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boy1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个性化行为强调了学生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对话体现了阅读的本质是主体与文本之间精神交流的一种心智活动。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把关注点从阅读客体(文章)向阅读主体(学生)转移,重视阅读主体的个性、价值观、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致,让他们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杨再隋教授曾说:“小学阅读教学,要在过程优化上下工夫,即重视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价值和思维训练价值。在阅读课上,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口诵心维’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的过程,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自主、自悟、自得地学习,笔者以为,教师应充分以文本为依托,力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引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读。在自由自主的阅读中释义、感受、移情、体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和概括,并能“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进而达到“心入于境,情会于物”的境界。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破疑中读出智慧
  
  阅读是信息吸收和转换的心理过程,只有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他们对文本还没有产生自己的疑问,还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就不会产生悬念般的阅读期待,更不会产生迫切的阅读动机。因此,可以说,有效的阅读从问题开始,问题是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愿望的“诱因”,有了问题才会对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
  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进行有机地整合和牵引,引导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学生走入文本的第一步。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草船借箭》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引出问题:“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围绕这个涵盖全文的问题,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起课文来。
  经过自主阅读和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发言踊跃。看看他们的发言:
  生1: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肯定会想到周瑜想陷害他,根据是课文中写到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肯定不怀好意。
  生2:我认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前会想到三天后必有大雾,根据是“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借箭成功的结果来看,诸葛亮对天气情况肯定是了如指掌。”
  生3:诸葛亮会想到鲁肃一定会借船给他。课文中说“鲁肃私自拨了20只快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候诸葛亮调度。”“私自”是偷偷地干,说明鲁肃没有把借船的事报告周瑜。“照诸葛亮说的”“等候诸葛亮调度”说明鲁肃是值得信赖的人。
  生4: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肯定会想到在大雾漫天的天气下,曹操一定不会派兵出来。课文中写到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放箭,不让对方近前。这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这样的战术措施,都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
  ……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智慧叫作“以道观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的都不是智慧,你只能去体会。如果能“以我观之”,说出那些不可说的东西,就是在体会智慧、表达智慧。
  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王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也没有对文本进行抽丝剥笋式的分析图解,而是紧扣“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课文的各个角落。诸葛亮豁达大度、神机妙算、办事缜密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在细致入微的揣摩、推敲中,学生读懂了别人的智慧,也读出了自己的智慧。
  
  二、东方欲曙花冥冥,啼莺相唤亦可听——合作中读出感悟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但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往往却更有助于个体的思考和探究。课堂表演便是一种合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表演,可以通过“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移情作用,缩短与文本的心理距离,有效地建立起学习的主体意识。
  一位老师执教《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正是利用表演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内容,取得很好的效果。
  教者在学生通读课文、领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安排表演活动。表演前,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推荐演员。选好演员后,又让大家按自己的理解给演员“说戏”,谁说得好谁就当导演。表演结束后,教师还组织“导演”“演员”“观众”进行了研讨、交流。
  生(导演):我认为几个人物说话语气各有不同,子明说话应该是轻柔的,管家是低声下气的,公仪休应该是大声、爽朗的,在表演时,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点。
  生(演员):我演公仪休,他喜欢吃鱼,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表演时,我把“实在”“很久”“一顿”都加了重音,表现出公仪休非常爱吃鱼。
  生1(观众):我认为“管家”笑得不够好。书上说管家是“满脸堆笑”,我想这种笑应该是皮笑肉不笑,是一种讨好的笑。
  生2(观众):公仪休最后说的一段话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意思,表演时应该说得慢一些,假如一边说一边做着捋胡须的动作就更像了。
  ……
  表演、交流、评价是充满情趣的合作学习。表演过程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悟之以神。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融入到表演中之后,又把在表演中的感受迁移到了文本的字里行间,可谓“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在这样的几个来回中,学生对文本的揣摩、咀嚼更深了,依靠性格化的语言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物的形象,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培养了审美情趣。
  
  三、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辩论中读出精彩
  
  语文课堂应力求充满活力,闪现智慧,激发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才能产生灵感和顿悟。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辩论是诱发他们深入探究感悟课文的有效方法。
  我曾执教《掌声》一课,在读书汇报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这到底是演讲前的掌声还是演讲后的掌声呢?”我顺势引导,启发他们读书思考:“这掌声你们认为指的是哪一次,各自从文中找出理由来吧。”然后,我就组织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
  生1:老师,我认为小英说的“那一次掌声”是指演讲前的。因为当时小英很不情愿地走上讲台,是掌声感动了她,她才镇定下来进行演讲,所以这一次掌声最难忘。
  生2:我认为小英说的是演讲后的掌声,她在信中说掌声“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因为演讲后,她不再哭了,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微笑着走下讲台,说明她对自己有信心了。
  生3:不对!给小英鼓起勇气的应该是演讲前的掌声,因为小英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这时候的掌声热烈、持久,小英都感动得流下眼泪了,难忘的应该是演讲前的掌声!
  生4:我也认为小英忘不了的是演讲前的掌声。演讲前,小英有点儿犹豫,然后慢吞吞地走上讲台,而且眼圈也红了,这时候,她最需要掌声的鼓励。
  (一时间大家似乎都赞同了这个观点:难忘的掌声是演讲前的)
  师:在犹豫、自卑的情况下需要掌声,在顺利、成功的情况下是不是就不需要掌声了呢?
  生5:我知道了,难忘的是演讲后的掌声。因为小英讲的故事十分动人,她的普通话也很好,大家的掌声是对她的演讲的肯定和赞赏,所以她忘不了。
  生6:我认为小英说的那次掌声包括演讲前的和演讲后的,因为书上说,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说明演讲前和演讲后的掌声都给小英很大的鼓励,所以,她永远也忘不了。
  ……
  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鼓励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争论中研读细究课文,既增强了语言感悟能力,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品味中读出个性
  
  阅读的境界有三个层次,一是读懂文字,二是读透内涵,三是读出自我。“读出自我”亦即读出文本中的人,从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观照出自己的情感和感悟。正如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所说,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和个性的发现。
  请看窦桂梅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的一个片段:
  (课件出示一段话: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又是一个秋天,兄妹俩看了菊花,读读这一段,透过怀念,史铁生最终懂得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
  生1:母亲告诉弱者不用活得轰轰烈烈,只要活得平平淡淡就行。
  师:哪个地方告诉你?
  生1:紫色的花深沉而热烈,最后“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就说明作者已经了解到了生命的珍贵。
  师:送进去,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出你的韵味。
  生1:(舒缓地读)
  师:活也活得舒展,继续谈。
  生2:我从“黄色的花淡雅”读出,人也要活得平平凡凡。
  (掌声)
  师:这是你的创造,也是你的独特理解。
  生2(接着说):我还从“泼泼洒洒”这个词语中读出人还要活得潇洒,不拘谨,告诉我们不要被困难打倒。
  师:不管怎样,人生只要活得潇洒、自在就行,那就请你潇洒自在地表达。
  生2:(充满感情地读)
  生3:我觉得黄色的花、白色的花、紫色的花还可以代表生活中不同的人,比如健全的人、残疾人等。花开得高洁、深沉、热烈就说明生活中残疾人和正常人是一样的,他们的生命都是如此的美好。
  (掌声)
  师:他的理解和其他同学的不一样,刚才同学抓一个词理解,他能抓一段话理解,他能想到不同的人生。
  生4:我给刚才同学补充一下,这里这些花都开得鲜艳夺目的,这说明残疾人和正常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各有千秋,都可以表现出来,都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精彩。
  师:或平平淡淡,或轰轰烈烈,或舒舒坦坦,总之都是属于自己的活法,也就是说妈妈没有让儿子选择一种活法,她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让儿子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风格,活出自己的个性。
  生5:我觉得残疾人可以比正常人活得更加精彩,因为残疾人遇到的坎坷多了,就要更坚强地去克服一个个困难,甚至可以比正常人更快乐。
  师:也就是说无论是淡雅也好,热烈也罢,深沉也行,最终还是烂漫。一生也可以说成是酸甜苦辣,幸福、困难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生的烂漫,就是这样我们懂得了要“好好活”。
  生:(齐读)
  ……
  菊花绽放的声音,是母亲留给儿子的启示。源于文本中母爱的呼唤,才有了学生对人生多角度的解析。循着窦老师细心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对烂漫人生的诠释彻彻底底地流淌在了心灵深处,在阅读中找到了他所熟悉的世界和他自己。此时此刻,孩子们张张原本简单的脸上透着的是作者从菊花身上读懂的祝福,是母亲的“好好活”得到儿子理解的欣慰。这样的阅读体验是难忘的,因为它涵养着精神,震撼着心灵。
  
  五、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入境中读出天籁
  
  阅读心理学认为,由单纯的“看”转化为阅读,需要经历四个层次,即“发现——辨认——认同——再认”。发现和辨认只是浅层次的识读过程,认同是信息转换、接收的过程,而再认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浸润性的教学情境,引领他们徜徉在文本之中,开发他们原生态的语文直觉,他们就会用自己的意义和方式去发现和建构,他们的童心就会在文本世界里自由地飞扬、遨游。如此,阅读才能步入最佳的审美境界。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语文课上,伴着动听的音乐,我如痴如醉地朗读着老舍先生的作品《草原》。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正静静地欣赏着。读到“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句时,突然,一个学生叫道:“老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写出来?”叫声打断了我的朗读,然而却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和欲望。我望着学生们热切而期盼的眼睛,灵机一动,缓慢而动情地说:“是啊,草原太美了,谁都想低吟一首诗来赞美它,大家就尽情地读一读课文,在领略了草原优美的风光之后,把这首小诗写出来吧。”听了我的话,学生们情绪高涨,马上行动起来。他们或潜心阅读,感受草原的神奇;或坐而凝思,酝酿内心的情感;或奋笔疾书,捕捉心中的灵感。
  看着孩子们捧着书,有的放声抒情,有的低声吟咏,有的默默品味,我感觉到了草原强有力的召唤,他们的心早已飞到了草原上,在布满花草之香的原野上驰骋、飘荡……在享受中美读一番之后,一首首优美的小诗也出来了,孩子们用他们富有个性的、充满童真的语言对老舍先生的作品作了别样的诠释,“草原”的意境竟以另一种姿态在流淌……我想此时孩子们读懂的不仅仅是草原,他们更读出了自己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
  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我们就必须将静态的阅读理念与动态的阅读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揣摩玩味,耽思涵咏,形成含英咀华的悟性与识见。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会感动、焕发激情、放飞理想、彰显个性,他们的人生之旅必将涂上一抹浓浓的精神底色。
  
  (责任编辑:符洁)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试开通一年来,网站综合排名持续上升,访问量稳步提升,影响力和辐射力逐步提高。
一、教材说明  《走进窑洞》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 多彩的生活”中“黄土高坡”的第一个活动主题。  二、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窑洞,感悟人类的智慧及黄土高原人对美的追求和不屈的生命力,树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及环保的意识;了解黄土高原地区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生发热爱黄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多年来,农业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教师的适时引导,对学生思维起着诱发、点拨、引爆的作用。虽然引导的方法千变万化,但是物理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成功的快乐,使其不断强化学好物理的信心,从而逐步发展其思维,培养其探究能力。   一、抓住时机,及时引导   当学生学习“迷路”,遇到解决不了的难点和疑点的时候;当学生在学习“登山”过程中出现了自卑、焦虑、烦躁
博思(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近日发布新款CNP网络电脑,为绿色北京的节能工作又添新彩。
上个世纪90年代电子政府的打造,为西方各国新的管理模式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手段,它不仅仅是购买网络技术和设备的问题,而是一种管理思维模式的实现和创新。如果没有这些新的管理理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十一个年头了,我们的课堂随着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逐步理解,与过去的课堂相比较,有明显的区别。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对一节好课的评价,已不是最初仅仅对教师的评价,而转向了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自己喜欢的并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只有学生
要提高课堂效率,最主要是要落实课前自主预习,只有把课前预习落实到位,才能激发学生课堂的主动研讨,才能真正给课堂注入“活水”,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有力的保证。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中国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引起各阶层关注。2006年5月正式公开发布的((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