乐知识融入教学之中,
程:张毅同学。你好!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2003年高考,你以668分的成绩名列安徽省理科总分第二名,其中语文又以130分成为安庆市高考语文状元。今天,我们一方面深情地向你表示
余:王小雯同学,你好!2003年的中考语文,你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绝不是偶然的。能谈谈当时的感受吗?王:老实说,取得这样的成绩,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语文一直是我喜欢的学科,应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如是说。“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墨客文人苦心琢磨,为情而造文。“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尝试引导学生疏浚心灵的沟渠,援引真情的活水,沉淀文章的造作,荡涤语言的苍白。下面笔者将针对自己的教学,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来。   阅读的记忆里,“情”字里行间无处不在。课本上的真情自然比
声乐是语言美、旋律美、形态美的完美融合,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审美意识对声乐艺术的创作、演唱、欣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意识培养进行讨论,探究如
当前写作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分强调方法技巧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灵启迪。“泛滥了技巧,孤独了灵魂”的现象相当普遍;课堂教学形式主义严重,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自主表达的权
在源远流长的声乐历史长河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以它们独特的魅力传承到现在并且广为人们喜爱。本文主要阐述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三方面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可借鉴融合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为不教。”国内外的教育家都赞同这样一句格言:“学习就是学习如何学习。”这些名言的精髓就是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那么,就初中作文教学而言,如何培养学生自学,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要把互动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   一.互动式提出题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高师院校的钢琴课程,一直以来因为学习者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偏多等因素而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成效。所以,在钢琴教学中必须使用合理的训练方法,并对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