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物从平面走向立体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读《史记》,拂去历史的尘埃,走入历史的风雨。从太史公的字里行间,去理解他眼中的历史。随着他的笔触去感知人物,去品评世事。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虚美,不隐恶。将每一个历史人物放入一个具体的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去揣测他的心理,去体会他的言行。不孤立地去看待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是把与之相应的,或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放入时空的维度中去评价。在文学创作方面,通过具体翔实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的描写,有效地避免了人物的扁平化、模式化,使之形象生动。在人物的描写中,还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文本中的形象更为真实可感。在史记教学中要把握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去理解品读经典。
  【关键词】三维目标;解读人物,品评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篇宏伟巨制,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余年间的历史。其涉及的范围广阔,触角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后人展现了一个完备而丰富的古代社会。而在我看来,我认为《史记》最为人称道应该是它运用独特的史记视角,和富有艺术技巧的记述手段,使人物从平面走向了立体。
  首先,作为高中的一个选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本身的文言知识积累以及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史记选读》的教学要梳理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常见文言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梳理段义。并有重点、有侧重的记录、积累。在疏通文章意思的基础之上,才能准确、清晰地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形象。
  《史记》在人物的编排体制上,摒弃了中国史学界常为后人所诟病的“成王败寇”的标准,而采用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准则。跳出了彼时的价值观,使人的眼光不再拘泥于当时当世,而是能从一种更长远更客观的角度去品察人物。将人放置在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中,去理解他的行为,而不再是由他的结局去推想他的行为。正是因为太史公所秉承的这种思想,所以他才能将项羽、吕雉编辑于本纪之中,不因为项羽兵败垓下就否定他的军事才能 ,也不因为吕雉的擅权而非议她卓越的政治手段。这种举动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是对当权者的一种挑战。而对于司马迁而言,他也要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巨大的政治风险。然而即使是这样,太史公也不愿改其本心,屈服于权贵,违背史家之传统。得益于太史公的勇气,我们才能在千百年后,再展书卷之时,还能轻轻地弹去历史的尘埃,淡化政治的色彩,窥见那湮没于历史风雨之中的人物。
  其次,在人物的记述上,体现“纪传体”的特征,突出人物本身的特点。不因为其后来命途显达,就抹平他性格中的缺陷,也不因为他后来身死夷族,就掩盖他身上的光辉。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不虚美,不隐恶。”这一特点,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体现的极为明显。作为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史记》之前的史书记载中,无不是将其塑造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高大全的人物。而《史记·高祖本纪》就没有仅仅从臣子描写皇帝的角度去仰视他。太史公在表现高祖离奇身世、不凡相貌的同时,也写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等到试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寥寥几笔,一个不事生产、游手好闲的底层官吏的形象已初见端倪。等到刘邦拜会吕公,实不持一钱,却“绐为谒,曰‘贺钱万’”,入上座后又“狎侮诸客”“无所诎”,只这几笔,便将刘邦的市井无赖之气刻画的入木三分。而当刘邦扫平天下,坐拥江山,于未央宫前殿置酒时,问父亲的那一句“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更是让这个平民皇帝小人得志、粗俗鄙陋的嘴脸跃然于纸上。这样的刘邦,我们看着觉得真实,甚至亲切,因为他不再是一个被高高供奉的皇帝,而是一个在我们身边都能找到影子的平常人。而当你把他当做一个普通人去理解时,你才能体会出,他在荣归故里时,为什么会在酒酣后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为什么会高歌起舞后“慷慨悲怀,泣数行下”。《史记》的伟大在于,它将人看做是人,而不是神,不是传说。即使是伟大的人物也有他的缺点,即使是内心强大的帝王也总有他不为人所知的悲怆。这样的历史人物用跃然纸上来形容,似乎都难以言尽其妙处,说他从泛黄的纸张中跳跃而出也是毫不夸张的。
  再者,将两个历史人物放置在同样的故事背景之中,两相对比之下,性格的差异,处事的区分清楚显现。还说《史记·高祖本纪》,当刘邦入关后,受子婴降, “使诸吏人皆案堵如故”,约法三章,不受民粟,将自己装扮成人民的解救者,美化自己揭竿起义的目的,使得自己在入關后收买了大量的人心,为自己以后的称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反观项羽,同样是入关,太史公是这样记述的“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屠”“烧”“残破”“大失望”“恐”,简练的几个字,将项羽入关后的那种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气焰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项羽大失民心的情况交代得清楚明白,也为后来二人各自的成败做了好的铺垫。
  《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史家视角,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作为高中的学生,品读《史记》,理解《史记》,对于提高文学素养,以及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观念,参与审美鉴赏,引发审美创造,适时对学生实施美育。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美,熏陶和感染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创造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确切地说语文课是与美育关系
【摘要】新任教师要尽快溶入新环境,适应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变换视角、正视差异现实,以宽容之心尊重学生,精心设计教育教学过程,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质,追求有差异的发展。  【关键词】宽容;接受差异;关注差异;星光档案;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是一名刚入编不久的小学语文教师,师范毕业后,凭着对工作的一腔热情,对孩子的宽容与耐心,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学期中途分
【摘要】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加以阅读教学。将一组文章按一定要求放在一起,通过教师精选的文本分析探究;群文阅读还可以不同的议题为组,一起品读文本,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起来,读中练,练中求发展,就能有效推动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通过比手法、比语言、比表达,学生轻易就能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真
【摘要】一篇《滕王阁序》,为初唐天仙才子王勃赢得了生前身后名。这篇“诗人之赋”极尽藻饰之华美,诗意之优美,音韵之清灵为能事。自佳篇名世,不知感动过多少人。本文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句分析;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勃生于初唐,天纵英才,恃才傲物,虽年轻而位居“四杰”之首,且为有唐一代诗歌王朝的形成擅开风气之功
【摘要】古诗词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本文从以读为主,自主感悟;质疑讨论,自主理解;想象理解,体悟诗情;自主探究,勤思创新几个方面出发,思考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
【摘要】《山谷中的谜底》是六年级下册课文中一篇散文。作者用洗练的文笔,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当正面难以抗争时,要学会以退为进。  【关键词】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以读为本”,落实新课程精神,创设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氛围,强化自主学习;加强阅读,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味道。  “尊重个性”。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增多,对外汉语教学也有着较大的发展,如何提升汉语教学质量,增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在本文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跨文化意识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概念梳理、教学策略探索等研究方法,以期能够推动教学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增强学生汉语的文化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汉语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永恒话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要契合小学生的特点,巧妙融入古诗教学,从而不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古诗;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标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圆润的瑰宝。作为伟大民族中的一员,我们无不为之自豪。但凡一种文化能够充满活力,是因为传承。语文古诗教学便是古诗
【摘要】语文,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北京市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特别是增加语文分数权重,再次让语文成为社会各界焦点之一。这时候,语文的地位,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教学和考查……纷纷成为教育者和关注教育的人讨论的热点。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设置;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拿来美国语文教材读读,反观国内的语文教材,无论是从整体而言,还是具体到习题、小作文的写作,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探讨其作品主题的意蕴,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字字真情、句句流露出作者对湘西人文世界的关怀与喜爱。水晶般透明纯粹的湘西人性美,琉璃般令人神往;热情真切的湘西民俗美,奔放热烈却又温婉含蓄;质朴简洁的语言文字,描绘着古朴传神的原始风情美,谱写着古朴和美中透着淡淡幽怨凄婉的田园牧歌。  【关键词】美育教学;《边城》;沈从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